感时伤世
1
转眼又到十一,街头的路灯杆子上照例挂满了国旗,放眼看去红彤彤的,甚是喜庆。刚好,今年十一和中秋撞到了一天,那种红多少带上了一些传统。
满街插国旗是近几年的事。原来也插旗,但多数是彩旗,不插国旗,叫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四处插国旗是和美国学的。最早是挂小彩旗,就是在街上拉绳,在绳上贴五彩纸剪的小方形、小三角,叫过街[gāi]旗。
前天,有个市政服务公司问我有没有200面3号国旗。国旗是可以有,但他要的往路灯杆上卡的箍环没有找到,要到工厂订做又来不急,他今天要货,只能放弃了。
建国71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昨天,参加一个朋友的母亲葬礼,享年79岁,算是把路走完了。几天不见,朋友整整瘦了一大圈,他说,要让母亲走得风风光光的。
每每在这种场合,大家都感慨,人啊!就那么七八十年的事!
我说,不短了,活七八十年也不容易。建国时平均年龄39岁,还是赶上了好时代。别总是骂农药、化肥、抗生素,没这三样东西活不到七八十年。
2
“感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怎么就像长江东逝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走了呢?我舍不得每一个昼夜啊。
想想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深冬,人们正准备着迎春,转瞬间就是中秋了,今年过得特别过,好像全人类只干了一件事,还没干完。
人总是想,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日出日落,年复一年。一切仿佛都在轮回,花谢了又开,草黄了又绿,年年岁岁花相近,为什么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什么人要经历生老死别,为什么人没有轮回?
在这种无奈和感伤中我们送走了大多数比我们年长的人,极少数比我们年幼的人,还有一些和我们同岁的人,然后不知道能送我们的人是谁?
前些年经济好的时候,大家总找理由在一起聚会喝酒,总过生日也不行。就想了一个比较扯的理由,今天我葬礼,你来不来?还能看到谁为我的死出多少礼钱。
后来发展到,我今天请你喝酒,为什么要请呢?
我怕你的葬礼我敢不上,提前走了,朋友一场,钱总是要花的,今天请你喝酒的钱就是你葬礼上我要随的礼钱,大家都看到了,挺好!
现代人不迷信了,但对时光流逝、生死离别的感伤也越来越少了。这里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也有我们希寄于科技的进步期望。让我们能活得更长、更长,或通过个人的努力用财富或权力来延长寿命。所以,我们看到了有可能是史上对生死最默然的几代人,我们好像不怕死,更好像不能死。
3
为什么说我们这几代人对死亡默然呢?
因为很少见这方面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都觉得这不是一个主题,还不如写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可回过头来一看,其实是没头可回的,日还是那轮日,月还是那盘月,天依旧是那顶天,只有人不在了。
尘归尘,土归土,及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时间还不是像沙漏里的细沙一样流过,没人在意,谁是尘,谁是土。
随便说一句啊,“尘归尘,土归土”全部是中国人的思想,虽然它出现在我们翻译的很多美剧台词之中,说是上帝讲的。
“尘归尘,土归土”的逻辑来自女娲造人,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后来,觉得造得太慢,就用树枝蘸泥浆往外甩。所以中国人认为人是土做的,死后叫“尘归尘,土归土”。用泥浆甩的都是小人物,是尘;用泥捏的都是大人物,是土。
有人说这话是《圣经》里记的,中文版《圣经》“创世纪篇”里确实有这样的句子: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原话英文是:“ashes to ashes,and dust to dust;inthe sure and certa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unto eternal life”
这里面的“ashes”有骨灰、灰烬的意思,“dust”的有灰尘,尘埃的意思,但绝对没有土地、泥土的意思。
因为在“创世纪篇”中记载,亚当是世上第一个人,也是第一个男人,后来耶和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幸福的伊甸园。可是后来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禁果,并让亚当食用。耶和华发现后,对亚当和夏娃进行了惩罚,把二人逐出了伊甸园,二人最后成为人类的祖先。西方人人不是拿土捏的,都是亚当和夏娃生的。
这句英文的大概意思是:你是什么就终究是什么,生命轮回, 从哪里来就会回到哪里去。
所以,欧洲中世纪法国农民起义喊出了这样的口号:When Adam delved andEve span, w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亚当耕田,夏娃织布,谁为绅士,谁又是贵族?其实,这也是对你是什么,我是什么的质问,这才有了西方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宗教改革开启了启蒙运动。
说回来,我们当下的今人不怕死,因为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精神。
当然。古人就不同了,他们总是在方面磨磨唧唧,随手拈来一首诗词写的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一、八月十五,然后就是元旦、春节了,一年就要过去了。
4
昨天,在“老街味道诗词”公号时看他讲了一首词——《高阳台·除夜》。现在想去年的除夕还历历在目,有多少人是在恐慌中度过的。我内弟刚好是在除夕前从哈尔滨到的珠海,除夕这天发烧,门也不能出,医院又不敢去。虽然我极力说是正常的感冒,但我看到了全家人的紧张,好在初二初好了。
这首《高阳台·除夜》的作者叫韩疁[liú],字子耕,号萧闲,生卒年不详,仅共存词6首。高阳台是词牌名,内容写的是除夕夜。
词是这样写的:
频听银签,重然绛烛,年华衮衮惊心。
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
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
掩清尊。
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
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恣登临。
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这首词写得很简单明了,但又很自然、真诚。
银签指的是古时一种计时的器具,就是更漏中的标签,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庞灵眼睛盯着的那个东西,到时间铿然自落。“频听银签“就是这种声音听太久了,意思是年纪大了。但是又过年了,“重然绛烛”,绛烛就是红烛,代表过年和喜庆,年华就这样像流水一样逝去了,让人吃惊。
辞别旧岁,迎接新春,还能用得着几刻光阴,新的一年翩翩来临。老了,怎么能习惯通宵畅饮?想要守夜不睡吧,又怕寒气袭人着了凉。
“掩清尊。”
好无奈,只能把酒杯放下,藏起来。一个“掩”字是说不尽的心酸。
最后,还得感谢窗外初放的梅花,只有它陪伴着我独自低吟。
一位老者对光阴逝去的感伤从这50个字里一次次地跳到你的眼前、心里,让你无法释怀。这种感伤就是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存在。说明这个人不是一个被欲望所纵使的机器,他是一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词的下半阙视角一转看到了邻居家的小女孩——“邻娃已试春妆了”。
词上阙都是平韵,娓娓道来,如时钟滴答,如流水潺潺。而下阙开头突然一转变成了仄韵,结尾在上声“了”上,感觉是深夜之间,乐声突然响起,大幕拉开,大戏已经上演。
“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
蜂腰形的翡翠晶莹剔透,燕股形的宝钗嵌有黄金,这种打扮连东风也被少女新妆之美而吸引,芳情难禁。
接着又话题一转,年轻的容颜哪能年年都好,趁着还年轻,不要辜负了大好时光,别太拘谨——恣[zì]登临。
恣有放纵、没有拘束、舒服自在的意思,“恣登临”就是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因为你们还年轻,有这个资本,“逞艳游”才能“赢取如今”。观赏那冬天里残雪未消的楼台,那将是明天的美丽园林。
好像,我们很难沉下来体验这份感伤,谁感伤了就像是无病的呻吟。
因为我们要勇往直前,哪怕前方就是火焰。或者说,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感伤的能力,在现代化的同时,人也机器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