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31 赵太后见齐使——两千多年的“知道分子”

上次说到中原诸侯看到魏国这个不要脸的国家,居然心甘情愿当小弟,跟着秦国老大吃香喝辣,心里那叫一个超不爽啊。特别是齐、楚两国干脆就动手,联手想去痛扁魏国一顿。没想到的是,史上最强悍的老爷子--唐雎出马,说动了秦国人来救魏国,结果,齐楚两国银样蜡枪头--调头跑了。

这一回,魏国算是尝到甜头了,跟老大有好处,有人罩着心里安定啊!而且更重要的是虚惊一场之后,魏王又尝到了惊喜的感觉。

秦国要罩着魏国,不但齐、楚不高兴,赵国也看不下去了。不过赵国没有直接出兵干涉,出兵别人已经用过了,老套路自己用了多没个性?不好使。比起齐、楚来说,赵国人制定的战术相对温柔一些。

刚刚从齐、楚联军的阴云之下逃出来喘气的魏王,突然接到赵国使者带来的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赵国国君要白送给魏国一百里土地。这一下把魏王给乐坏了,哎呀妈呀,是自己没睡醒呢?还是太阳从赵国那儿升起来了?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还居然真有,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没错,魏王不应该怀疑自己的听觉,赵国人确确实实把一百里土地送过来了,不过有个附加的条款,必须宰了范座。

范座又是犯了哪门子事儿?从哪儿冒出来的?赵国人用一百里土地换他的人头?魏王先不管这个,二话不说就派兵把范座家给围了起来,不过他没有立刻采取行动,是围而不杀。先看好这小子,别给弄丢了,他现在值一百里土地呢。

好了,你也要问了,赵国人干嘛非得杀了范座呢?没别的,气的!因为秦、魏结成同盟,和这个叫范座的家伙有很大的关系,赵国觉得这事儿没范座就不会成,所以非得杀了他才能解恨。被围在家里当宅男的范座,这回真坐不住了,干脆爬到自己家的院墙上探出个脑袋,对着外面黑压压、里三层外三层魏王派来抓自己的士兵大声喊:“哎,弟兄们帮忙传个话,不就是想拿我换土地吗?千万别杀我!拿死了的我来换土地不如拿活着的去换。如果我死了,赵国人一后悔不给土地,咱魏国就上当了。麻烦各位回去和大王说一声,先收土地再来杀我。”

这番话传回到魏王那里显然很有作用,魏王想想,范座这小子临死前脑子还挺清醒的嘛,说的有道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天公地道。假如赵国真给土地了,范座难免一死,拿到土地再砍他的头不迟啊。于是魏王就这么做了,先派人到魏国伸手板要土地,然后我再交出范座的人头。就在这个时间差里,暂时保住生命的范座,写信给魏国的信陵君陈述利害。信陵君这回倒是挺够爷们儿够义气的,还真的就保住了范座。赵国人也是气头上的,真拿一百里土地去换人,心里也不大乐意,最后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这件事儿只是说明秦国虽然强大,但是还没有强大到横行天下的程度。山东六国为了争夺各自生存的权力,会不惜一切代价破坏秦国东进的道路的。其中特别是赵国,看着秦国人就不顺眼,哪哪儿都不爽,再加上自家实力也不弱,所以赵国人现在是憋足了劲,打算和秦国人唱对台戏。那么在这几年,赵国又在发生些什么事呢?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走了。这一位赵惠文王,就是赵武灵王生前突发奇想,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就把王位传给第二个儿子的那个赵何。赵武灵王被饿死以后,赵何大王照做,这就是赵惠文王。说起来赵惠文王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实还算是称职,算是赵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国君。现在他也走了,他的身后留下了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和一对孤儿寡母。这一对眼睛就是来自于西部的秦国。

在秦国,魏国人范雎勇挑大梁的同时,赵国的未来的重任就压到了一对孤儿寡母的身上。可能有朋友会问,不是吧?赵国人才很多嘛,不可能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和一个并不老的老女人来承担责任。是,没错,赵国人才多,忒多,比如廉颇、蔺相如、赵奢这几位伙计还龙精虎猛的健在,只不过赵惠文王并不完全相信这些人,因为从自己的过去,他深知有一些托孤的重臣那就是未来的权臣。而新任的赵王也不相信这些人,因为这些可爱的面孔经过权力的洗礼之后,或许有一天也会变成当年的公子成、李兑等等。当初那些人不就是口口声声地说忠于国王、忠于国家吗?到了最后翻脸比翻书还快,一下就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赵国的天下几乎变成他们的天下了。

往事历历在目,前车之鉴啊!所以从赵惠文王开始,他就宁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老婆,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重历一遍自己不幸的童年遭遇。可怜天下父母心!赵惠文王去世以后,赵孝成王继位。他在即位之初,年纪也不算大,也就刚刚学会说话的样子吧,没办法和手下的大臣们掰扯,于是就由他的母后临时执政。这位母后,那就是赵惠文王的夫人赵太后,史称赵威后。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老太太,这位并不算老的老太太,她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丈夫,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赵太后这个人不简单。在春秋战国,女性普遍是唱配角的,要么就撒撒娇,要么就当狐狸精,要么就献谗言,反正总是没个好角色。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赵太后勇挑重担,为战国的女性正名,也为自己的儿子赵孝成王这一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刚才我们也说过了,赵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不过三十多岁,守寡而已,年纪其实并不算大。作为一个女人,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却显示出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年纪极不相称的老练和成熟,她在哪里学的这一套本领,我们都不知道,多半是自学成才吧。赵太后一执政,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得到朝野上下一致的拥护。关于她政治手腕的老练和成熟,从她接见齐国使者的小故事当中就可以看出个一二三。

赵威后

话说赵孝成王即位不久,齐王就派使者给这个小大王送来贺信,号称齐国人民对赵国的小大王即位,表示欢欣鼓舞,希望两国能够延续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不用说,小大王的母后也就是赵太后,亲切地接见了齐国使者。宫殿之上,双方叙礼已毕,齐国使者奉上国书。

赵太后把书信接在手里,书信还没打开呢,就对使者说了:“哎呀,先生一路上辛苦啦,贵国今年收成还可以吧?齐国百姓可还安居乐业不?你家大王身体可好?”本来这是很普通的问候语,齐国使者一听却不乐意了,脖子一直,下巴一抬,说:“外臣奉我家大王之命来向太后您和赵王问好,你却不问咱大王好,先打听年成好不好,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您这是把低贱的人放在前头,把尊贵的人放在后面。斗胆问一声,您这样说,不太好吧?”

赵太后听了,“哦”了一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先生想想啊,如果贵国没有好年成,百姓拿什么过好日子呢?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齐王南面称尊,日子岂能好过?所以大王之本是百姓,百姓之本是年成,我这么说正是按对的顺序来说,我们岂有舍本逐末的道理呢?”齐国使者一听一愣:有道理啊!这解释还能凑合着听,于是就唔唔地应承,说:“您说的对,托您的福,年成还行,小百姓过得也还可以,咱家大王嘛,吃嘛嘛香身体也倍儿棒。”

赵太后又接着问:“咱听说贵国有个隐士叫钟离子,他的主张,咱很有同感。他说种粮食的人,咱们一定得保证他有干饭吃;没粮食的人,咱们也得给他口稀饭吃;养蚕织布的人,咱们得保证他有衣服穿;没衣服穿的,咱也不能让他冻着。他这么说,是在帮助君王体恤百姓,好人呢!不过我就奇了怪了,不明白,为什么到现在这齐王也没见用他?”一番话把齐国使者说得直发愣。

没等他反应过来,赵太后又接着说:“咱还听说贵国还有个隐士叫叶阳子,他的主张咱也有同感。他说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好人哪!可是我就奇了怪了,不明白,为什么到了现在齐王这也没有用他?”这一下齐国使者就不是发愣了,就觉得胸口有些发闷。

还没等他吱应呢,赵太后又来了:“请问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咱听说她的家里没男孩,为了奉养双亲,她都不愿意嫁,成超级剩女了都。她父母心疼她,她就摘去耳环玉饰,发誓终身不嫁。哎呀呀呀,这孩子是用孝道为百姓做表率啊,可是我就奇了怪了,不明白,为啥到现在咱也没听说齐王褒奖她?这样两位隐士不受重用,这样的一位孝女不受待见,请问你家大王是怎样治理国家?哎呀呀呀,一定有秘籍,咱太想跟他学学啦。”

好家伙,赵太后这位问题老太太排山倒海一样地提问,齐国使者已经不是胸口发闷了,已经是气血上涌、鼻子难以呼吸、脑子一片空白了。没等他吱应呢,赵太后还有招呢:“诶,那个什么,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着不?咱听说他这个人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治理家业,成天净在国内外惹事生非。这种人那是教坏小老百姓呢。我就奇了怪了不明白,为什么到现在齐王还不砍他的头呢?”

齐国使者这下终于受不了了,感觉上赵太后都要将自己爆头了,心想着:嘿哟,老太太您说的这几个人,除了於陵的子仲,其他的咱一个都没听说过。您可真够可以的,都赶上国际间谍了你都,咱们国家的事儿你都摸得一清二楚,门儿清的,你别是编排故事来故意讥讽咱家大王的吧?”可是抬头一看,这赵太后的脸色眼神又不像啊,挺诚恳的呀。于是齐国使者只能支支吾吾地应承说:“哦,好的,好的,太后您的建议,咱回去的时候一定汇报给咱家大王。好了,您老歇着,我就不打搅了。告辞,告辞,我先回驿馆歇息去了。”

这一番交谈,算是把齐国的威风大大地折损了,赵太后也荣升为知道分子。不过你真的认为赵太后知识渊博、见高识广、情报耳目无所不在吗?那也未必。话又说回来,这其实是谈话技巧而已。

曾经有人说,如果能读很多的书,自然很好,但如果没时间,那么有两种办法,让你变得很博学:一,挑一两个作者或一两种书。当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不管谈论什么,你都可以把话题扯到这一两个作者或者一两本书上。第二种方法,那就是尽量多读书。每本书只读十分之一,或是只读评论,这样不管谈什么,你都能有个人的一点意见。

回头想想,这两千多年前的知道分子赵太后,在齐国使者面前,其实就是按着技巧来做的。赵太后,你的名字叫牛得狠哪!

文案初校:青青子衿

文案复校:海石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