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之清明,古人比现代人会玩!
1
清明了,一提到清明往往就会和扫墓、祭祖相联系。清明后面加个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
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还有了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的传说。因骊姬之乱晋国的公子重耳出逃。这是个永远不需要编的故事,晋献公娶了西戎的小老婆骊姬,生了儿子,就想杀掉晋献公原来的儿子。重耳被逼出逃,陪他一起出逃的大臣中有一个人叫介之推。在逃到一个渺无人烟地方的时候,因为没有吃的公子重耳晕倒,介之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块,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吃了肉,有了精神,才走出荒漠。
后来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赏了和他一起出逃的大臣,可就是忘了介之推。大臣们提醒介之推说,国君把你忘了,你自己要和他讲啊?介之推一是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二是也觉得没面子,就悄悄地离开了晋文公,带着老母亲隐居到了深山。
晋文公听到介之推隐退之后非常羞愧,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深山莫测,找两个人太难。这时,就有大臣出主意,在山里放一把火,介之推母子不就出来了嘛。大火烧遍绵山(隐居的那座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
晋文公非常难过,大哭不止。在介子推待过的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国君不吃热的食物,吃点剩饭,让自己冷静,忆苦思甜。
这很明显是儒家文人编的一个故事,而且编得挺无厘头,但意思是好的,国君不能昏庸,在政治上要清明。
儒家的思想在主张忠君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强调君王要清明。这等于是儒家思想在绑架了民众的同时也绑架了君王,有双规的功能。
清明节的这一社会意义后来逐步被弱化,变成了感恩,这也使儒家思想在君王面前的力量越来越弱,到了清朝就只剩下愚忠和奴才了。
2
清明节除了寒食节这个政治意思外,还有个民间的意义——上巳节。
上巳节就是三月三,传说是纪念黄帝,其实就是老百姓给自己找乐。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中国的传统民俗都来自黄河流域,清明之后北方才开始大面积地农耕生产,算是开工前给自己搞一个节日——饮宴、郊游。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清明上河图》的“上河”也就是这个意思,算是清晨郊游完了进城购物的场景。有人说不对,画面中有西瓜什么的像是秋天。这里的清明应该是政治清明时代的意思,算是张择端给宋徽宗戴高帽,也有人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给宋徽宗提醒,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
3
清明节放假自古就有。
《唐会要》卷八十二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祠部是掌管祭祀的,相当于现在的假日办,北宋官员一年放七十六天假,过年、清明、冬至各七天。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清明节为国定假日。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俗称清明小长假。
为啥要放假呢?让大家出去玩儿,活跃经济。所以,不用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攀比行为指指点点,假日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让人民休息,是让人民消费。谁有钱谁花吧,无可厚非,当然不能花公款,现在好像没人敢。
4
清明是个节气。
中国人有个伟大的发明,把一年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四个季节,秋夏秋冬。春夏秋冬是怎么来的呢?不是看天气冷热来的,是观天象,看北斗星的位置得来的。
四季全世界都有,但把每季又分成六个节气,只有中国有。
节就是季节,气就是气候。一个季节的开始叫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秋结束叫分,夏冬结束叫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什么叫分和至呢?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一样长,春分之后白天越来越长,到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到了秋分,昼夜又一样长,之后夜越来越长,白天越来越短,到冬至夜晚最长,白天最短。四季往复。
中国古代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等于是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分了二十四份,每份十五度,非常准确,能看出来我们的古代自然科学并不落后,特别是在历法方面。我国在公元前就已经施行十九年插入七个闰月(十九年七闰),解决了年和月的时间差问题,是世界上最早。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夏秋冬每一季有三个月,六个季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春天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春分后十五天,北斗星的柄指向丁的位置,就是清明。到这一天后万物都开始生长,天气也开始变好。从这个角度清明才代表一年的真正开始。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今天,清明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地、祭祖,这方面的活动以浙江和福建最盛。在城市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墓地和火葬场,去这两个地方基本上是要做好堵车的准备,那么古人除了扫墓、祭祖、踏青还干什么呢?文人还在一起集会。
史上最有名的一场集会发生在1600多年前(东晋时期),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兰亭水边集会,饮酒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就在大名鼎鼎人《兰亭序》。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看来,古代的官员玩得远比现在的雅。
自然的清明年年有,社会的清明不好遇。
相关内容:清明更应关注非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