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夫祠•多福寺•净因寺
太原西北,祠寺有三,元明遗迹,今得闲暇,深度一游。
一、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是根据先贤名字所命名的建筑群,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贤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后来成为当地百姓祭祀和求雨的场所。
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的上兰镇,整体坐北朝南,背靠着烈石山,西部依傍着汾河上游,与著名的景观“冽石寒泉”相连。东靠保宁寺、观音阁、赵公馆等,集元、明、清、民国建筑群,毗邻高等学府中北大学。
窦大夫祠南殿(山门),面阔五间,前有檐柱,单檐硬山顶,屋顶琉璃剪边。
窦大夫祠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为元代。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八月份,汾河突发大水,水沿着堤坝上涨,淹没了旧祠堂,于是只能搬迁到如今的位置。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于原址重建,即为今天遗存;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了烈石英济祠;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4年)再建围墙;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修膳亭、彩画禅院;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修英济侯庙;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修了外围的乐楼。
山门南向的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的琉璃团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技法非常精湛,是元代的琉璃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存建筑中的献殿为元代建造;后殿和南殿主要以元代风格为主,也留有明清两代修缮的痕迹。 献殿、后殿、耳房,连为一体。献殿在前,方形一间。后殿面阔三间,明间与献殿同宽。后殿两侧,各有三间耳房,元代。献殿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
献殿四角檐柱,柱额用材硕大(直径0.8米),均采用收分(下粗上细)与侧脚(向内倾斜百分之一)。单檐歇山顶,明间额阑通间横跨16米。屋面琉璃剪边为明代布施。
献殿四字匾:灵济汾源。
献殿内设天花八卦藻井,斗栱递叠而就,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各边在正中设神龛,三四五层为八边形,顶为圆井。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全木榫卯结构拼接而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构造玲珑别致。
藻井的最上层为圆形,下面则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中间为楼阁,代表人间的烟火,所以这个藻井可谓是天地人合一。
龟驼石碑,表面光洁,玲珑透亮,光莹照人,有“透灵神碑”之称。
殿内供大夫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
后殿门(元代)上彩绘五爪金龙。
门左右下方门盘分别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十月十八日门盘 韩監助造”字样,说明此门比故宫的门还要早150年左右。
后殿门。
双下昂五辅作斗拱。
沈荣昌题窦大夫祠献殿:
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
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
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孔子回车处,驱车尔却来;古祠为今用,遗像尚崔巍;烈石寒泉洁,危崖峭壁裁;澄清汾水日,一镜馋中开。”
站在献殿看南殿,面阔五间,但前面却只立着两根柱子,看去像是只有三间面宽,所以称为“明三暗五”。
钟楼(四根木柱)。
钟楼上看献殿。
鼓楼以石柱支撑,号“鼓楼石柱”。
鼓楼下窑洞曾是太原明末遗臣傅山先生的书斋,名曰“虹巢”。
献殿西耳房下,有一景名为“二郎手印”,就是在石头上有一个人的手印。相传二郎神曾在这里的养马间喂马,夜间发现红马跑了出去,赶忙去追,不料被门槛绊倒,他用手托地,在石头上留下一个手印。
后殿为悬山顶。
祠内一角,民国水塔。
窦大夫祠西侧有“烈石寒泉”,为旧阳曲八景之一。地下水喷涌而出,汇而成潭,“汾水得烈石泉,势始汹涌”,流量很大,且夏冷冬温,有诗曰“人在冰壶六月寒”,故名寒泉。
泉边有小庙,刻“灵泉”两字,是宋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赵佶御书。两侧有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代建筑——保宁寺。
关公。
观音阁。
赵戴文,生于1867年,山西五台人,同盟会员,曾担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是追随阎锡山三十余年的忠臣和功臣。赵戴文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抗战胜利后迁葬于此。
赵公馆念佛堂。
赵戴文墓。
窦大夫祠乐楼(戏台),位于祠庙的最南端,现在是景区外面的一座单独建筑,建于清朝时期,采用类似晋祠水镜台的格局,南向为后台,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廊式样;北向是戏台的正台,面阔稍小,只有三间,顶部为卷棚歇山顶。
下图横看 献殿全景
二、多 福 寺
多福寺是崛围山顶一座古寺,约有700年历史,建于明代。海拔1280米,始于唐贞元年间,初名为“崛围教寺”,为文殊菩萨道场之一,曾是晋王李克用和其子李存勖焚香礼佛的场所。宋朝末年被兵火所焚,明初年洪武之际重建,明中期的弘治年间改名为多福寺,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钟楼 鼓楼
山门·天王殿 合一而建。
四大天王分列两侧,执剑之风神、拿琵琶之调神。
执伞之雨神、托塔之顺神。
回头看山门
钟楼
寺庙隐藏于群山合抱之中,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东西有钟鼓二楼,藏经阁西侧有黑龙殿,东侧有文殊阁,斋堂、禅堂俱在,错落分明,布局规整,奇松怪柏密布,挺拔茂盛,葱郁非常,幽静所在。在后院还散落着一些石雕的经幢残件,做工古朴粗直,疑似元代作品。
崛围山风景区·多福寺简介
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佛,普贤侍坐于前。
阿弥陀佛,文殊菩萨侍坐于前。
药师佛,观音侍坐于前。
协侍。
二进院,藏经阁,上阁下洞的双层复合体建筑。
顶层檐下横匾,上书:福海慈航。
下层为窑洞,砖砌拱券结构,供奉弥勒。
三进院,千佛殿
正中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千佛殿内三面墙壁共有870多尊佛像,密集成信仰的海洋。佛像皆为坐佛,手势各异,身后头光、背光俱全,四周是帷幔和小柱。
单檐歇山顶
转角斗拱。
龙吻
多福寺的古建、壁画和彩塑都是明代作品,三样组合,非常难得。
黑龙殿
壁画
傅山先生曾在这里居住多年,附近留有红叶洞、青羊庵等遗迹,晚年的他将崛围山看做自己的归宿之地,曾感慨道:“西山白云外,是吾崛围岭”,可见对这里眷恋之情的深厚。
傅山读书处
三、净 因 寺
净因寺,又称“大佛寺”,位于土堂村中的历史古建,东临汾河波涛,西近崛围崇山,是太原西北部一处非常重要的古建遗存。据明《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有大佛的寺院,怎么就称净因寺呢? 在佛教经义中,西方净土世界令人向往,这里供奉的大佛即为西方阿弥陀佛,总归是净土因缘,来世可期,加上后世禅净二宗的合流,又叫净因禅寺。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筑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大佛阁。
这里曾经是山西文化名家傅山的耕读之处,有全国罕见的土雕大佛,寺内原有太原古八景之一的“土堂怪柏”,大佛阁内一佛二菩萨的布局,颇有北齐风采。而其始建于金代确有碑铭记载,算来也有800年的沧桑。
净因寺前后分为两重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大佛阁和东配殿,东西走向分布,以大佛阁为核心,依山而立,庭院深深;后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南北分布,西配殿为地藏殿,东配殿为观音殿,中间有垂花门连通,西配殿后还有一处清幽的画院,沿登山步道可走入寺庙后缘的半山腰,俯瞰净因寺全貌、土堂村景致。
大雄宝殿是另一座重量级建筑,面阔三间,悬山顶,规格不高,但仪态古朴,显然是古物,从结构看应为金明遗物,内供有横三世佛。观音殿内供有木雕观音像和十六罗汉,地藏殿则是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判官、城隍、看门小鬼,彩塑保存的都比较完好,明代彩塑,清代重新装裹。
“土堂怪柏”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寺旁古柏长势奇异,两株古柏相对而生,其中东面一株树皮纹理走向为顺时针方向,而西边一株则呈逆时针方向。
历史久远的古建。
地藏殿内陆藏王菩萨
——END——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