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单纯吗?1288人参与投票,90%选择了“不单纯”
你觉得孩子的世界单纯吗?
在一项1288人参与的网络互动投票中,90%的参与者选择了“不单纯”。
我的文章《孩子天真无邪?韩国儿童版“甄嬛传”告诉你:她们没那么简单》评论区里,不少网友留言谈及被小伙伴冷暴力的童年记忆,往事已矣,但有些伤痕却留在了心底——
有些不谙世事的恶,要比预谋很久的恶更加伤人
女孩智雅因为忍受不了同学的排挤和欺负,于是转学到新的学校。
办转学手续那天,她遇到了第一个同学,她并不知道,眼前正在打扫卫生的女孩李善其实和自己一样,长期不被班集体接纳。为了有个全新的开始,她积极地与新同学建立关系,这让一直饱受冷遇的李善深受感染。
此后的整个暑假中,她们互相关心,分享秘密,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内心受伤的孩子无法真正享受真挚的友情,伤口时不时隐隐作痛时,嫉妒便扭曲了心灵,她们由陌生到熟识,由熟识到隔阂,甚至彼此出卖,互相报复……
这是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为我们展现的孩子的世界,真的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很残酷。
这部电影,令我想起此前儿子在与同伴交往中曾发生的二三事,当我以新的视角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重新审视自己此前的处理方式,关于家庭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的善和恶都是纯粹的
宝拉是个成绩优异受小伙伴拥戴的“小头目”,她生日的那天正逢她值日。于是她灵机一动,看向平时总被她欺负却不敢反抗的李善,以邀请她参加生日派对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李善替她值日。
从成年人的角度看,这样的要求简直荒唐,谁会搭理她呢?可孩子的世界却不同。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获得友谊是极其重要的事。虽然她无数次被以宝拉为首的小团体孤立排挤,她还是卑微地远远地仰望着,期盼着能加入她们,单纯如她,竟把这突如其来的邀请当成“被接纳”的信号,毫不犹豫地答应。
宝拉要求她“一定要带礼物,必须超过5000(韩)元”,可李善家境不好,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来准备礼物,这个傻姑娘啊,还是费尽心思亲手编织了手环作为礼物。
当李善如约去参加生日聚会时,才发现宝拉给她的地址是假的。
孩子的恶,有时候纯粹得不需要任何理由,甚至通过控制别人、伤害别人获得成就感、沾沾自喜。于是他们拉帮结派,相互排挤,甚至孤立某些同学,不断地在这样的“权利游戏”中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和心理上的满足(亦或是失败感)。
我儿子上过一个课外辅导班,小班制,一共三个孩子(另外两个是自幼儿园起就同班,一起长大的小伙伴)。
有一天儿子找我求助,他说那两个孩子联合起来捉弄他——
他第一次发现停在楼下的自行车被人推倒了,以为是别人不小心,并未在意。
第二次他便小心地将自行车停到一楼门厅里,可是下课时发现车子却倒在了门禁入口处刚好卡住了门,这次他确信是有人恶作剧,种种迹象指向一起上课的两个孩子。
所以这一次课前他针对前两次的事发出质问,二人爽快承认,然后一下课又故技重施,一个人负责拖住他,另一个飞奔下楼时顺便把1-8层的电梯按键全都按亮了,他心知会发生什么,于是跑楼梯下楼,正好亲眼目睹那个孩子将他的自行车堵在了门禁处,扬长而去。
“我已经试着跟他们沟通了,没用!妈妈,你找他们的家长说说吧!他们这么做是损坏他人财物,我自行车的链条都掉下来了”他既生气又委屈。
我马上打电话给其中一位家长说明了情况,“孩子试图自己解决无果,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跟您沟通,毕竟一个班就3个孩子,两人合伙一再恶搞,即便没有伤害到身体,但难免让孩子有被孤立排挤的感觉,更何况,用自行车堵住门禁,这种做法也给来往行人带来极大不便呀!”
事后对方家长表示他们只是想开玩笑,并道了歉!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之后我问孩子,他们没再恶作剧吧?
他说:“解决了!他应该是挨骂了,这次我在楼下等他们,把他的自行车和我的锁在一起,要走一起走!”
我不由得对他竖起大拇指:“干得漂亮!”
这件事,勾起了两年多前的一件往事——
那年孩子9岁,我们刚搬到这个小区不久。恰巧那天我不在家,我也是后来拼拼凑凑才了解了事情的全貌。
一个周末的下午,隔壁的哥哥来约他一起去小区打羽毛球,没多久,一个男孩骂骂咧咧地冲来家里告状,说我儿子打了他。
爸爸闻言火冒三丈,对着随后赶回家的孩子一顿怒骂,并要求他道歉,孩子委屈得冲进房间锁上门大哭,爸爸又发现孩子的球拍折断了,更生气了,对着门大声问责,又一通骂。
我晚上回家发现气氛不对,但孩子只是默默哭泣,怎么都不开口。
后来我问了隔壁的小哥哥,他还原了真相:
告状者是小区里有名的“小霸王”,他带着几个孩子强行要求加入“战局”。
我儿子曾经在教练指导下学过一年羽毛球,“小霸王”败,怒而抢过我儿子的球拍,奋力地朝地上挥去,直至将其折断。我儿子一怒之下将他推得踉跄,却被他用断球拍击中。谁知那孩子竟还有胆冲到我家告状。
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回到家不但没有得到安抚和支撑,却又被一通臭骂,百口莫辩。
爸爸后悔不已:“你为什么不早说?”
“我怎么说?你劈头盖脸就骂”,孩子说完又大哭。
我想上门理论,但小哥哥说不知道他家住哪里,只好不了了之。但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愿意去小区跟别人一起玩耍,总是宅在家里。
直到这次的事情圆满解决,孩子和我聊天时,突然红着眼提起两年前的另外一些细节:
“如果那天你在家,结果就会不一样了,你一定会先问我发生了什么,但爸爸却不是,那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有心理阴影。”
“我知道,我和爸爸其实都感觉到了,为此我们也忧虑过,其实爸爸非常后悔,但他不好意思开口向你道歉!”
“他向我道歉了,就在昨天。”
“虽然这个道歉来得有点晚,但我想你会接受的,对吗?”
“都过去了!因为我现在变得更强大了,所以才不怕了。而且我现在更懂得分辨是非,所以我再也不跟那个小哥哥当朋友了。”
“这又是为什么?”
“那群坏家伙其实是小哥哥的同学,他没告诉你们吧?他们围向我的时候,小哥哥却自己一个人跑了!当时我心里不悦,但却不懂这就是一种背叛,而且那时候我们刚搬来,我没有别的朋友,所以我不敢生他的气,还跟他一起玩。现在我很确定,这种人没义气,不配当朋友。”
“难怪后来你和他渐行渐远。”
孩子单纯?他们也懂趋利避害,孩子的友谊脆弱得不堪一击
正如《我们的世界》中,智雅与李善的友谊。
那个暑假,两个同病相怜的女孩从对方身上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温暖,她们尽情享受着友情的滋养,掏心掏肺地付出。
然而内心太缺爱(智雅从小父母离异,妈妈远走,爸爸工作忙,她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既敏感又善妒。李善撒娇央求妈妈给智雅做寿司的温情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为什么自己得不到母爱,平凡的李善却能拥有?
她觉得李善是在故意炫耀,愤怒地拒绝李善的好意,各种找茬发火,这令李善感到茫然又难过,但却始终包容并小心翼翼地讨好智雅。
虽然两人很快和好,但当智雅知道李善不被同学欢迎时,曾经被孤立的经历令她果断地站到李善的对立面。
李善不想失去唯一的朋友,为了挽回她,一向懂事的她竟偷拿妈妈的钱为智雅买了贵重的生日礼物,却发现自己再一次被欺骗了。
为了向新团体表忠心,智雅不惜利用已知的李善的秘密对她进行中伤。
而宝拉成绩第一的位置被智雅夺走的那一天,注定了她的小团体再也容不下智雅。
宝拉利用被激怒了的李善,让大家知道了智雅也曾经被孤立的事实,并且拆穿了她的谎言,还将她曾经偷彩笔的事告诉了大家,引得智雅对李善大打出手……
写在最后
《海德格尔宣言》提出:“今天实施什么样的生活价值教育,将决定未来的社会生活拥有怎样的价值。换个角度来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社会。”
也就是说,社会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孩子们未来将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群体中。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