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仙老师讲0-3岁玩耍与学习(上):不用你教!宝宝天生就会自学 | 孩子的4大学习法
导语
0-3的宝宝怎么学习呢?是提前让他们学英语学数学背唐诗吗?这显然“不科学”了。因为宝宝的学习模式跟成年人完全不同,他们天生就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的玩,就是学习。
玩耍、运动、模仿、探索,宝宝的四大学习法,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呢?这一次,让我们先跟春仙老师来了解宝宝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过程吧。
宝宝靠自主运动学习运用身体
关于自主运动,我曾经专门跟大家讲过这个主题。孩子出生的第一个年头,我们允许他们运用自己的身体去翻身、坐起来、去爬、去站、去走路……这些运动都靠孩子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是孩子自发产生的运动,就是自主运动贴切的体现。
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有一种愿望,就是运用自己的身体,如果他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这些运动的话,那他就学会了运用自己的身体,也就会很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每一根神经。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子,一开始他在转头的时候,可能他的身体他的屁股全身都会跟着转过来,慢慢地,当他长大的时候,他只用头就可以转了。这样的发展是需要上百次,几个月的练习,调动全身很多肌肉的参与,才能够达到的。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只有靠宝宝自己不断的练习,不断的运动,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这就是自主运动。
我想带过孩子的人都明白,孩子是停不下来的,他天生需要这样不断的运动,自主的运动。这样的自主运动也会带来自信心,一个孩子的自信,50%以上都来自于她三岁以前的自主运动,甚至这个比例还可以更高。
成人与孩子学习的不同
成人的学习模式:从头脑开始学习
我简单地画了一个图,大家可以看下孩子与成人学习模式的不同。
学习过华德福教育的很多妈妈都知道,我们经常从“人的三元”来看待学习模式。对于成人来说,学习方式是先思考,我们先懂得一个概念,知道一个知识;然后我们对这个知识可能有兴趣,有喜爱,这是我们的情感方面;如果我们喜欢就有可能去做,也可能不去做,这就到了意志。这是我们成人学习的方式:从思考,然后再到感受,然后再去行动。
成人与孩子的学习模式
孩子的学习模式:从身体开始学习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恰巧是相反的,他是从行动开始的,所有的婴幼儿都是先动他的身体,用身体运动去探索这个世界。
比如说孩子摸到桌子,这个桌子是玻璃做的,有点凉。尽管孩子没有办法说出来,但是他内在是有感受的。他这种感受次数多了,每一次摸到桌子都有这样的感受,慢慢地在他的头脑里面形成一个概念——桌子是凉的。这就是孩子学习的一个过程,一种方式:体验——感受——概念。
可是大部分的人是没有意识的,我们经常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到很多很多的知识,在孩子还没有体验之前,我们在语言上给他们一些概念和指令,效果往往不好。
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刚把大门打开,孩子就往门口跑,然后我们就在里面喊,“不要出去,那里不能走,你还没有换鞋,快回来!”可是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语言都没有起到作用。无论你喊多少遍,无论你说多少遍,孩子还是往外跑,还是不会换鞋。
我们有个朋友的宝宝最喜欢玩水,只要是洗澡时间,他在水龙头那里,就等着水流下来,把手伸进水里,触摸水,然后看着水流下来,再流走,即使浴盆放满了水,他还希望水龙头可以再流下水。朋友对这点忍无可忍,觉得浪费水,就跟他说“关了,关了,赶快把水龙头关了!”。但是积年累月,这样喊了很多遍也没有用,孩子并没有关掉水龙头,仍然沉浸在对水流的体验里。
因为孩子没有办法理解语言,不懂得什么是浪费,所以我们跟他的头脑去工作是无效的。只有在行为上面跟他工作才有作用。
这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模式,这是孩子一种认识世界的模式。所以各位朋友假如也遇到这些情况,就自己去把水龙头关上,甚至把水总闸关了,水龙头流不出水了,只有这样才会有作用。当孩子往外跑的时候,你的声音其实没有作用,那你直接把他抱回来就好了。只有用你的行为,用你的身体,用你的行动,才能够和孩子一起工作。
孩子就是用这种方式去认知世界的。他的身体运动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的。他的情绪、他的感受,我们也不需要去做干预,我们不用思考、用认知影响他的感受,只是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成人更重要的是营造愉快安详的氛围,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平和安静有序的氛围当中,自然他的情绪就会比较好。
另外,所有的知识、观点,都是已经形成的、旧的,百度上一点,度娘就会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了解这些变得越来越容易了,而三岁以前的孩子,甚至六岁以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发展身体,通过玩耍认识并运用自己的身体;需要允许他们的情绪得以流淌,拥有通透流淌的情感通道。而这些发展需要成人的支持,给他提供一个合适的人文环境。
孩子的玩耍就是学习
孩子的玩耍就是在认识这个世界,就是在学习,也是他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我们常常说自由玩耍,3岁前的孩子是怎么自由玩耍的呢?一方面表现在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的身体探索和各种运动,1岁之后,在走、跑、跳、蹦中玩耍,在探索周围世界中玩耍,爬楼梯、玩盘子、东摸西摸都是玩耍;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玩耍,看到成人在扫地、洗碗、玩手机、打电脑,孩子们都会将这些行为模仿出来,这也是孩子的玩耍方式之一。
外在模仿
前面说过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从意志情感到思考,也就是从身体运动、情绪感知到概念认知。但如果周围没有成人,没有榜样,没有可模仿的对象,这些学习是没有办法形成的。
两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特别喜欢在家里帮忙。你扫地,他也要扫地;你浇水,他也要浇水;你做饭,他也要做饭。而且特别喜欢用大人用的那些锅碗瓢盆,成人用什么,他就喜欢用什么,这是行为上的模仿。
如果妈妈在说话的过程当中,语调经常地往上仰,比如“你吃了吗?什么、什么?”这一类往上扬的语调,在她孩子的语言当中也很容易出现此类预调。爸爸的姿态,比如走路的样子,站姿、手势等等,也会被孩子们模仿到。我们经常会说你走路和你爸好像,或者你说话的声音,跟你爸好像。这种“像”一部分是遗传,但更大程度上是孩子模仿来的。
内在模仿
孩子对成人内在姿态的模仿,比如成人心里想什么、情绪是开心的、忧愁的、愤怒的等等,孩子们也会模仿。
斯坦纳说,“孩子的心魂是生活在周围成人的心魂当中的,成人的心魂,将孩子的心魂包裹着。”所以成人内在的状态,会在孩子身体形成的过程中被孩子们吸收。
第一次课程里面我推荐了《天使在我家》这本书,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已经买了在看。《天使在我家》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智学的老师。他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带宝宝需要自我成长,我们做的不好没关系,但是我们不断地在努力的过程当中,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礼物。
我们成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成人内在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怎么样对待他人的?这些都会被孩子模仿到,这是模仿神奇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孩子只会模仿真实的东西
模仿有一个条件,当我们成人做一些实际有用的工作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扫地,我们擦桌子,当我们人和心都在当下的时候,孩子更加容易模仿到。但有一些事情,孩子是没有办法去模仿的。比如我们看手机,玩电脑或者是看书,电脑里面的东西,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他不知道你究竟在做什么,手机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孩子周围要做实际的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做家务、烹饪,这些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一种活动。他的心智模式可以理解这些行为,身体可以模仿。当他玩的时候,他就把模仿到的东西玩出来,通过把他内在所模仿到的东西,或者是所感受到的东西,用他的行动去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吸收、消化、使用的过程。
孩子在探索中认识世界
另外一种玩耍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索,就像前面说的一个例子,孩子把水龙头打开,然后不断地把手伸到水当中,看着水流下、流走……他是在体验水的品质,体验水流下来的过程。
孩子喜欢把东西打到地上去,喜欢把一些东西弄出很大的声音,敲敲打打的,这些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他在认识这个世界,他通过声音或敲打,通过摔出去可以掉下来的状态认识物体的材质、轻重等等,这就是孩子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学习。所以我们说玩耍就是学习,玩耍就是一种自我教育。
有一次在班级里,家长们对孩子做客观观察,观察结束后家长们一起做分享。有一个妈妈的分享特别有意思,她说她观察到玩具架上面有一个木头小桶,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就推着那个小木桶,一直推到了架子的尽头,木桶掉下去了,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在家里或者说是婆婆在带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会大声地喊:“嗨,你又把那个东西弄掉下去了,把地板打坏了,快把它捡起来……”
但这次,这位妈妈没有做任何身体和语言上的反应,只是继续静静地看着。她发现,孩子趴到地上去寻找掉下来的小桶,等他找到之后,把桶拿起来,继续放在架子上,然后接着又把桶推到了尽头,又掉了下去……他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直到他最后满意了,对这个体验觉得足够了,他就停止了这样的行为,去玩别的了。所以我们发现孩子就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这样的一些玩耍,去来了解物品的一些品质,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运作运转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通过自主运动来认识他的身体。通过模仿,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学习。在自由玩耍的过程当中,孩子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我们必须要去学习,必须要去了解孩子学习和玩耍的意义。然后我们才可以hold得住自己,不会在不恰当的时间去干预,而是给予孩子恰当的机会、合适的时间,去发展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