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古今字迺乃混用,导致对诗经大雅公刘章句理解大相径庭
毛天哲《圭鉴录》:古今字迺乃混用
诗《大雅公刘》篇有“止旅廼密,芮鞫之即”句。廼为“迺”字异体,前人多释“迺”为“乃”,然此篇中“迺、乃”杂用。可见迺非可释读为乃字。
甲骨金文中“乃、廼”分用,罕有相混。通观诗经,《诗大雅·緜》篇亦如此,迨可知“迺”、“乃”必有区别。
《尔雅释诂》郭注云:廼,即乃也。《玉篇》亦云:廼與乃同。語辭也。此两说皆汉后儒家训释,如今看来皆存瑕疵。
“廼”字,《说文》中无,唯有“迺”字归为乃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释诂》曰:仍、迺、矦,乃也。以乃释迺,则本非一字可知也。又以为,《诗》《书》《史》《汉》发语多用此字作迺,而流俗多改为乃。
此解训甚为确凿,然其注解未能脱许文窠臼也。段以为许慎释读为仍声,似乎认为“仍孕字皆乃声,故迺从西,读若乃声。”然哲以为,迺者应是从辵读为西声。字从辵者皆有“往”义,此字许慎未能确其形义也。
迺者,从辵西声。西,鸟在巢上,象形,有“休止”义,故可训为适,即“往而止”意也。王观堂先生说此为“今、古文”问题,非是,此乃古今字混淆的问题。
因古今字混用,导致对诗经文本的理解也即大相径庭。如“止旅廼密,芮鞫之即。”毛传解密为安也,哲以为非是。此密即文王所伐密须国也。
诗表明,在公刘时代,周人往西北拓疆域,至于密须国之境而止也。往西拓疆域,止于商人属地芮水之外而止也。
朱熹诗集传:芮、水名。出呉山西北、东入泾。周礼职方作汭。鞫、水外也。哲以为朱熹注甚确,此吴山即今千阳山,在陕西千阳县境内,古称吴山,即太伯奔吴之地。
哲以为,芮,既是水名,也是地名,即原商人属国芮荔国所在。左传云"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盖周武王时,改赐为冉季(即毛叔鄭)采邑。成王时,胙土分封冉季(即毛叔鄭)长子为芮伯。
然朱熹对该诗句章理解还是自锢在毛郑二人之解,其以为,“其止居之众,日以益密,乃复卽芮鞫而居之。而豳地日以广矣。”
其实,该章指的是公刘居自豳出征,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以其弓矢斧钺之备,为民疆理其田野,军旅之役至密须、芮荔两国境边而止,于是豳荒已拓,周人居乃安,国大而富足。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