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避免把一场脱胎换骨弄成缝缝补补丨一周精读

美育的价值,一直是被低估的。因此,在绝大多数学校,相关学科也总是低配版或者简配版。然而,美育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和育人力量,始终是无法被遮蔽的。

当下,挖掘美育的价值、发挥美育的力量,不仅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且也成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如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新认识、新政策,必然带来新实践。那么,在实践层面,如何为美育工作找到抓手,做到实处,来一场脱胎换骨的美育升级,而不是简单的缝缝补补呢?

答案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认识高度。

真正的教育以“美”为目标

作者丨傅国涌

来源丨刀说话 《傅国涌: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美相遇的过程。科学是追求并利用“真”,哲学是探究并深入“善”,文学艺术是记录并展开“美”,而真、善、美又是相通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要指向的目标。

用美来定位教育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因为美是务虚的,而中国人太务实了。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一个人将来是否成为总统或富豪,不是在受教育阶段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重温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对教育本质会有更深的体悟。那时的教育目标不是要把人塑造成“成功者”,而是要成全人,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最好、最美的自己。民国时期的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的相遇,它体现在教材、教师和教学三个方面。

  • 课文之美:热爱自然,崇尚亲情

在一个民国课本的版本中,小学生的第一课是“天亮了”,不仅有日出、有雄鸡,就连每片树叶仿佛也活了过来,十分美好。那个时候,中国印制彩色插图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但课本里常常有彩页,让孩子能在有色彩的课文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之美。

民国教科书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一个“美”字。一个人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开始,读着这样的课文一步步往前,他的世界就是一个健康的世界,他所建立起来的价值是一种健全的、不会失衡的价值。教育给他提供的都是真美善的东西,让他建构起一整套应对世界、应对社会人生的价值观。

  • 课堂之美:教学相长,师德为范

所谓的课堂就是有问有答,形成一种对话。中国人往往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单方面对学生的教导,就失去了教育原本应有的互动状态。

衡量一个好学校、好课堂、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也可以看有没有故事。如果有,就是一个好学校、好课堂、好老师。课堂要有随意性和生动性,不要拘泥在课堂原本设计的内容上。

因为教育是针对活人的,学生的问题也不是固定的,尤其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态。

师者范也,师不一定高过学生,但是师要提供示范,就是透过老师的性情、个性、情怀去影响学生。学生在老师这里学到最多的其实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永远学不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透过他的性情和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力量和美徳,这是在传递价值。

  • 课外之美:释放天性,艺术滋养

民国的教育理念还蕴藏在校歌里,从校歌可以窥见当时教育者的担当。朱自清用半文言为温州中学写的校歌,传唱90多年也不觉得过时,歌词中不仅概括了温州的山水,也传递了学校要提供的价值,“东西学艺”与“上下古今”,倡导的都是开放的启蒙价值。

很多校歌都很简单,比如德清莫干小学的校歌里唱的:“勤俭忠慎,我校之箴。耕不废读,读不废耕。”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世界,进可以问鼎天下,退可以耕种田园,一个人永远都不会失落,因为总有一个可以去应对一切的精神世界,能提供这样的价值观,才是好的教育。

防止将知识与技能,当作审美能力

作者丨周海宏

来源丨光明日报 《周海宏:美育就是培养孩子的“魅力”》

http://www.zgxymyw.cn/html/meiyuyanjiu/202012/01-3407.html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后,我遇到不少家长朋友对文件的精神不太接受,认为在已经够累的学校各科学习的重压下,再增加“小三门”(体、音、美)的学习,会妨碍孩子在“主业”上的发展。

对此,我想站在家长的视角上说说我的看法:教育成败的观测点不在高考,而在入职10年后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看他在大约35岁左右时,在社会生活中是处于上升态势,还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研究表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长久上升态势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品性,我把它概括为“有三力”: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

有能力,在工作中表现为: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魄力,在工作中表现为:勇于抓机会,敢于决策,有组织驾控力;

有魅力,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社交魅力,良好的社群关系,遵守社会规则,顾及他人感受;审美魅力,衣着整洁,言谈举止文雅,热爱生活。

对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显然后“两力”是当下学校教育欠缺的。这就需要家庭教育、课外教育来补充,我们呼吁在基础教育中能够提供专业、系统的对后“两力”的培养,实现“全素质教育”。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落到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魅力”。

考试是非常有效的教育调控“指挥棒”,将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考项目,将对国民审美素质基础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既是孩子的福音,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喜讯。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需要深入分析与扎实研究。

我们要防止审美素质的考核成为新一轮应试考试的负担,防止审美教育落入新一轮应试教育的误区。审美的核心是感性的素质。与理性的素质不同,它是以人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为基础,以体验美、表现美能力为目标的身心能力。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要考核的是与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能力为核心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以及对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有支撑作用的必要的乐理与艺术文化、历史的知识。我们要防止的是将知识与技能当作审美能力,将机械记忆性知识当作审美能力。

呼吁素质教育的初衷,不是取消考试,更不是不学习基础学科知识,而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孩子完整的素质结构,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生活更幸福,比如热爱艺术、热爱美,提高幸福体验感;更有获得感,比如在工作岗位上可以胜任愉快地驾驭工作,取得更多、更多大成就,同事关系和谐。

美育改革背后是学校育人转向

作者丨刘冲

来源丨校长会《全面解读教育部最新部署:美育改革背后是学校育人转向!这些经验请收藏》

学校美育的理念应符合美育的生命意象化育本质。学校美育的理念就是对“本校追求什么样的美育”问题的直接回答,这才是学校美育的理想向度。

学校文化也是美育浸润的有效途径,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潜在课程,其建设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每一类文化都可成为美育的载体。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美育理念的定位都应凸显“生命”“意象”和“化育”三大关键。其中,“生命”是美育的具象根基所在,“意象”是美育的根本目的,“化育”是美育的基本样态。学校要越过分数,看到人性深处和超越时代的东西。

究竟培养具备何种美的素养的人?学校美育的理念、目标和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学校必须对其做具体化分解,将其具体化为学校美育的目标或任务。

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习者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发展主动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确定究竟要培育具备何种美的素养的未来人才。

让美育落地,学校应发挥专门的美育课程的主途径作用,重视学科课程、实践活动的美育渗透于整合,同时将学校文化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专门的美育课程主要由分科的美术、音乐或综合的艺术课程构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但学校尤其要注意不应将美育局限在艺术课程领域,而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广阔领域中开发课程资源和建构课程内容。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走入自我,将是学校美育内容拓展的必然选择。

借助学科课程渗透美的素养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是学生的学校学习与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学生付出时间最多的学习情境。

利用学科课程教学完善学校美育体系十分必要,美育课程应与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教育课程有序衔接,构建以德育美、以智审美、以体促美、以劳生美的美育体系,实现学校美育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学校各类实践活动也是美育浸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学习活动,美的素养是在包括学习活动在内的各类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

校内实践活动有班级活动、队团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形式,校外实践活动有社会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形式。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将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欣赏美向热爱美和创造美转化。

学校文化下的美育新形态

作者丨刘菲菲

来源丨新课程评论 《美育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审美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贯穿着人生的始终,造就着审美的人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感化,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恰恰也是“慢工出细活”的深耕易耨,文化形成的创造和欣赏过程,就是师生荡涤心灵、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达人际之和的过程。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先驱者,他把美育称之为“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密码的钥匙都掌握了。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现实世界审美属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美育形态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在建构学校文化的过程中,研究美育的不同形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美育,充分发挥各种美育形态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缔造者。

  • 其一,自然形态的“兴发”。

自然形态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和学校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现象,如令人悦目赏心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起着陶冶、教育、感化的作用。相对于有目的、有组织的美育过程,它是无意识的自然形式的教育,以一种“无言”的方式起作用,产生美育效应。

  • 其二,观念形态的“陶冶”。

观念形态是有意识的美育现象。它具有行为的随意性和结构的松散性的特点。在家庭、集体、社团中,学生无时不受到这种观念形态的美育影响。

  • 其三,目的形态的“向善”。

“向上向善”是美育形态的最高层次,是学校和教师遵循人性和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影响的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操、崇高的审美理想。

自然形态、观念形态、目的形态这三种美育形态,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构成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美育是教育性和愉悦性的辩证统一,以愉悦体验作为教育的基础。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的关系,而是生动活泼的对话关系,即审美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审美对象。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工具和媒介的艺术化,教育管理的审美化,使教育者既是在接受教育,又是在愉快地审美。

学校提供的审美活动场所是人的个性、独创性自由发挥的天地,人只有在这种自由情境之中,才能体验出真正的审美价值。美育正是提供和创造着这种情境,学校文化因而成就了美育的孵化器。

不能强调“考”而忽视了孩子对“美”本身的体验

作者丨李西顺

来源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美育不能强调“考”而忽视了孩子对“美”本身的体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不仅是学校美育领域内的大事,也是中国教育界的大事。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谈一下我的理解。

  • 第一,《意见》对美育内涵的表述是非常全面的,且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在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实际上是最具魅力、最具内在吸引力的一个领域。而《意见》做了一个重要区分:“学校美育”与“学校美育工作”。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过程中,“美”“审美”“学校美育”,都要通过“学校美育工作”才能得以落地。这四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概念,以概念的层次为逻辑逐步推演,我们可以洞见《意见》背后的深层学理逻辑。

  • 第二,《意见》对美育功能的表述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是站在学校工作的角度谈到“以美育人”,然后紧接着谈到“以美化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让学生接受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教育的时候,要达到对学生心灵之“化”境,这是学校德育和学校美育都需要格外强调的。

  • 第三,基于《意见》,要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融合。

  • 课程、教材、教学的融合

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一板块,我比较了美育与体育两份文件。其中,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了知识、技能,以及体育专项三项内容。比较之后发现,在美育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知识、技能、艺术专项以外,多出了一项“审美体验”,这一项非常重要。

尽管体育的精神和审美的精神是相通的,其培育路径也有相似之处。但是,除了各自的独特性以外,审美的精神境界培育起来更难。在学校美育的教学模式中,必须高度强调审美体验。所以,如果把美育加到中考的考试之中,千万不要强调“考”而忽视了孩子对“美”本身的体验。

  • 家庭、学校、社会的融合

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配合,这里面包含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等方面要形成合力,我们也要注意“美”的“体验生成”这方面的多领域一致性,这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

  • 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相互融合

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就像是一束美丽的光,里面的七彩颜色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之所以分开来谈德智体美劳,一是考虑到学理分析、学科建制的需要,二是从学校工作落实的角度来谈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美育是如何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的。

  • 教师和学生“共育”的融合

一位具有很高钢琴弹奏才能的老师,弹奏了一曲非常优美的乐曲。但是,这位老师在教学生弹奏的时候,却对表现不佳的学生流露出鄙夷之情,甚至嘲讽呵斥。虽然这位老师的弹奏听起来很美,但是,这位老师跟学生并没有在“美”的过程中形成“美育共生体”,并没能理解师生“共育”的价值。

学校里任何一个教职工,不管是不是专任教师,都可能在某些场域下直接对学生产生隐性却深刻的影响。只有强调教师与学生共育、共在,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美善共生体,学校的美育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效果。

  • 第四,如何教?如何评?

  • “如何教”

直接美育。指的是学校精心开设的各级各类艺术教育,例如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等;

间接美育。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科美育,例如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课程;

隐性美育。生活美才是艺术美的根基。家庭、社会中的生活美,包括学校生活本身中的美都格外重要。

  • “如何评”

第一代评价是测量。你给我一个音乐素养的测量表,打个分数,这仅是第一代评价要做的事情;

第二代评价是描述;

第三代评价是判断;

现在说的比较多的是第四代评价,涉及到的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等等,都可以发表意见,即多元评价;

在我看来,在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工作中,我们的第五代评价已经来临,必须多出一个内涵: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

学生的心灵对美善本身有没有真正感受到?学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心灵审美解放和生活幸福有没有深层次达成?学校美育是否是在以美的方式进行美育?这背后实际是一个伦理价值的逻辑: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互补与融合。

美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

作者丨张莉
来源丨新校长传媒《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蒲公英教育智库创立之初,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学主张:“美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而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教育美学”,讨论的是指如何帮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认识美、感知美,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运用美的能力。
其实以审美为抓手提升教育的价值,很多国内优秀的学校都在这样做,对蒲公英教育智库而言,也是我们研究教育的主要支撑点之一。蒲公英在近10年时间里,以自己的研究和服务,梳理出了基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教育美学清单,包括五个维度——
  • 第一,学校的办学方向,以美为旗

学校为什么要有办学愿景、办学理念?我们认为,是为了在特定的发展方向上,激活人心内在的美。
未来学校要实现卓越发展,意味着育人思路的整体转型:
从工具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从丛林主义转向森林主义,从标准答案转向启迪思维,从分数至上转向培养合格公民,从知识是学习的终点转向知识只是学习的起点……我们相信,面向未来的教育,真正的大智慧,是以价值观的转型,唤醒人心的潜力,激发天赋的动力,养成终身自主的良好习惯,让人因“内在的美感”而自主发展,忘我生长,精神饱满。
  • 第二,学校课程设置,以美育美

李吉林老师《美的彼岸》这本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她对课程设计有这样的描述:要用“美”首先去占据儿童纯洁的心灵,用“美”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的爱,进而崇尚美,追求美。

1.再现“美”的教学内容

2.选择“美”的教育教学手段

3.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4.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0)

相关推荐

  • 美育中考,该怎么考?

    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 ...

  • 时评|艺术进中考家长担忧啥

    据北京日报的消息是哦,前不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过去一直被当成特长对待的音乐.舞蹈.美术,将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很想知道," ...

  • “五育”并举的“会泽经验”

    如何"树人"历来备受重视.但好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通过学习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育人以德,将立德树人摆在首 ...

  • 美学辞典|美育的范围

    美学辞典:美育的范围 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1) 审美形态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 "真.善.美" 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 ...

  • 美育回归,在“育”不在“核”

    文/祝芷卉 当前教育改革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尝试呼唤美育教学深入基础教育中.该举引发众多质疑,无非是关于课程评价方式公平性的疑问.很显然,美是发现和共情的艺术,是人对事物的主观价值评价, ...

  • 艺术类科目进入中考,还需精心谋划

    王营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0月1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

  • 诗人样本||走天涯:站在风的高度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站在风的高度 |走天涯 ●一枚月亮,日渐消瘦 极为密集的细雨,敲打着枝头 湿了轻盈的柳絮 也湿了浅夏的眼眶 折花无数 送花却无主 随手把一段往事, ...

  • 【朗读者】(第二季)第23期||《站在清晨的高度爱已到来》

    "一中朗读者"是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精心打造的一档学生励志情感广播栏目,通过真实的学生朗读,展示当代中学生的心路历程,于每天6点25分通过校园广播向全年级播放.以情感互相鼓舞, ...

  • 诗坛五人行:仍然站在祖先的高度 俯瞰农田 以一颗虔诚之心

    栏目说明 五人行栏目,是针对本刊QQ群和微信群诗友专门设置的栏目,意在活跃群内成员积极探讨和创作,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如需投稿本栏目,请加栏目编辑入群.凡入选本栏目作品,后期将优中选优,入选纸刊.未能 ...

  • 你能站在怎样的高度来理解交易?

    每一种交易方式都有成功者与失败者.关键是交易有没有与之对应的体系和规则.有一点可以肯定:短线做不好会输得更快,反过来讲,短线做得好赚得也是最快的.长线做不好死得很慢,但有可能获得重生,需付出高昂的时间 ...

  • 【易经风水365+1221】站在文化的高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更容易学习易经八卦和八字命理

    昨天写了 [易经风水365+1220]仅需这三个步骤,迅速掌握易经风水核心秘密 其中的第三点,一定要深挖基础知识和原理 就要把握本质,从易学的本源出发才行 之前还特意录制个视频 有些朋友说,说的简单, ...

  • 2019财年净亏损13亿,B站出圈后何时才能扭亏为盈

    期望B站写出小众市场商业变现的好故事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郜融莲 一场跨年晚会为哔哩哔哩(BILI.NASDAQ,以下简称B站)吸粉无数,B站"出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出圈意 ...

  • 站在古人的高度来看“怒伤肝”的“怒”,是“勇”的延伸

    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 黄贵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

  • [黄石诗坛]程应来的诗《你站在眺望的高度》(外一首)

      你站在眺望的高度--致黄总召水先生并贺上海夏俯建筑公司成立 你是一滴水,一步步走来 从故乡的山水间带来憨厚.真诚和温暖 走来,你走来 把十五年的汗水汇成一条奔腾的河流 把故乡的小溪,走成黄浦江上的 ...

  • 彼得·林奇最经典采访: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投资这场游戏中获胜

    金融书院 公众号 本文译者穆启国. 前言 "1977 年5月31 日,如果人们在麦哲伦投入1000 美元,13 年后,到1990 年5 月31 日我离开这天,这1000 美元将变成2.8 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