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胡宗宪的死局,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却可无胡宗宪!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56篇文章)
前面讲到了赵贞吉入了阁,而他的好朋友胡宗宪,曾经的浙直总督,却告病还了乡……
严党倒台之后,严嵩最后一次见嘉靖帝,他递给嘉靖帝一份名单,并讲到:
“有些人当遭天谴,有些人万望皇上保全!”
而在这份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曾经的得意门生,支撑东南剿倭大业的胡宗宪。剧中演到胡宗宪病退后结束,实际上他的命运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严世蕃、罗龙文等人被抄家之时,胡宗宪也被牵连。
嘉靖帝四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剧中海瑞进京四个月后,大家都在分抄没严党的钱之时,胡宗宪在狱中自杀,留下一行诗句: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抗倭名臣胡宗宪的死局: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却可无胡宗宪!
一、
胡宗宪,在剧中的表现堪称完美,他一开始任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是两京十三省最大的封疆大吏。
身为严党骨干,又深受嘉靖帝和严嵩重视,甚至连对立面的清流派对其评价也颇高,甚至朝廷上下形成共识:
“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顶级谋士胡宗宪,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绝路的,他是否有破解之道?
一切事情的根源就在于嘉靖朝的财政危机,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嘉靖帝,由于他的挥霍无度,加上严党的贪污,导致国库空虚。清流派盯着亏空不放,严世蕃又一个劲地往嘉靖帝头上扯,几方平衡之后,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此项政策绝对是好政策,只要落实得当,是完全可以缓解财政危机的。
胡宗宪是没有权限制定政策,但是他却是国策的真正执行者。他所在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是不可能在一年之内顺利推行改稻为桑国策,况且桑树长成也不是一年就够的。
为什么说沟通很重要,这里就有体现,严世蕃一个劲地催促,裕王又派了一个谭伦过来捣乱。导致胡宗宪提出的暂缓执行“改稻为桑”的奏疏,在严世蕃看来他是在改庭换面。严党不信任他,谭伦又一个劲拉拢他,连嘉靖帝也怀疑他是党争之人。
二、
封疆大吏态度模棱两可,底下的人就开始有小动作,这才有了属下瞒着胡宗宪玩了一次“毁堤淹田”。
严党这边是想方设法逼老百姓就范,而清流派那里却在拍手叫好,想以此作为扳倒严党的工具,甚至希望浙江越乱越好。
胡宗宪在赈灾现场说了一句话:
“几百万生民,千秋之罪啊!”
此时胡宗宪最难,作为浙直总督,第一把手,必然要为此次人祸负责。如果不能当机立断,朝廷内部严党跟清流派就会拿着浙江百姓当筹码,互掐起来。党争一起,天下大乱,浙江又在受灾,倭寇又蠢蠢欲动,东南不保,大明朝不保……
于是胡宗宪挥泪斩了杭州知府马宁远,以及建德和淳安两个县令,再加上太监李玄,他们四个成了党争下的第一批炮灰。
胡宗宪第一次进京汇报,掩盖了“毁堤淹田”的真相,自己承担了所有责任,并辞掉了浙江巡抚职务,成功避免了第一次党争。
胡宗宪离开京城全心全意去抗倭,嘉靖帝跟吕芳有一段对话,其实评价胡宗宪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时,吕芳用媳妇来概括:
“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这句话也揭示了,胡宗宪既没有全力推行“改稻为桑”,得罪严世蕃;又没有让“毁堤淹田”大白天下,也让裕王等人不满意,由此他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两头不讨好!
三、
胡宗宪非常清楚,自己要想破局,前提就是浙江百姓能保住,如果百姓都保不住,东南也就不会再要胡宗宪。
胡宗宪明知道户部不会借给他粮,但仍然不死心,硬借一番,果然徐阶和高拱暗示无粮可借。张居正更过分,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就当做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这块肉一烂,严党这个脓疮,就到了该挤的时候了。”
走投无路之下,胡宗宪只身前往江苏,向昔日好友兼应天巡抚赵贞吉借粮。赵贞吉也算实诚,明确告诉胡宗宪,别说一百船,就是二百船江苏也拿得出,但是时局不允许,两头的人也不让。
“浙江不死人,这件事就完不了,死一万个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严嵩不留胡宗宪、裕王不要胡宗宪、嘉靖帝也得砍了胡宗宪。万般无奈之下,胡宗宪通过战事之时的临时调拨权,硬是从赵贞吉那里借了军粮。
时局已经烂到根了,严党和清流派都以浙江百姓为筹码,坐视不管,只有胡宗宪还在苦苦撑着,既为了百姓,也为了自己的名声。
他曾经就对谭伦讲过:
“我的老家给我竖了三座牌坊,我都五十多了,活到七十也就再熬过十几年,我不会让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
四、
明明知道严党必倒,那么面对裕王那边几次伸出来的橄榄枝,胡宗宪为什么不接?
用他对李时珍说的话就是:
“谁都可以去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倒阁老。”
其实他何尝不清楚,他倒了严嵩,裕王那边也不会收他,嘉靖帝也不会留他,一般情况下做小人的,都没有善终的:
“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
如果没有海瑞,这次危机或许真能躲过去,下次倒严的机会什么时候出现,并未知。但局势一步步走向最坏的境地,胡宗宪在剿倭的同时,浙江贪案爆发了,嘉靖帝一封密信招进了京。
此时嘉靖帝也很难,浙江剿倭临时换帅是大忌,可是严党也到了该倒的时候,他不惜用高官厚禄收买胡宗宪,希望他能与严党做切割,可惜失败了。
“严嵩当政二十年,到底贪了还是没贪,是别人打着他的牌子在贪,还是他自己有贪贿行为,皇上比微臣更了解他。”
虽有一万个犹豫,但是胡宗宪还是带着账册去见了严嵩,但严嵩的表现让胡宗宪感动不已。再次坚定了维护恩师的信念,此次危机也被顺利化解,胡宗宪留给嘉靖帝一个“公忠体国”的印象。
但大厦将倾,没有一块砖是无辜的,包括胡宗宪在内,根本支撑不住!
五、
浙江贪案在海瑞和赵贞吉的推动下,还是走向了对严党最不利的境地,这边赵贞吉还在弄徽商坑胡宗宪,那边严嵩亲自来了信,让他停止跟倭寇决战,休养生息……
站在人生三岔口,胡宗宪这么多年对恩师的形象瞬间毁掉,想到了一死了之,以此维护自己名臣的形象:
“身冒炮矢,意在殉国,以全忠名!”
但被齐大柱等人救了,最后关头,胡宗宪选择了民族大义,烧掉了严世蕃的书信,下令取得对倭寇作战的台州大捷,同时也产生了退意,希望以此能保全自身性命。
胡宗宪跟海瑞有两次碰面,一次是在军营,一次是在海瑞家中,第一次他给海瑞念了首高岑诗: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朝。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最后一次是在海瑞家,并告诉了海瑞一句真理:
“皇上要用的人谁也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人谁也保不了。”
确实如此,告病还乡的胡宗宪,后来还是被嘉靖帝招了回来,从严党倒台的那一天开始,胡宗宪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天了。
其实从他参与党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其实哪个人不是这样?
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一代又一代首辅,一代又一代被干掉,党羽干了一批又一批,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是大树倒下的时候,砸死的也正是在下面乘凉的人,没有人能避免。
一代名臣,有手段,有谋略,为民,为社稷,最终死在了狱中,正所谓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却可无胡宗宪!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