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访谈|青青: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一部精品之作,我觉得是由各种因素成就的。首先是作者的理念高不高,是不是跳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去俯瞰。另外,是不是有一颗慈悲、悲悯的心去理解当下人们的生活。再有,一定要是非功利心的写作。不能说写作就是为了得奖呀,发表呀,为了索取名利呀,我觉得这样的写作就不会成为精品的。

青青,原名王小萍(王晓平),现居郑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济源记者站站长,喜植物,好花月,爱文字。热爱一切寂静微小的事物。著有《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采蓝》《小桃红》《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访寺记》等 。《白露为霜》获2015年度孙犁散文奖,《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楚人,80后,字正卿,湘西楚地人。设计师,插画家。客居长安南山,居秦十余年。好古风,崇侠义。浅尝经史,以士则自勉,以丹心行世,以白衣天涯。日常惟设计讨生活以志趣结挚朋,慕贤爱真,犹垂红尘所幸,虽孤叶亦一往,万水与千山。

访谈人:楚人

访谈嘉宾:青青


楚人:《访寺记》和《落红记》都是关于行走的文字。充分的代入感和有温度的现场感赋予了这两本书独特的气质。你觉得这与你多年的记者生涯有关系吗?能说说记者和作家身份的关系吗?
 
青青:后来有个评论家在总结的时候我也是猛然回首才意识到这一点。行走,不停地行走好像已经成了我写作的特色了。细想起来写作和我做记者的经历一定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我从大学毕业至今做新闻记者也二十多年了。这期间我基本上是一直在一线做记者。做新闻记者,大家可能都知道,它需要一种实录性、现场感、直击性的感觉。那么这样的文字会很快抓住读者。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我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比如说关于萧红漂泊的十几个城市,手头资料很全,我不去采访也可以,不去那些城市也可以,但是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让我特别想去现场看一看,去体味一下。即使是风物已经改变,建筑也有变化,但是当我走在她走过的路上,去她住过的医院,我觉得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说,我呼吸着你呼吸过的空气,我的脚印踏着你的脚印,好像我的灵魂也可以和你的灵魂交融。所以我写起《落红记》就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那么《访寺记》呢,就是需要访寺院嘛,那肯定就是一个个寺院都要走到的。运气好的时候,我会碰上寺院的住持。即使住持云游去了,还有扫地的僧人,值客呀,监院呀,包括种菜做饭的义工,就随便的聊一聊。如果都没有碰到,我也会坐在那里,和寺院的植物和动物聊一会儿。这种感觉都非常好。有了这种感觉,我才能把寺院的那种清寂的,安逸的禅意写清楚。

记者和作家两个职业,真的是有一定的共融性。就我所知道的很多作家,都是记者。比如说海明威、民国作家苏青、白薇等。还有《河南日报》著名的作家张一弓也是优秀的记者。作为记者留下来的多年的新闻素材和生活感受还是有助于成为一个作家的。好的记者一定是和作家是非常相近的,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对文字的把握力,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把握,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都是一致的。有位评论家说我的东西不同于一般的坐在书斋里的作家,说我的文字更有质感。这都是当记者所赋予我的吧。
 
楚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内心充满感情的文字”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你所写的这些文字可不可以概括为你生活的一部 “史记”?源于对文字的热爱和执着还有对生命,生活的深入思考,是不是你写《访寺记》的初衷呢?
 
青青:写《访寺记》的初衷呢,我觉得其实很难说。其实任《河南日报》旅游版主编时我也到访过很多寺院。当时并没有写访寺记系列。但是,我有记录的习惯,就在两年前的一天,就是去了月山寺之后,我就特别想写寺院。当时就顺手写了:访寺记之一。好像这个时刻就到来了,写了之一我就知道自己会写之二、之三,真的也没想到自己一口气写了四十七个。

所以,每一本书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她的诞生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一切该发生的就发生了吧。

因为佛教文化都是讲的是一种放下呀,要勤修戒定慧呀,要消灭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呀,我想也可能只有到自己这个年龄段,才会对佛教的佛理特别有感受。年轻的时候呢,一直还想在工作上有建树,为一些名利呀忙忙碌碌、蝇营狗苟的,当时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这几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雾霾已经成为顽疾,食品的不安全,水质的不安全,都会让现代人有一种焦虑感,甚至是绝望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佛教的这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就得到了凸显。也就是这种原因,从《访寺记》出版发行以来,确实得到了读者的喜欢。我想,这应该是现代人一种共同的心灵需求吧。

楚人:散文贵在真实。你认为好的文字,应该是什么样的?可否举个例子?目前中国的创作环境如何?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精品吗?

青青:贵阳西普陀寺的方丈藏青法师说过,我现在写书呢,就叫做“文字般若。” 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所有的信息都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散文创作,也是从前几年的大散文,文化散文,开始呈现出断裂的方式。一部精品之作,我觉得是由各种因素成就的。首先是作者的理念高不高,是不是跳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去俯瞰。另外,是不是有一颗慈悲、悲悯的心去理解当下人们的生活。再有,一定要是非功利心的写作。不能说写作就是为了得奖呀,发表呀,为了索取名利呀,我觉得这样的写作就不会成为精品的。
 
楚人:从《访寺记》里边的内容可以看到,你去过很多城市,你对自己居住的城市感觉如何呢?你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一个?
 
青青:我的确去过很多城市,喜欢的城市也有很多。我尤其喜欢苏州。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我觉得苏州才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杭州除了西湖旁边还不错,其他的地方也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感觉,找不出一种古典的感觉。苏州的新城和老城分开了,老城小桥流水呀,小巷子呀,老房子呀,让人觉得古意盎然。去年去苏州,就住在平江路旁边,沿着平江路散步时,就觉得苏州人真的好幸福。早上老人们就在桥上说着话,有的人在那儿洗菜,摘菜,有的人在那看书。就连身边那些买菜的人都比较悠然。他看到你走过来,他也不急于招呼你,当你停下来买水果,他也不给你推荐。当你要买他的水果时,他会给你包装得很细,会和你轻松地交谈。感觉这个人的生活气氛和这个城市很贴切。大家都生活得不慌不忙、不急不躁,都生活得很从容。
 
楚人:是。说到苏州呢,让我想起了几句古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我的印象里面,苏州是极富诗意的。现在的中国城市发展都是模式化,都是非常粗放式的扩张。

青青:当然还喜欢一个城市就是贵阳。贵阳是在云贵高原,在中国的西南端。也许正是它比较偏远吧,整个生态保持得比较完好。山川河流,古老的村寨,都庄严温柔。我去的时侯正是夏天,郑州当时是非常严重的雾霾,我们去贵阳感觉一下子到了仙境。天那么蓝,云那么白。那几天采访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彩虹。在王阳明修道的山上,那彩虹随时都可以看到。我们在那儿呆了有一个星期,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彩虹。你可以想象能看到彩虹的空气该会是多么明净啊。就这一点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楚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已经破坏掉了很多城市特别美好的部分。请问你心中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对城市化发展中的建议。
 
青青:我不敢妄语,但是我的确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城市的“市”就是市场、交易的意思。实际上一个城市就是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地方。但是现在的城市已经让很多市民感觉不美好了。第一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第二是拥堵的交通,第三是污染的空气。我觉得人们在这里边感觉到的是人的异化而不是更美好。而有没有可以作为标本的城市呢?我觉得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可以给我们做范本。

每一个城市要划定一些区,比如一些微型小镇,建立完整的公共交通。让自己的市民更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另外呢,就是让城市的居住更加诗意一点,不要太多的高楼。或者有高楼可以集中在商业区。那么我们的居民区会不会绿地更多一点、更自由一点。在整个城市建设中间,我还是建议保护我们古老的文化,保护老建筑,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找到我们的根。

城市要有读书广场、音乐广场,让更多的市民从书籍和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另外,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应该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树木和花草,不要随意地在建设中砍树,把草坪毁了。中国城市建设随意性太大,没有长远的规划。还有城市的下水道。据说在法国十九世纪的下水道到现在还在使用,而我们的下水道,过几年就要破土开工,重新更换下水管道,给市民造成了非常大的不方便。
 
楚人:你说得真好。我们回归佛的话题。你觉得写作《访寺记》对你个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还有禅宗对当前大众的生活有无影响呢?

青青:我想写作都是一种自我的升华和提升。一个写作的人,她在写作时,洒尽内心的黑暗,让自己更加的明亮和透彻。我觉得《访寺记》的写作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因为是写寺院的,我看了大量高僧的传记,关于佛理佛法的书。像星云大师啊,虚云大师的文集啊,这些高僧大德的只言片语都是对我心灵一种特别的净化。当然包括《心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阅读的过程使我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写作,我的内心更加的沉静和安详,任凭窗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不会对我的内心产生半点的影响。确实就像书中写的一样,我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来了我也非常珍惜,走了我也不是特别留恋。活在注重当下。我自己的内心非常透彻。我要有我自己内心的声音秩序,我要全神贯注地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现在的大众生活,佛应该还是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的。因为越急躁越喧嚣,越需要一种冷静和沉静的力量。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一种急躁喧嚣的生活。那么佛教佛理里边的沉静安详,这种放下欲望,自在生活可能真的对大众的内心是一种灵丹妙药吧。
 
楚人:你的文化身份之一是诗人,你的作品里面弥漫着诗意。你是怎样将诗歌和散文结合在一起的呢?诗歌对你的散文写作有什么影响?
 
青青:诗歌是对文字的锤炼最讲究的文体了。我非常喜欢诗歌,但是我的诗歌写的不是很好。我基本上是把诗歌揉在我的散文创作里。别人也可能从我的《白露为霜》《落红记》,包括《访寺记》里,都能看到诗歌对我的影响。诗歌是观察自然和生活的一个非常奇妙的切入口。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他观察生活的角度和一般作者是不同的。他的文字和气息都是独特的。这也是我追求的一种境界。我觉得我自己的散文可能更出尘一些。散文一般是比较贴近个人的真实生活的,是一种烟火气比较重的写作方式。作为诗人,我会有意地让我的散文更加的出尘一些。
 
楚人:当下中国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大众生活节奏很快,大部分年轻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你的文字是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的呢,你做过这方面的努力吗?
 
青青:是啊,阅读方式真的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过我还是希望年轻的读者多读书,而不是仅仅在手机上阅读。我觉得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还不能算真正的阅读。我这个很笨的人也学会了使用微信。郑州同城的“大树空间”也在公众号上推《访寺记》的文章。为了让更多年轻读者对这本书有兴趣,我还在同城的“纸的时代”、“松社”、“大河书局”等六家书店做了读书会活动。读书会的大部分读者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书店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大家都问了很多尖锐的有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和互动,我觉得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了更加亲密的阅读关系,这样也有助于他们去热爱和了解这本书吧。

楚人:每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时下的很多人都被各种情感所困扰,我想你是否可以在处理情感问题上给予一些中肯的建议?
 
青青:一个人的一生是五岁之前就决定了,这就是说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我一直觉得自己童年是缺乏温暖和爱的。现在,年龄大了,我反而想开了。虽然我的童年缺乏了父母之爱,却获得了祖母的厚爱。并且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和祖母生活在田园里,也获得了大自然温厚无言的爱。我想我应该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的童年整天与植物、动物、小虫子在一起。我可以听得懂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所以让我的文字创作的确是和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觉得爱情,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重要的课题。爱情这个事情也是强求不来的,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遇到怎样的爱情,遇到怎样的人都是命定的。我在之前的读书会上说了一句话,当我们面对要来的爱情的时候,当我们面对要走的爱情的时候都不妨记住这一句话:“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意思是说,我们有缘分呢,你就停下了吧。缘分尽了,就离开吧。你来的时候,我不惊喜;你走的时候,我也不留恋。这种感觉就像天上的清风和白云一样。要修到这样的内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有觉悟和有智慧的人必须要修炼到这个境界,这样我们在处理复杂的感情时就会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无论我们做什么,对自己,对别人也都要怀着慈悲心。“人身难得”,生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当有爱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压抑自己,当我们去爱别人的时候,也不能放纵。就是要有一种节制之美吧。那么一段爱情结束的时候呢,我们就应该放手任它而去。缘分来了,我们不拒绝,缘分走了,我们不留念。
 
楚人:是啊,好像韩寒说过一句:“喜欢是放纵,爱是克制。”《访寺记》《白露为霜》等作品中感受到你对自然的强烈热爱,你是否有继续以自然为主题的创作计划? 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规划呢?

青青: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含蓄和克制之美。其实我觉得在爱情中最美的还是克制之美。

也没有自然万物的创作计划,随心写吧。我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沿着大自然的道路,一条是沿着女性命运的道路吧。

写作者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枯寂的。因为如果要出作品,就得枯坐书房。然后就要面对自己,面对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敲打。还要不停地去阅读。她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交达人,也不可能是一个非常爱出风头的人。一个作家呢,就是适度的寂寞和黑暗吧,才能有利于出好的文字。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是继续写作,二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我有时候写不出来东西时,就到院子里给植物剪剪枝,看看花骨朵开花了没有,像个农民一样看看撒下的种子发芽了没有,长高了多少。我会看得非常认真,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享受。也让我的头脑有个转换的过程,得到了休息和放松。

楚人:从你的文字中,感觉你是性灵派的。我想知道你有没有成为职业作家的打算?你是怎么平衡目前的工作和写作的?下一部的书稿是什么主题?
 
青青:好像有很多人这样问我。因为我自己本身是记者,他们可能觉得记者比较忙,觉得怎么去平衡写作和工作。其实我好像没有很多的困惑,因为写作的时候就没有工作,工作的时候就不用写作。好像不用太平衡吧,就样做就是了。别人可能拿着这个业余时间去浪漫、喝咖啡、唱歌、跳舞、看电影了,而我可能就把业余时间全都拿来写作了。就是这样的。

下一本书可能和寺院还是有点关系的。现在也刚刚开始。这本书也是脱胎于《访寺记》。因为在访寺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有传奇经历的,美丽的女性出家人。我现在就准备写一批尼僧,她们大概会有十二个人,这大概会成为下一本书吧。
 
楚人:一个用热忱的生活态度和真诚的心去写作的人,一定是受大众喜欢的人。你就是这样的人。期待下一本书的早日出版。

向度

本文选自《向度》2017年夏季刊,打开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行订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