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外一篇)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
◎应可军
宁海人总说“硬来硬到底,麦来不吃米。”真的,宁海人在小麦上场后就开始磨麦虫,馏麦馏,做麦僵吃,不大去注重吃米食。所以宁海麦粉之类食品花样蛮多。如麦糕麦饼、汤包馄饨,还有麦焦筒、麦虾汤、麦湖头等等面食。以此俗语表示宁海人的硬气。下面再说说宁海人几则轶事。
一九二七年柔石被任命为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有个东乡的小学校长,为了升迁。拿了一只金华大火腿,给柔石家送礼。性格好好的柔石大为光火推辞,校长急忙出门。柔石拿着火腿在他身后追。一直追到鸡行门口才罢休。路人指指点点。讥笑柔石有礼不收不近人面。
由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革命英烈应端贤于1938年四五月间到了宁波任中共鄞县县委书记、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9月,化名杨寿明、肖杨,调任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后,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为保存党的力量,解决活动经费,朱学勉建议党员干部“职业化”,带头在浬浦附近的陈家坞开设豆糕店。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生活的艰苦,朱学勉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同志们出于关心,劝他买点人参一类的补品吃吃。他坚决拒绝:“现在我们生活困难,不能买!”朱学勉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也是如此。他新婚爱人产后,晚上起来点煤油灯很不方便,而部队里备有矿烛,但他一支也不肯拿回去给妻子用。他说:“部队里的东西,怎么好乱拿到家里去呢!”现代有。古代也有。明代有个王中,字时中,号梦卜子。益励清操,指不染尘,是一位难得的清官。老百姓称赞他“真天下穷官也”任职期间清理钱库有余钱,按惯例可自己收下。但他却破例分发给部下,宁海原有兴国知州俞沇啊娄坑(现属三门,俞姓原居县前街,后迁娄坑,章思通外公同村)他走马上任时,幕僚对他说‘开矿之处,记炉二万,如府台莅临,可得万金’。他却笑道‘吾宁人先有方正学以节义重,今有石都简以清廉重’……”本来他借考察为名,可得万两黄金,偏偏要以方正学石简为榜样。
又有一个王敏,宁海城区后街人。为人刚直廉洁。明洪武年间,以贡入太学,分教太原。时分教各地者多骄横,王敏独以礼约束如平时。轻女色酣酒不乱,拒贿赂不私毫发。懿文太子叹为‘鲁男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正如鲁迅说的台州式的硬气。鲁迅所谈到的柔石,浙江宁海人,与方孝孺为同乡。两人均惨遭当权者杀害。鲁迅对柔石非常欣赏,为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出版的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作序(即《柔石作<二月>小引》),并为其专门作《柔石小传》。一般情况下,鲁迅对于理学家很难发生好感,而对于号称“程朱复出”的方孝孺冠以“台州式的硬气”的徽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赞誉了。他为何对明初一位著名理学家称颂不已呢?鲁迅由柔石所联想到的方孝孺,其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搞清方孝孺的形象有助于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甚至增强对来自宁海的柔石形象的认识。也是宁海人的硬气写照。
梅兰竹菊知多少
-——浅谈宁海人的性格和情操
文/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淡淡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