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外一篇)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

◎应可军

宁海人总说“硬来硬到底,麦来不吃米。”真的,宁海人在小麦上场后就开始磨麦虫,馏麦馏,做麦僵吃,不大去注重吃米食。所以宁海麦粉之类食品花样蛮多。如麦糕麦饼、汤包馄饨,还有麦焦筒、麦虾汤、麦湖头等等面食。以此俗语表示宁海人的硬气。下面再说说宁海人几则轶事。

一九二七年柔石被任命为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有个东乡的小学校长,为了升迁。拿了一只金华大火腿,给柔石家送礼。性格好好的柔石大为光火推辞,校长急忙出门。柔石拿着火腿在他身后追。一直追到鸡行门口才罢休。路人指指点点。讥笑柔石有礼不收不近人面。

由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革命英烈应端贤于1938年四五月间到了宁波任中共鄞县县委书记、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9月,化名杨寿明、肖杨,调任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后,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为保存党的力量,解决活动经费,朱学勉建议党员干部“职业化”,带头在浬浦附近的陈家坞开设豆糕店。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生活的艰苦,朱学勉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同志们出于关心,劝他买点人参一类的补品吃吃。他坚决拒绝:“现在我们生活困难,不能买!”朱学勉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也是如此。他新婚爱人产后,晚上起来点煤油灯很不方便,而部队里备有矿烛,但他一支也不肯拿回去给妻子用。他说:“部队里的东西,怎么好乱拿到家里去呢!”现代有。古代也有。明代有个王中,字时中,号梦卜子。益励清操,指不染尘,是一位难得的清官。老百姓称赞他“真天下穷官也”任职期间清理钱库有余钱,按惯例可自己收下。但他却破例分发给部下,宁海原有兴国知州俞沇啊娄坑(现属三门,俞姓原居县前街,后迁娄坑,章思通外公同村)他走马上任时,幕僚对他说‘开矿之处,记炉二万,如府台莅临,可得万金’。他却笑道‘吾宁人先有方正学以节义重,今有石都简以清廉重’……”本来他借考察为名,可得万两黄金,偏偏要以方正学石简为榜样。

又有一个王敏,宁海城区后街人。为人刚直廉洁。明洪武年间,以贡入太学,分教太原。时分教各地者多骄横,王敏独以礼约束如平时。轻女色酣酒不乱,拒贿赂不私毫发。懿文太子叹为‘鲁男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正如鲁迅说的台州式的硬气。鲁迅所谈到的柔石,浙江宁海人,与方孝孺为同乡。两人均惨遭当权者杀害。鲁迅对柔石非常欣赏,为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出版的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作序(即《柔石作<二月>小引》),并为其专门作《柔石小传》。一般情况下,鲁迅对于理学家很难发生好感,而对于号称“程朱复出”的方孝孺冠以“台州式的硬气”的徽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赞誉了。他为何对明初一位著名理学家称颂不已呢?鲁迅由柔石所联想到的方孝孺,其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搞清方孝孺的形象有助于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甚至增强对来自宁海的柔石形象的认识。也是宁海人的硬气写照。

梅兰竹菊知多少

-——浅谈宁海人的性格和情操‍

文/应可军

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它们各有特色,梅为高洁志士,兰为世上贤达,竹为谦谦君子,菊为世外隐士。梅、兰、竹、菊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正是根源于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自从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如果你是宁海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三观自然而然渗透在你骨子里。古话云“诗言志”。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情操和性格,“梅兰竹菊”四君子,咏物诗和文人画最常见的题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是的,经过一番梳理,宁海诗人对梅兰竹菊的描写,也是如此。下面我将收集的诗文分类简述,浅谈一下宁海人的性格和情操:
梅傲: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清节凌人心胆寒,众人懒处我还欢。
孤根自有阳春脚,赢得平生不附炎。”——薛泳
梅花最令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与百花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之时,挺立开放。
元末以布衣身份向朱元璋献计的叶兑咏道;“江南别有一般香,玉骨冰枝未足珍。茅舍竹篱成富贵,霜朝雪夕眩精神。梨云不入生前梦,秋菊犹疑幻后身。脱略古今题咏手,沉沦泉石赖幽人。”白雪之中满树红梅,却成了天地之间美的经典。而悠悠的冷香,又为那苦寒的冬日增添情致。宋代宁海诗人舒岳祥意境就是如此“垂垂一树压疏篱,最爱崚嶒鹤膝枝。只占岁寒花尽后,不争开早与开迟。”“庭前梅花八九树,长为春风导先路。他山消息未曾真,特与诗人映门户。”“衰病难禁月色寒,何人更倚雪中栏。少年妙事今浑忘,折得梅花涉阁看。
兰幽: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万物贵自立,不与群花伍。幽香满谷空,孤芳赏今古。”—钱运开生长在深山野谷,得以洗去那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前童童文玮诗云“试把兰花品格量,岩栖各地自芬芳纵移近市嚣尘地,独有清幽一段香。”
这种不取媚于人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宁海国画大师潘天寿喜画兰,对于兰的气质可谓情有独钟。与前人不同的是,他画兰从骨气、骨力取胜,潘天寿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
竹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宁海明代大儒方孝孺有个门生、朋友陈用中(1360—1402)字端夫,柴溪人,系叶梦鼎(原姓陈)侄陈纬公之七世孙,汉中司训升饶州德兴县丞。少负俊才,读书过目成诵,文思若涌泉,与同里杨觏齐名。然性刚,好饮,颓然自放,以故不谐于俗。正学独异焉,延至家使为弟子,师劝之,褆躬励志,遂恂恂有儒者气象选后正学教授汉中,辟公为司训,建文初,正学在朝,有告公使酒如故,与同列不相能至,有宁为小人之语。正学遗书切责之,且曰君子小人自今日始,盖代其戚而必欲速去之也。“靖难之役”时。燕王命方孝孺起草登基诏,方坚执不从,被灭十族。陈用中亦“作墨竹歌以见志,卒与正学同死节也! 陈用中的《吟墨竹》是这样写的:“子瞻敲门曾种竹,王猷借宅亦种竹。何如木郎有竹在胸中,到处挥毫拂尘俗。高堂素壁雪色寒,风雨飒飒鸣毫端。座中宾客不敢动,但惊地裂生琅玕。风枝露叶欲活动,疏茎密干分清妍。清光袭人似无夏,使我毛骨飒爽衣裳单,摩挲顾盼久不去。坐我湘水苍梧山,苍梧山下云烟黑,湘水江中生波澜。昔闻帝子南游不复还,峨嵋翠袖已尘土。但有竹上之泪空斑斑,嗟余未脱尘世缘,欲从帝子为神仙。恨不白日生羽翰,回头笑呼木郎与尔言:何不借我一竿作龙骑上天!”方氏由于被灭族,说来也怪,方氏宗祠内的翠绿方竹也随之而枯黄,方氏与方竹是否有天然之缘,那就不得而知了。1939年上海《申报》对宁海县方孝孺故里溪上方,由于方氏被灭,方竹而枯作过专题报道。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在清风中簌簌,在夜月下疏朗,于风霜凌厉中苍翠。诗人薛鼎诗曰;“先人雅操最孤高,文采于今有凤毛。玉笛唤回尘俗梦,清风明月又相招。”前童童懋宙诗曰;“看竹山中走一遭,布衣渐变绿罗袍。虚心劲节亭亭上,君子风流气正高。
菊逸: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宋代山阴(今浙江绍兴)史铸,字颜甫,号愚斋,撰有《百菊集谱》一书是汇辑名家的专谱,加上史氏本人自撰的新谱,以及诸书所载有关菊的故事而成的,故曰“集谱”。此书在淳祐二年(1242)编成,四年之后又补入宁海胡融之谱,后来又作“菊史补遗”一卷。著名画家潘天寿画过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句:“大醺彭泽陶元亮,不比西风李易安。”宋亡后,绝意仕进的陈荣清,建慕菊楼自娱有诗云“古菊佳名说九华,出群标格玉无瑕。品题曾入渊明笔,信似秋园第一花。”山水名画家应野平父亲应桂馨诗云“秦川佳种尽清华,难得分栽泮水些。霜里凝香含墨汁,凭谁试用笔生花。”宁海女诗人马映波诗云“临风招展态从容,饮露餐霜色转浓。不与群芳争俗艳,一枝秋圃自豪雄。
从上可以看出;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因而宁海人许多情都与此相关。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淡淡烟味

(0)

相关推荐

  • 凌霜寒梅分外香

    我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 摄于2021.2.3. 我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 2193篇内容 7.3万人参与 更新于 02-04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 巧言评世:道义式微?不!它就在宁海田洋卢

    巧言评世丨道义式微? 不!它就在宁海田洋卢 卢巧 编者按 我曾在书上略过卢原质.方孝孺的名字,却不曾深究他们的故事,直到那天走进田洋卢,终于走近那段"诛十族"的尘封往事,独立青山野 ...

  • 应可军 | 宁海溪坑文化(外二篇)

    宁海溪坑文化 文/应可军 溪流,宁海一般称溪坑,宁海有五大溪流,即白溪.杨溪.凫溪.中堡溪.清溪等.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流经上百个村庄.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波市下辖 ...

  • 应可军 |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 应可军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首句"三日入厨下",即新婚三天,新娘来到厨 ...

  • 应可军 | 宁海人的京城情结

    宁海人的京城情结 文/应可军 城市是人类作用于地理环境的集中点,是人类群体活动于地理环境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中国古都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往往是那一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国都的物质实体和时代的文化 ...

  • 应可军 | 宁海人的故乡情

    宁海人的故乡情 文/应可军 故乡,人意山光.杏林春暖,很想在有杏花的日子回故乡,穿过仄仄的小巷,拂手矮墙,找寻岁月的沉香,翻开一页页白羽般的过往,织成流年最美的篇张,最好是微雨含春,更有杏花飘过矮墙.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宁海溪上方古戏台的故事

    ----文/应可军---- 汉时方氏范公任河南尹,遂居河南,宁海方氏所由发祥也.传至唐时彦昇公为河东节度使,敕赐余庆堂,传下仕宦不绝.至宋时尤盛,有璨公官谏议大夫,瑾公官兵部左侍郎,子侄昆季皆历官汴京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