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最高赞,窦泽南答姚明:我们如何让自己更强大?
再积极乐观的人,也无法阻止坏事的发生。再幸福快乐的人,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也无法始终保持心态平和。
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去修复和重建自己生活的前提。
我很喜欢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心理韧性,或者说弹性,这两个说得其实是一回事。一个东西能被压得越扁,也就能弹得越高。
如何修炼得内心强大,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以退为进,建立第二道心理防线;
以适应为最终目标,注重心理灵活性的发展;
从积极的角度发掘逆境带来的人生意义。
以下为正文部分:
25 岁以后,感觉自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
这也让我经常反思,和 20 出头的年纪相比,我的思维方式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是变得更成熟了,还是更糟糕了?
我发现最明显的改变,体现在控制感上。
控制感是我们在和这个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对互动关系的一种主观认识: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事情的结果产生影响?
意气风发的年纪里,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控制感,任何决定都带着一种说一不二的干脆利落,仿佛身边的世界都可以完全按照我的意志运行。
我要对这个世界发起的凌厉攻势,让它拜服在我的脚下。
即使出现了意外,整个人的状态也是胸有成竹的,就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着羽扇说,山人自有妙计。
后来接触的世界大了,开始感受到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影响到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有的时候你非但不能发挥影响,自己的意志也会慢慢被外部的影响所侵蚀。
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上,随时都有可能掀起一股股惊涛怪浪。这时你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不过是一片孤舟,在波涛中小心的掌握着自己的方向,每一步都行驶得格外艰难,如临深渊。
这其实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处境,如果你不接受这一点,就会变得像装在笼子里的困兽一样,玩命的四处乱撞,把自己搞得头破血流,心理崩溃。
那怎么办呢?
尽快发展出次级控制感,建立起我们和世界抗争的第二道防线。
次级控制感就是把进攻策略转换成了防守策略,把控制的对象由外部转向内部:即使我的意志真的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但我也要保证它的独立性,不会被这个世界所淹没。
换句话说,只要我自己把想做的该做的都做了,结果如何,我自己都能够接受。我起码还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即使很多事情的发展我无法控制,即使我顶着巨大的压力,我都能顽强而健康的生活着。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套,中国的很多民谚中都反映出了相似的「可协商的命运观」,通过强调命运的安排,与环境达到和谐的状态。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尽人事,听天命。
但在发展心理学家看来,从初级控制感到次级控制感的策略转变,确实是我们毕生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次思想转变。它意味着成年初显期的结束,放下对自我的执念,以更务实的态度融入更广阔的生活。
当你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相比,真的很渺小很有限时,真正的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提到灵活,总会给人一种圆滑油腻的感觉,其实心理学上定义的灵活不是这样。
心理灵活性是目前心理治疗领域的新浪潮接纳承诺疗法(ACT)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心理构念。
灵活的反义词是固执、僵化,用北方人的常用语,就是轴,钻牛角尖,抬杠,别扭。
一个人想要保持心理健康,适应良好的状态,就不能总钻牛角尖,不能总抬杠,不能总和自己别扭。
什么叫别扭,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上个月我给学员们(*21 天积极心理学行动营)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每天去写日记,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和情绪变化。
然后有位同学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
大致是说,我今天玩了一整天,什么工作都没有做,一整天都感觉特别好。但是你一让我写日记,我写的时候也发现,自己确实玩得时候心情都很好,但写日记这件事突然让我意识到自己整天没做什么正经事,我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所以你这个作业是不是对我的情绪有反面的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本来玩得挺开心的,意识到这件事之后反而让我们不开心了?其实就是自己别扭了。
我们去做这样自我反思自我复盘的练习的时候,想要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两句话:
清醒的认识,自主的行动。
这两句话必须连在一起才有效,大家也可以把这两句话印到脑子里,反复去念它,在生活中形成「认识-行动」的条件反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你就是一个特别积极主动,活力四射,抗压超强,什么事情都落不下,甚至于好运缠身的人。
但上面那个例子问题就出在卡住了,到达清醒的认识之后,没有马上转化为行动意图,而是分岔到了一种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想法中,这就很别扭了,等于是你自己在和自己打架,肯定会很狼狈。
继续说写日记写总结这件事,我发现很多人没经过训练的话,会把日记写成检讨书。
如果你也有经常自我反思的习惯,我告诉你一个原则:来者不拒,去者勿追。
意识到问题,马上就去想行动,我觉得今天玩得有点多,明天少玩一点,马上转化为行动意图。不用纠结在「哎呀我怎么能这样,哎呀我表现的好差」这些情绪上。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我们要思考的是未来的计划。
曾经看过一本儿童教育的书里,讲了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就是一个小孩,把家里的工具箱打翻了,钉子撒的满地都是。小孩哭着去找他爸爸,然后这是他和他爸爸的对话:
爸爸:「钉子掉了,捡起来就好了。」
孩子:「就这么简单?」
让所有的问题直接转化成行动意图,不要给训斥、后悔、哭泣预留大量的反应空间,总是聚焦在解决问题上,就好了。
那情绪该怎么处理呢?很多时候,负面的情绪和想法是自己冒出来的,我们也猝不及防,那么该怎么去处理这些糟糕的想法呢?
告诉大家一个听起来特别可笑的方法,你可以把这些想法写下来,然后像雍正批阅奏章一样,御笔朱批四个大字:朕知道了。
知道了,就够了,完全不必再去做任何事情,允许它们存在,允许它们停在你的脑子里,这样虽然不是很舒服,但你完全没有必要亲自赤膊上阵,去揍它们一顿,因为自己和自己打架,永远没有赢家。
心理灵活性是目前心理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试图把很多朴素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灵活?
往宏观的角度上说,它倡导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让你跳出自己的框架,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处境,敞亮。
我喜欢用的另一个比喻是上帝视角,请你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本书,把自己当作主要角色,如果你能带入到作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人生,那你作为一个角色所面临的一切压力和困境都会被瞬间解构。
这种解构,可以帮助你穿透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去恣意挥洒和书写自己的人生。
前面说的其实是针对日常的压力和事件。这一条是专门针对困境的。
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格外关注逆境和苦难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逆境就像是一场修炼,渡劫之后,也许会收获更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如果你就「转变」这个主题,去做质性研究,很容易发现,人们生活的重要转变,很多都与逆境或创伤有关。
预料之外的事件,会打破我们生活平静的组织方式。我们的日程安排,原有的目标计划,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所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有可能因此失效。
但这种失效也并非都是坏事,它能够让我们正视自己的生活,认真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思考和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更有可能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在逆境后成长。
特德斯奇(Tedeschii)和卡尔洪(Calhoun)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创伤后成长的心理模型,他们这样描述这个过程。
意外所导致的情绪痛苦,会引发反复的沉思与试图减轻痛苦的尝试。这些尝试一开始是自动发生的,在最初的阶段,我们会反复咀嚼那些让自己痛苦和悲伤的情绪与想法。
但是在痛苦情绪减轻之后, 沉思会转变为更有意识的思考,我们会去主动寻找一些困境背后的启发和意义感,它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有意识地思考最终会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新的生活叙事,关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目标和坚守的价值。
这些新的叙述方式,能够帮助一个人跳出原有的生活轨迹,发生一些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变化。这些转变和启发,不但对我们自己尤为珍贵,对身边的人来说,也是宝贵的智慧和财富。
有研究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与那些癌症幸存者有简单的接触和交谈,都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体验。
除此之外,困境能够赋予人「经历困难的力量」,这是其它事件所无法替代的。正如躯体通过锻炼会变得更强壮一样,当我们的心灵遭受挑战,心理力量也会得到增强。
个体在经历过困境后,能够拥有更大的努力和决心,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经历并克服困境的人,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能够应对艰难的挑战,还有人会发展出新的兴趣,更努力的把握住机会。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发掘困境背后的意义,可以试一下按照这个问题模板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给学员们布置的写作任务之一:
我最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 应对它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令人欣慰或者庆幸的事情? 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经验和见识(即使是负面的)? 你个人因此有一些积极的改变吗?(例如,更主动、更敏锐、更有耐心?等等) 这个过程中是否加深了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们的感情更深厚了?更亲密了? 还有其它你觉得值得记录的影响吗?
相信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能够帮助你梳理自己在困境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发现一些转变的契机。
其实不仅是在逆境,或者疫情这样特殊的考验下,我们才应该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上的修炼是毕生功课。
一个心理强大、坚韧、灵活的人,能够充分地、活跃地体验生活,全身专注于自己热爱与擅长的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诚实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跟随自己内心的呼声,做出生活中的每个选择。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