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自学】伤寒论—六经总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是建立在外感为病的前提下,否则单有恶寒难辨表里

太阳病 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之藩篱。凡感受外邪,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的早期阶段。太阳病的正治法以汗法为其常法辛温峻法。解肌发汗和微汗三种治法。太阳病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表证里证两大类。

太阳表证又因感邪性质和体质差异,进而分为发三种类型

太阳中风: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而以自汗脉缓为其特征,故又名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太阳伤寒: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而以无汗脉浮紧为特征,故又名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瘟病:是温邪犯表、热盛津伤之证,以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微恶风寒为其临床特征。

太阳里证又称太阳腑证,与太阳表证(经证)相对。病因乃为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可分为蓄水和蓄血两类。

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入于膀胱之腑,气化失职,水蓄不行,主要脉证是发热‘汗出、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

蓄血证是邪热深入下焦,与血结合,表现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

此外太阳病尚有兼夹证,如伤寒表实兼项背强、兼内热烦躁、兼寒饮等。亦有因失误误治等而致的变证。

阳明病

阳明主燥,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津液所生病。邪入阳明,多从燥化,无论阳明本经受邪,或病邪从他经传来,其证多属里热燥实性质,每多见于阳热亢盛的极期阶段。典型脉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脉大等。根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与否,阳明病可分为热证实证两类。阳明病的正治法是清法和下法,清法包括上宣、中清、下渗三种治法,下法包括峻下、和下、缓下、润下、外导五种。

阳明热证又称阳明经证,其病机为胃热炽盛,消灼津液,无形邪热循经弥漫于全身上下内外,临床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为特征。治宜清解,方以白虎汤为代表

阳明实证亦称阳明腑证,病机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不解,以“痞满燥实坚”为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潮热谵语、手足出汗、腹胀满疼痛、大便硬、脉沉实等,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亦有胃热束脾及津液内竭之便硬,同属阳明篇。此外阳明篇亦包括湿热发黄、血热致衄、蓄血、阳明中寒等内容。

少阳病

少阳主火,主枢机,病则相火上炎,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发病可由他经传来,亦可本经自受。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细等。病入少阳,则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为入阳明之里。据三阳证之浅深层次,少阳病被视作半表半里证,这就决定了少阳病多有兼表兼里之不同证型。少阳病以和解为其基本治法,小柴胡汤为首选。

少阳兼太阳表证,表现为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治宜和解兼以解表,选用柴胡桂枝汤 

少阳兼阳明热结在里,其证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或潮热不大便等。治宜和解兼以攻下,实施大柴胡汤。禁单独使用汗、吐、下等法。 

另有少阳而兼水饮内结,证见寒热往来、心烦、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者。

太阴病

太阴为三阴之表,本湿而标阴,喜燥而恶湿。太阴为病从其本,故无论外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或三阳误治而病传太阴,其病多脾阳受损,寒湿内阻。其证属里属寒,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见上述脉证者,皆可称为太阴病。治宜温中健脾除湿为法,视证情之轻重分别选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太阴病亦有兼太阳表证者,可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之法;兼有气血不和腹痛者,宜用温运通络、缓急止痛之法;太阴病失治误治可致阳气更伤,形成少阴虚寒证。太阴病脾阳亏虚,寒湿内盛,以温补脾阳,健脾燥湿为正治法。

 少阴病

少阴本热而标阴,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水火交泰而阴阳平衡。少阴病有外邪直中者,有他经传入者,其病基本病理为心肾虚衰,气血不足,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而多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危重阶段。少阴胃病,从其标本,故其病理变化有寒化和热化两类。少阴病肾阳虚衰,用温补肾阳为正治法。

寒化证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主要表现为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呕吐心烦、精神疲惫、脉沉微细等;亦有阴寒太盛,格拒虚阳,而见身反而不恶寒、面赤发热、烦躁等真寒假热证象者,证情更为严重。

热化证病机乃阴血不足、虚火上炎,证见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绛、脉细数等。少阴病证情复杂,病势沉重,有阳虚,有阴亏,有阴阳据虚,亦有阳虚兼表者,有阴伤化燥、水涸土燥者,因而其治法多样,大要不离扶阳与育阴二途,扶阳多用四逆之辈,育阴常施胶芍之属。

厥阴病

厥阴风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厥阴病较为复杂,部分症候相当危重,多出现于外感病末期,厥阴病根据原文,可归纳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以及厥、利、呕、哕(yuě呕吐,气逆:干哕(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实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候之纲要。厥阴病上热下寒,正气不足,以扶助正气,清上温下为正治法。厥阴寒证以温肝降逆为正治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