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人生戏中人
浅谈《红楼梦》与人生
我喜爱《红楼梦》这部作品,尤其喜爱里面的诗词,也喜欢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的每首歌曲,最近看过不少红学家们对这部巨著不同的精彩的评论。
一直以来,对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为何要阪依佛门甚至患病死去一直心有疑惑,最近又看了其他扮演者的命运: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小儿子生下不久,因病夭亡;宝钗的扮演者张莉至今在国外独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歌曲演唱者陈力的丈夫也在该剧拍摄期间因病去世。这一系列的雷同是属于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已有定数?
前不久偶而和一位朋友谈起一件事,她村里有一位戏子年纪不老患了绝症,女儿也离婚。她说那位戏子唱戏时总是演皇帝,女儿也经常演娘娘贵妃。朋友似乎迷信,但细想之后觉得有些道理。
人生如戏,一部好戏就是一场人生。每个人一生下来,做官或者讨饭,上苍大致已经安排好了。一个行乞者本来在街上每天讨得一碗饭吃,足可以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如果被人强行穿上龙袍当皇上,被万人朝拜,他能消受的了吗?即使能消受的了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能胜任国家的大事吗?真实的人生和虚拟的戏境相互混淆,黑白颠倒,就打破了一个人生活的常规,以至于钻到戏里走不出来,甚至演的太逼真,叫旁观者分不清张王李赵,以至于张冠李戴。用科学来解释,就是磁场效应,比如把人和动物放在一起,天长曰久,不但生活习性相貌相近,有可能还会被一锅炖了。
我喜欢听《红楼梦》里的歌曲,不仅因为我喜欢音乐,更是源于一个同学。上初中时,正好电视剧《红楼梦》首播,那时,我家还没有电视,只要在哪儿听到剧中优美的音乐,我的心就按捺不住激动。我的这个同学和外婆同村,我小学时在那个村子读过书,她不但是我小学、初中的同学,而且还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她早先一直是留着小子头,蹦蹦跳跳的像个男孩子,后来爱唱《红楼梦》里的歌曲,渐渐的留起了长发,人也变得文文静静多愁善感起来。我有时去外婆家,经常和她一起上学,晚上,我们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一起谈人生谈理想,一起谈《红楼梦》,我从她那里学会了《红楼梦》里所有的歌。
后来,我不念书了,她高中毕业后进了一家工厂上班。她还经常来找我玩,我们一块去滑冰,去摘野果。再后来我结婚了,她说她也恋爱了。几个月后,她来找我玩,我见她郁郁寡欢,追问她,她说失恋了,我当时还劝她想开点,失恋了重找。她说世上再也没有像他那么让她动心的人了,我也不知再说什么好,但这一別竟是永别,她回去不到十天就服毒死了。我当时十分后悔没好好开导她。我去看过她父母,并说起她出事前几天还来找过我,她父母说:她是因为没考上大学而死的,我明白了她父母的意思。我想去她坟上看看,她母亲说,看你怀了孩子,就不要去了。
每次哼起《红楼梦》里的歌曲时,就会想起她。这些歌词曲调,无疑是悲摧凄凉的,即使在心情舒畅的时候,一听这些曲子,一丝忧伤愁绪油然而生,催人泪下,何况在感情的低谷?于是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唱这些曲子。
今年,我突然心血来潮,把这些曲子重新唱了一遍,陈晓旭和同学的死也终于有了答案。
《葬花吟》无疑是林黛玉感情、人生的写照,她把自己悲苦的心情与自然景物结合在一起,以物喻人,以景舒情。“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年华似水流逝,谁不会被一种愁绪感染?然而心情不同的是“尔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如果我像林黛玉或者那个同学一样孑然一身,也许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也许会和她们一样厌世看破红尘。
然而不同的是我有孩子,我大可以不必担心死后没人埋葬,就是我现在死了,也达不到“质本洁来还洁去”这种境地。然而这些词,这些音符,还有演唱者凄惋的韵调,都会教人徒生无边的悲凉,这种悲凉从心里溢出,瞬间满布全身,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死或者阪依佛门。几首歌尚且如此,何况精美绝伦、出神入化的演绎?一个有家有室的中年女人尚且如此,何况无牵无挂的姑娘?这就是《红楼梦》不凡之处!
戏如人生,但不尽同,《红楼梦》展示给人的情是悲悯的。不光林黛玉,还有尤三姐等许多女子,还有现实生活中的陈晓旭和我的同学。她们的感情是和常人不一样的,她们把爱情看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圣洁的东西,甚至用生命去捍卫它,她们之所以选择死或者出家,只是想向世界或者她们爱的人证明,或者让对方永远记住她。然而,贾宝玉和柳湘莲是记住了,以出家证明他们的感情,那么林黛玉和尤三姐的死是值了,但那毕竟是小说,是在戏里,现实生活中没有贾宝玉柳湘莲。这大概就是陈晓旭和我同学的悲剧,她们是受了《红楼梦》的感应与影响。
有一件事例或许能证明这些:前几年,我在街上摆摊的时候,常看见一个脸容被烧毁且一只眼睛被烧瞎男人,听说他被自己的女人用硫酸烫伤的。一直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前几日和同伴谈起此事,正巧她和他一块上过班,知道内幕。原来那个被毁容的男土之前是一个长相很好的男子,他和化验室的一位相貌平平的姑娘相爱,那个姑娘为他打过胎。后来那个男的去进俢,说好回来结婚,但回来时却重谈了一个,和她提出分手,那个女的说:分手可以,我们毕竟好了一场,再见最后一面,以后还是朋友。那个男的答应了,与她见面时被她泼了一脸硫酸。那个男的从此孤身一人,那个女的也丟了工作跑了。当时提及此事,我和朋友各有见解,她说那个男的罪该如此,那个女的做的对,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要是我对《红楼梦》了解的不是那么深,或许我会做出和那个女的一样的行为,甚至会去杀了他,相反,我则选择和我的那位同学一样的作法,或者伤心地死去,或者阪依佛门。这大概也是我中《红楼梦》之毒太深,这些事实足可以证明陈晓旭命运和林黛玉相同的原因。林黛玉泪尽人亡,陈晓旭得了乳腺癌,此病还是抑郁成疾。一场戏,演到极致,演者总想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样的极致;一场情,爱到极致,如果得不到相应的结果,便会心生怨恨。
我喜欢这部作品包括里面的诗词歌曲,在人生的低谷更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在生活之中也渐渐与之靠拢。前几年,在一个酒店打工,有一天,突然听里面一个年轻人用口哨吹出一首优美的《枉凝眉》,顿时对他多看了几眼,现在的年轻人有谁喜欢这些陈词滥调,后来听他和一块上班的同伴闲聊时戏言说以后上鸡山当和尚。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同是天涯伦落人的感觉,感情发生了共鸣,尽菅我们年龄相差十几岁。还有一次,新认识一个和我年龄一样大的女子,加上微信后她可能看了我的朋友圈,然后她说她很祟拜我,我们成了朋友。有一次她有意无意地说,四五十岁的人还写爱情诗,叫人笑话,我听着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后来她也来了北京,我看她从不把自已去过的地方发朋友圈,问她,她说怕别人说她炫耀,我哑口无言。她的这些忌讳正好和我的爱好背道而驰,我嘴里不说,心里还认为她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吗?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为了激发父亲创作的灵感,专门交识一些年轻漂亮的朋友带回家让父亲看。如果一个人对美好的事物失去了兴趣,那么她对生活也失去了兴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红楼梦》之所以为梦,它给人展示的仅是一场梦,但梦又和现实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做梦,在梦里,神思漫游,许多无法实现的有可能会在梦里实现,但也有些荒诞的梦,甚至有一些恶梦。梦也是有先兆和预知的,梦境有隐境和明境之分,隐境表现在事物上,比较难解,比如梦见房子塌了,定会死人或者出大事,这和《红楼梦》中的“忽啦啦似大厦倾”何其相像?思念一个人,和他好的时候梦见他离得很近,和他不好时在梦里找都找不到,这是不是《红楼梦》中的“恰似荡悠悠三更梦”?
《红楼梦》富含禅机。里面空空道人、跛足和尚、甄士隐、惜春、柳湘莲、贾宝玉,都是出了家的。甚至林黛玉、贾瑞这些人的命运,也是被佛家预言了的。林黛玉是除了家人不能见外人的,她寄身贾府,是不是违背了佛家的预言?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是不是违反了佛家预言?可见人不能和“天道”相悖,这个“天道”就是“天机”,只有佛家才能预知这个玄机。
《红楼梦》又是一本“伦理”小说。贾雨村忘恩负义、刘姥姥倾家救孤、林黛玉焚稿,柳湘莲、贾宝玉看破红尘,那一出不是至情至理?
我喜欢看每位红学家对这部名著的评论,但我觉得有些很有道理,有些言过其实。他们把《红楼梦》翻来倒去的,你说这样,他说那样。比如对贾宝玉的评论,有些人说他是护花使者,有些人说他是花心大王。据我看来,一个人天长日久生活在花丛之中,他不爱花情何以堪?朝夕和一群美女为伴,怜香惜玉更在情理之中,如果不动心,那他必定不是一个正常人。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爱过一个人,有些人自己做着龌蹉事,却正义凛然地指责别人。比如有些人说当今演员生活乱套,而我却以为,一场戏拍下来又是接吻又是搂抱,不动情才怪,不信你去试一试。我没演过戏,但我爱看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看下来,可以祟拜里面的主人公。小时候看《岳飞传》,一骑白马手握长枪,在战场上驰骋的英气勃勃的白袍小将自然成了我心中的偶像。看书亦是如此,何况在戏中在生活中。
还有对作者的点评,我一直有个疑问,曹雪芹写书时,贫困潦倒,以至于连儿子的病都沒钱治,导致儿子夭亡。在我看来,儿子的命大于一切,我宁愿出去沿街讨饭,也要让家人吃饭穿暖,把病治好。再说写书需要在一种丰衣足食,安安静静的壮态下才能进行,如果肚子饿得拧绳,整日为生计奔波,还能安心写书吗?写书是要花费很大的心血和精力的。
这只能说明这本书是一本奇书,曹雪芹是上天派来完成这本奇书的,他不同于常人。那么陈晓旭也是天上派下来演林黛玉的。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有些荒唐?然而“满纸荒唐言”就是对一种极致的事物最好的解释!
作者:巩巧明,笔名静言,甘肃成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