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课后题

1. 《古诗三首》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个孩子欢快地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初夏时节,白昼变长,太阳高挂在天上,篱笆旁边整日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蜒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地上,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 《乡下人家》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答案:课文描写的乡村景色像画一样美,可以配如下六幅画:①瓜藤攀檐图;②鲜花绽放图;③雨后春笋图;④鸡鸭觅食图;⑤乡村晚餐图;⑥月夜睡梦图。

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答:我对课文中描写乡村人家傍晚在门前吃饭的情景最感兴趣。人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多么豪爽啊!向晚时刻,红霞辉映,倦鸟归巢,奇妙的大自然和晚餐的人们构成一幅和谐美好乡村晚餐图。

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答: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饱满的谷粒结成长长的穗子,喜滋滋地挂在梢头,压弯了稻秆的腰。秋风习习,掀起层层金浪,飘来阵阵稻谷的芳香。“隆隆隆”,一台雄狮般的收割机开始收割了。在“雄狮”那“大嘴巴”的吞吐中,谷粒填满了它腹中的存储仓。

3. 《天窗》

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答: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上玻璃,这就叫“天窗”。因为木板窗关闭后屋子里漆黑,开天窗主要作用就是采光,使屋子变得敞亮。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答:文中主要指夏天阵雨来了时和晚上孩子们被逼着上床睡觉的时候,这时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只好通过天窗来观察外面的世界,所以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答:“扫荡”让人感觉到风雨雷电正在无情地摧残这个世界。因为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可以通过想象被无限夸大,所以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答:这里的“无”和“虚”指透过天窗仅能看见和听见的屋外世界,“有”和“实”指想象的情景。孩子们在下雨时透过天窗看见闪电,听到风声、雨声、雷声,可以想象风雨雷电的情景;透过天窗看见一颗星、一片云,可以想象满天繁星云彩的情景。

6. 《琥珀》

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答:首先,这块“透明的琥珀”是松脂球化石,所以作者推测故事发生的地点松树林,同时还推测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是一个夏日的晌午,只有这样松脂才能被晒得渗出。

其次,琥珀里是一个蜘蛛和一只苍蝇,所以作者推测苍蝇飞入树林落在一棵松树上,正当蜘蛛扑过去想把苍蝇当作美餐时,恰好被滴下的松脂包住。并且由“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推测它们挣扎的情形。

最后,一块琥珀形成的时间大约需要几千万年,所以作者推测故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答: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下面的推测依据是什么。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  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答:“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第1句,只有在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第2句,必须是蜘蛛准备扑向苍蝇的时候,恰好看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才能形成裹着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的琥珀。

6飞向蓝天的恐龙:

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答:大家请看这块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科学家们由此假想了恐龙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的过程。大约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种大小如狗的恐龙。数千万年后,恐龙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前肢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后来,猎食性恐龙中的一些种类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进而能够主动飞行,飞向了蓝天。还有一种看法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中学会了飞翔。

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很准确,如“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全面”一词,表示不仅仅从化石一个方面,而是从多个方面,如通过标本复原、动画展示等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很长时间,而不是突如其来。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科技术语读正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什么是纳米?”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句话是说,纳米技术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课文中列举冰箱用上纳米涂层技术后,具有了杀菌和除臭功能,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又如有资料显示,化纤纺织品中加入少量纳米微粒,能大大降低静电效应,还具有一定的杀菌功能。

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

纳米技术很神奇,我打算把它运用到衣食住行中。例如装修新房时,使用纳米涂层,既能杀菌,又能除臭。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薄层,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

9《短诗三首》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答:我感受到了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菜园里,藤萝垂挂在廊亭边,少年时的诗人正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在母亲温柔又充满关爱的抚摸下,倾听母亲讲述着儿时的趣事。这样的画面使我感到恬(tián)静、温馨、美好。

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答:诗人直呼“大海啊!”,用“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表达了对大海深沉的爱。

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答:第一个“风雨”指自然界中刮风下雨;第二个“风雨”指心灵遭受打击而引起的不愉快甚至痛苦。

10《绿》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

节拍飘动。

答:因为诗人心里充满了绿,感觉所有的“绿”(绿色的小草、绿色的枝条、绿色的树叶)

在春风吹拂下起起伏伏,富有节奏,所以这一切好似按着节拍飘动。

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

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答:宗璞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笔下那“飘着的

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让人联想到雨丝儿落在苍翠欲滴的古木上,映绿了雨水;而树木有的

“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还有的绿得怎样呢?或绿得发亮,或绿得发紫……令人浮

想联翩。

11《白桦》

1.本文作者,苏联,叶赛宁。

2.本文通过多个角度描写白桦,表现了其高洁、挺拔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白桦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读一读,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答:白桦树上落满了晶亮的雪花,那毛茸茸的雪枝就像串串绽放的花穗,又像缕缕洁白的流苏,在灿灿的金晖里闪耀着银色的光华。我觉得白桦有着高洁之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