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姿国际 | 养生知识之六腑
六腑的概念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胃受纳水谷,再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小肠受盛化物,经过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大肠主津,吸收水液,形成粪便,糟粕再经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和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胆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为六腑之一,又为人体奇恒之腑。贮藏胆汁,帮助消化,故称“中精之腑”。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若胆的功能失常,则出现周身发黄,口苦等症状。
“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余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及脾胃的运化功能,可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若胆汁.上逆,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总之,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在意识思维.上有果敢决断的作用。胆的决断可以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若但其生发不畅,就会影响一身之气机,五脏六腑都可能受到影响。
胃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的有无是人体生命存亡的根本表现。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消化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
所以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临床上诊治疾病,亦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胃的生理特性是通降为顺、喜润勿燥。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影响食欲,而且也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又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小肠能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二是指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贮盛停留相当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指将胃下输的饮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津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如小肠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1)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分别清浊以后,将富含营养的津液吸收入脾,由脾转输到全身。
(2)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说明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量有关。清者由脾转输到全身,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无用的水液,则渗入于膀胱。如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异常,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因此,临床上就有“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大肠
大肠亦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素问》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续,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如大肠功能失常,可出现腹泻或便秘等。
大肠接受由小肠传下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功能正常,则大肠中的水液吸收适当,反之,则会形成水与糟粕俱下的泄泻,或大肠实热,消烁津液,而致便秘。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并有“孤府”之称。一般认为,三焦不是单一的形态器官,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病理的概括。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位当膈以上;中焦位于膈之下、脐之上;下焦,位在脐以下。它们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个方面。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
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生化。因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也是人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元气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身的。元气,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三焦,是水谷之气在全身的分化过程和所经行的道路。
上焦:心肺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中焦:脾胃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
下焦:肾、膀胱、大小肠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
何谓三焦气化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中医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皖,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归于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清者重归于体内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归于膀胱,由膀胱来贮存。
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放,是由肾气和膀胱之气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的。肾气和膀胱之气作用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正常排泄。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无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又可出现尿频、尿急、小便失禁.等现象。因为膀胱的气化与肾有关系,小便出现问题,要先温肾。
六腑的关联
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的,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通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营养全身;其剩余之水液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生成尿液之源;其浊者为食物糟粕,下达于大肠。渗入膀胱的尿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与燥化,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以助食物的消化;三焦则是水谷传化的道路。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素问●五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后世医家也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而大便燥结,便秘不行,亦可影响胃的和降,而使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见呕吐苦水。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使胆汁外泄,可发生黄疸病证。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