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脚、运动、食疗 皆是产热好办法

​天寒地冻之时 泡脚、运动、食疗 皆是产热好办法

大雪节气已过,杭州仿佛又冷了一个幅度。而据杭州气象局预报,明后天杭城就要迎来一波冷空气,最低气温或至零下。

冬季健康养生的第一要诀,就是御寒保暖。但御寒,御的仅仅是寒冷气候吗?浙江中医内科主任杨敏春说,日常说的寒,指的是“寒凉”“低温”的概念。而在中医,“寒”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因此,御寒保暖,首先得明白自己是什么寒,才知道自己怎么御寒。

体内有寒,人体易生病

“中医疾病中,寒作为证候学的概念出现,而在中药里,寒是一种药性概念。”杨敏春介绍,作为证候学概念,寒证是指“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寒证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一般来说,诊断为寒证的,说明人体内有寒气。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若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那这些寒气是从哪儿来的呢?杨敏春介绍,寒有内寒与外寒。内寒的本质是气机运动不足。中医认为,机体由气构成,这团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内寒就是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一般伴有虚证表现,如气短乏力,面色白等。

此外,饮食不当,也会导致寒从内生。比如绿豆、梨、橙子、柑、螃蟹、螺蛳、蚌肉、海带、紫菜、鸭血、鸭蛋(性微寒)、皮蛋等,这些食物属寒凉属性,从中医角度来说,过多摄入则会导致寒气淤积体内。若本就是体内有寒,就会“寒”上加“寒”。

寒气最易侵袭人体这些部位

外寒,是由于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使机体内部的气机受阻,运行缓慢。如寒冷、淋雨、出汗吹风等,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气影响人体。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同时,寒气最易侵袭人体的头部、腹部、腰背部、足部。

因此,要注意头部、腹部、腰背部、足部的保暖,对于足冷的患者可以泡泡脚。

杨敏春建议,一般家庭居室内,室温宜温暖。如果外出处于低温环境中,则要配备好防寒的服装、帽、鞋、手套等。帽子最好能盖住耳朵,系上围巾时不要捂嘴,还要切记戴好口罩。口罩在防尘防病菌外,也是很好的保暖措施。同时,服装、鞋、手套等应避免潮湿,保持干燥。手脚部位不可缚紧,以免影响到末梢血液循环而引起冻疮、 冻伤等。

“受凉是感冒、腹泻、心脏病、脑梗的常见诱因。”她提醒,凡是有高血压、心血管系统疾病、胃肠功能障碍、体质虚弱而常感冒者,都应避免在低温环境下工作。

自身热能不足时,足浴是最佳“外援”

如果寒气是内寒,要怎么防御呢?杨敏春说,当自身热能不足时,我们可以求助“外援”,首当其冲就是中药足浴。

俗话说,寒从脚起,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冬季是泡脚的好时候,温热水中放入桂枝、艾叶等具有温通作用的中药,可起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理气和血的作用,也可改善睡眠。

不过,也不是人人都能泡脚。杨敏春提醒,糖尿病、静脉曲张等患者不宜长时间泡脚。如果不清楚中药足浴方,可以直接到医院中医内科配制,中医可根据个人体质来针对性开方。

另外,在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舒展筋骨,流通血脉,又能增热保暖防寒。中老年人的冬季锻炼以室内为主,天气晴好时可到室外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也可跳舞娱乐。但遇到天气不好,如大风、大寒、大雾时则应避免。不宜起得太早作晨练。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量力而行。同时,还要保持乐观、安定的情绪,不做无谓的精力消耗,做到养精蓄锐,这有益于防治疾病。

冬季可适量吃点“肥甘厚味”的食物

为抵御外界的寒冷,需要增加机体的产热。在三大产热营养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要应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特别是摄食适量的肉类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因而冬季宜多吃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肉类。

“推荐的肉类如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等。另外,一些含油脂较高的果实也是冬季常食的食物,如、大枣、杏仁、核桃、 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等。但不宜过多,以防发生高脂血症和肥胖病。”

不过,杨敏春也提醒,在吃上述的这些食物时,要结合自己的体质,适量的有所偏食。比如偏于阳虚者,可适当多进食羊肉、鸡肉等温热品为宜;偏于气阴不足者,可适当进食鸭肉、鹅肉为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对于体质偏弱而无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品,如红枣、芡实、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莲子、山药、扁豆、桂圆、山楂、饴糖等,再配合营养丰富的食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