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的杠杆使用经历 小七是在2014年底的时候开通融资账户的,当时的两融监管还没现在这么严,没有强...
小七是在2014年底的时候开通融资账户的,当时的两融监管还没现在这么严,没有强行规定股票账户资产一定要超过50万才能开通融资账户,两融刚出来的时候我记得一个20万的账户就能申请开通了,我就是在当时开启了自己的杠杆生涯。
今天有空整理了下我历年的杠杆使用情况,杠杆高峰期是在16-17年的这两年时间,平均杠杆率在50%左右,即当时100万本金就会再借50万的融资,详见下图:
看完肯定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我当时使用了较多的杠杆而现在没有用?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16-17年的分仓打新的收益率极高,超过了贷款利率。
2016年5月,我曾很认真地用数学期望测算过,并发表了我在雪球的第二篇长文《手把手教你计算当前A股打新年化收益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链接看详细的计算过程,这里先说结论:在市值没有饱和的情况下,16年一个15万市值账户的打新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1.88%,一个50万市值账户的打新收益率也有10.93%。
后来我又用同样的算法计算过17年的打新收益率,相比16年更高,收益率接近15%,而当时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利率和某些券商的融资利率大概在5~7%左右,于是套利机会就出现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是不能违规直接进入股市的,小七16年正好买了辆新车ES200,在买车前,我看到了A股打新套利的机会,于是就决定将原来买车的钱全部投入了股市,而购车款完全先由贷款覆盖。
首先,50%的购车款是向丰田金融借的一笔一年期的汽车贷款,贷款利率很低,记得在4%左右;剩下50%的购车首付款是向一家商业银行借的消费贷款,利率也比较低,在5%左右;除了购买汽车以外,那两年我的所有大额消费和信用卡还款基本都是用银行的消费贷款来覆盖的,而自己的工资奖金就全部投进了股市,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操作后,我就成功完成了用低利率(4-5%)的杠杆资金套利高收益率(11-15%)的打新收益的计划。
后来的剧情也按照我最初的设想发展了下去,我在16、17年合计中签15签新股,新股收益大大超出了融资利率,我在《2017年度总结和2018年度展望》中也写道,2017年新股贡献收益率约25%。
但当时间来到2018年,一方面新股发行速度大大放缓,打新收益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市值经过2017年的大涨后,打新市值逐渐饱和,打新收益将呈现边际效益递减,所以我从2018年一季度开始就迅速降低了杠杆,并在2019年一季度还清了所有的融资。我曾在今年6月计算过19年的打新收益率,大概是5.69%:《手把手教你计算当前A股打新年化收益率》,
我对使用杠杆的看法
总结一下,小七仍然不建议初入股市的新人贸然去使用杠杆,尤其是融资集中买入一两只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股,极其危险。即使是融资买入低估的白马股,也有较大的风险,因为你不知道这些股票什么时候会价值回归,如果你用的全是自有资金,那没有任何问题,最多损失时间成本,但如果你用的是8.5%利率的融资资金,那一年不价值回归,你一年就会损失8.5%的融资利息,长此以往你的心态也容易出问题。
小七16年开始大量融资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把他们完全当作杠杆资金,而是当做了套利资金,因为我知道即使一年股票不涨,我也能靠这部分资金获得10-15%的新股收益,况且我一直以来崇尚分散持股,所以基本不会因为一两只股票的黑天鹅事件导致杠杆资金爆仓的情况发生。
以上就是我炒股至今所有使用杠杆的经历和一些浅显的感悟,希望大家看完后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