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之玉赏析
2017秋台北宇珍国际艺术高古之玉赏析:
商 白玉猪龙 L3.6cm
白玉质,局部钙化,色泽古朴淳美,温润匀淨。猪龙呈捲体,方形头,兽首平视,双耳耸立,臣字状目,鼻部微凸,张口露齿。身侧以阴刻线饰勾云纹,腹、背部饰多层菱形纹,造型雄浑厚实,粗犷可爱,气韵古意盎然。
玉猪龙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最早的雏形。在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与猪的关係非常密切,从人类用猪创造出「家」字,即是「屋顶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与猪的紧密性。猪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遂逐渐成为人们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为先民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徵,并逐渐由猪的形象演变成猪首龙身的形象,创造出中华龙的雏形。
商 白玉蜷尾龙 L2.6cm
白玉质,局部褐色沁,温润典雅。龙呈蜷曲状,龙首方扁微昂,口微张,双角呈 C 字形,平贴于头顶。双眼及鼻以阴线刻划,龙身以双刀阴刻技法饰简化卷云纹以示龙鳞,线条琢刻流畅锐利,整体姿态灵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龙的形象予人强烈的神祕感和狞厉之美,显示出龙超越神的权威。因此在器物的龙纹装饰较史前更精美,由简单质朴趋向繁複华美,常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反映商代对龙的艺术诠释。
新石器时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质,细腻油润,边缘灰白钙化沁,璧内局部深褐色,如云彩洒落。璧呈圆形扁平体,製作规整,光素无纹,呈现简朴素雅之美,蕴藏著致敬无文的庄严。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是苍色,故以苍璧礼天。《礼记》云:「礼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
文化期 青玉环、黄玉锥形器 环 D10.6cm 锥形器 L5.6cm
西周 / 春秋 白玉云纹环 D3.9cm
战国 / 西汉 青玉蒲纹璧 D13.2cm
青玉质,温润半透明,布满深浅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体,正中圆孔,内外廓压地饰一圈宽轮廓线。两面饰纹相同,以蒲纹为饰,蒲纹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细观璧面上能明显见及事先刻划出菱形网纹,然在每个网格内碾琢蒲纹,排列有序,大小均匀,沁色自然美观,属典型的汉代玉璧。
战国 白玉凤形珮 L3.2cm
白玉质,局部钙化,表面呈牙黄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质温润,色泽朴拙典雅。凤呈蹲卧状,首微扬,尖喙下弯,头羽上翘,阴线刻划圆眼。凤颈厚实且长,向前鼓起,鸟爪尖锐,收于腹下。翅与尾羽相连,盘于身后,以阴线刻划细节,纹饰简约,表现凤鸟秀美之姿。
凤鸟是吉祥瑞鸟,天下安宁的象徵。在古代传说中,凤鸟威力无比同龙一样,是原始氏族神灵之物,具有神秘色彩,常作为古器物之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中的凤鸟图案出现了活泼生动的崭新风格,头部装饰简化,颈较长多呈弯曲状,胸部隆起,显示出昂扬气势,鸟体则无过多装饰,主要表现其神韵和动态。
战国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质,表面散布深浅交杂褐色沁。珮呈扁片状,虎俯卧,昂首,精神奕奕,长尾捲曲下垂。四肢浅刻纹饰,线条自然,刀法顺畅。虎是四方灵兽之一,也是百兽之王。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驱鬼避邪神兽。又《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礼西方」,说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礼器。
商 青白玉璿玑 D14.6cm
青白玉,细腻光泽,满布大片黑色与赭色斑。璿玑呈扁平体,出戟环形,孔边厚,边缘薄,外缘琢出三锯齿。整器形状近似片状齿轮,圆心中空,廓外缘雕琢三个同方向旋转凸脊,如齿牙,亦称牙璧或璿玑。整器光素,玉色古朴典雅,润泽如膏脂,造型和谐而有韵律,抽象富于变化。
璿玑式环最早发现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其后在陝西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屡有出土。关于其用途众说纷纭,被认为可能是用作观测天文或是纺织机上的齿轮。《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学者孔安国释:「在,察也,璿,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古时用玉琮和璿玑组合成可以旋转的窥管,以观测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涡或旋风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农正全书》:「日晕有雨,月晕有风。」先民对天象的观测极为重视,因此璿玑亦或是用以祭祷日神而祈雨的礼仪器,与古人仿天之圆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经过千年岁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渐加强及扩散,形成深浅不一的块状色彩交叠,变化万千,斑斓丰富,略胜一筹。
汉 白玉龙凤纹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质,边缘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洁,椭圆形体,两侧透雕龙凤纹,一小龙捲尾于上端,圆形穿孔,纹饰优美。韘为射箭时套于姆指的饰器,既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于身的装饰作用。
商代时期,已出现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现筒状;春秋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诗.卫风.芄兰》云: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长大成人。汉代时,玉韘神秘的光环渐渐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渐弱化,演变为装饰品。此外,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战国 白玉咬尾龙 D4.5cm
白玉质,满布土沁灰白钙化及赭色沁斑。龙首正视,衔尾弯曲如环,猫形耳,眼圆微凸,眼角稍长。龙身以阴刻细线刻划竹节纹,意为龙鳞,尾部琢出细纹,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于尾端,结实有力。有别于一般平面造型之龙形珮饰,本件咬尾龙设计巧妙,层次丰富,张合有力,表现出高超的审美情趣,实属珍稀上品。
春秋 / 战国 白玉云纹龙珮 L6cm
白玉质,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带有深浅不一土黄色沁斑,沁色自然华美。扁平状,龙身捲曲呈 C 字形,龙首琢刻简练,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闭圆孔,嘴微张,耳后飘,背鑽繫绳圆孔,长尾折弯后收。龙体边缘刻饰轮廓线,其内双面阴线刻云纹,线条匀称流畅,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镂雕、单阴线雕琢等手法,线条生动,纹饰细密繁缛,轮廓造型刚劲俐落,边角线规矩见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质,局部有受沁呈深浅赭黄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两侧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鸟头,喙尖前伸,双眼圆大,隐隐鼓起于头顶。双翼丰厚,平展作飞翔之姿,羽翼上饰雷纹,背阴刻鳞次栉比之翎纹,腹下阴刻线条饰盘起双足,弧形尾部饰三道阴刻线,中穿孔供穿绳繫挂。整器题材新颖,形象生动,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国早期艺术中,动物形象众多,分布在东北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小型鹰形雕塑,和一些龟形、龙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发现。商代晚期,从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类玉器已有鹤、鹰、鸱鴞、鹦鹉、燕、鸬鷀⋯等类造型,在殷商艺术纹饰中也日趋繁複精美。
《诗经.颂.商颂.玄鸟》写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义可作幽远、高妙之解。关于玄鸟,汉代以后的传统解释为燕子,而汉代绘画及墓葬艺术中的玄鸟也多呈燕形。
戰國 青玉蟬 L3.6cm
漢 白玉蟬 L6.6cm
商 / 西周 玛瑙、青白玉燕雏 L2.3cm / L3.8cm
燕雏一为青白玉质,局部浅黄赭色沁,玉质细腻,光泽透亮。造型饱满,圆眼,长喙下弯,双翅收拢,浅刻鸟羽纹路,尾部不显,背部微鼓,胸下雕出双足,刻划细腻;另一为玛瑙,色泽饱满,深浅有层次。圆眼,双翅收于背后,阴线刻划纹饰,线条俐落朴拙,背部圆孔贯穿至底,供绳穿繫,整体造型灵巧可爱。
本组燕雏採写实、概括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雕琢,轮廓简练,重点突出。鸟是商代的图腾,《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记载:「殷契母云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鸟种类十分丰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风貌。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质,莹润透亮,光洁细腻。玉人成蹲坐状,一圆孔自头顶贯穿至底,头部两旁饰大耳,双手前拢。面部五官以阴线刻划,鼻子宽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单纯以短直线表现,刀法简洁俐落,粗犷自然。整器玲珑可爱,造型纯朴大方。
中国的神灵形象很早就出现在上古玉器纹饰中,一开始是动物与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纹形象随后逐步渗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为春秋战国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础。
汉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状,一翁仲白玉质,局部褐色沁。头顶挽髻,面部琢眼和口,仅用三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宽衣大袖,两手交于腹前,腰两侧对鑽一个圆孔,刀法简洁,形态古朴。整器包浆滋润,玉光内蕴,匠人施以丰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现手法,极具巧思。另一翁仲黄玉质,润泽凝秀,满布褐色沁。头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长袖衣,衣领右衽,宽衣博袖,腰繫宽带,双手交握置于腹前,长裙曳地,文官装扮。由头至下对穿一孔贯穿,以供繫挂。造型凝练,琢磨疏简,温润亮光。
东汉 黄玉刚卯 L2.6cm
铭文:正月刚卯 灵殳四方 赤青白黄 四色是当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龙 庶疫刚瘅 莫我敢当
黄玉质,温润细腻,色泽饱满柔和,带有赭斑沁色。长方柱体,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贯穿,供穿繫佩带。外壁四面各阴刻两行铭文,文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可作驱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书韵语,富有金石韵味。
刚卯又名射魃、大坚,是汉代流行的吉祥佩饰之一。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为东汉辟邪三宝。其所刻字体为「殳书」,在《说文序》裡被列为秦书八体之一,介于篆隶之间。由于主要用在兵器铭文之上,乞求神灵保佑,避除不祥。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西汉 青白玉剑珌 5x4cm
青白玉质,微透明,质地润泽,局部带有深浅不一黄褐色沁。剑珌磨製抛光极好,上部中心设圆形凹槽,用于卡榫。两面纹饰相同,阴刻勾连云纹为饰。有别于常见之梯形剑珌,本剑玉珌造型特殊,线条圆润婉转,独树一格。
剑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显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贵族喜欢将随身佩戴的剑进行精美的装饰,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称之为玉剑饰。剑珌安装于剑鞘的最下端,《说文.玉部》:「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诗经.小雅.瞻彼洛矣》中诗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早期 组玉珮 L1-8.7cm
组玉珮以龙形珮为主,玛瑙环、琉璃勒为辅,色泽鲜豔丰富。龙呈片体状,光素无纹,一面下端有切割线痕,表面抛光细緻,碾琢整齐。龙仰首,身躯拱曲,上颚唇吻部位与上翘捲尾呈 S 形,并以轮廓线表现平吻,凸眼,独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态。整套组玉珮丰富精緻,典雅大方。
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联组成的整套装饰物,通常可佩戴于人的颈项、胸前、肩部或腰间,在礼仪等级制度体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贵贱、尊卑等级等都可透过组玉珮的不同形式来表现,对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秩序,发挥很大的作用。
战国 龙纹组玉珮 L2-9.2cm
组玉珮以玉料为主,局部钙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状各异,搭配协调,用料讲究,琢製细腻。玉璜饰谷纹,两端各鑽两孔;玉璧素面,为青绿色与黄棕色质,轻薄小巧;玉龙身躯灵巧,饰谷纹,尾部分岔,吻部一圆孔,背部鑽一小圆孔;龙形玉珮雕两正面龙首相背,身躯相连成方形。整组玉珮色泽沉稳,型制规整,古朴精緻。
大型组玉珮为西周首创,是由多件玉器串连组成悬于身上的珮饰玉。其主体多以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连而成,间配以它种小件玉饰。《毛诗.郑风.女曰鸡鸣》最早记载组玉佩的组合方式,「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毛传》云:「杂佩者,珩、璜、琚、冲牙之类」。其社会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组玉珮串饰愈複杂愈长,製作愈精巧。此种现象和贵族间所标榜的步态有关,戴上长长的组玉珮不便疾行,贵族们则步履徐缓,反衬其高贵身分之矜庄。据《礼记.经解》记载,佩戴组玉珮时「步行则有环骊之声」。然在获得审美效果同时,佩者亦听到玉珮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悦耳玉振之声,使得身分标志与愉悦感官相映成趣。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圆柱形,中有穿孔,质地坚硬,光滑莹润,各呈不同沁色,有钙化夹杂白色条纹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无纹,表现玉质原始自然样貌及玉石原有纹理,缤纷多姿。
勒子最初是结绳后的绳子于活动中的附件,是种实用器。随著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装饰物,多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为馈赠、财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为主,后渐出现各种纹饰。其形状有圆柱形、扁圆柱形、束腰形、橄榄形等等,可单独佩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佩挂。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西周 青玉螭龙纹盖盒 H3.6cm D5cm
盖盒採同一块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绿色玉质,清透温润,局部受沁后呈鸡骨白沁色。圆形子母口,扣合严密,平盖,直壁,平底。盖盒边缘饰轮廓线,以压地浅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对称勾连夔龙纹,线条简洁婉转,俐落流畅。盖顶阴线刻琢环绕成圈的龙身,身躯饰简化龙鳞,与外壁夔龙纹相呼应,甚为巧妙。盒身内光素无纹,打磨光洁莹亮。整器形制规整,工艺精緻,纹饰传神,透发著古朴气息。
文化期 青玉琮 H10.5cm
青玉质,细腻莹润,色泽有深浅变化,丰富自然,土沁后局部呈雾状乳白色。琮呈长方柱状,内圆外方,四面切割平直,中孔贯穿,上下有射口。整器打磨光泽规整,边角端正,轮廓分明,光素无纹,古意盎然。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之一,也是通神的法器。
新石器时代 玉刀、玉斧 L9.7cm / L10.5cm
玉刀青玉质,质地细腻,色泽深沉,近似墨黑。上部有二圆孔,下部为弧形刃,器表磨製光滑,微有伤缺;玉斧白玉质,斧作舌形,上部正中有一圆孔,露出鑽痕,下部较宽,刃部为圆弧状,通体素面无纹,质朴厚实。整体打磨抛光细緻,光素无纹,以素为美,线条流畅,豪放大气。玉刀、玉斧作为一种标志和象徵,用于仪仗、礼仪等场合。
六朝 水晶辟邪圆雕 H6cm
辟邪以天然水晶为材,透澈细洁。辟邪呈蹲踞之姿,头生独角,下颚长鬚,双耳竖立,张口露齿,双目圆瞪下视。四肢粗壮有力,右前肢上举贴于首侧,姿态生动,威而不露。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源自汉代辟邪厌胜观念。在《汉书.西域传》中有:「乌弋山离国⋯⋯有桃拔、狮子、犀牛。」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人们希望藉助辟邪法力,来避除邪恶。
水晶古称水精,又称水玉,是无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结晶体矿物,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喜爱。唐韦应物《咏水精》:「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裡。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即表达对水晶通透晶莹的讚美。本件水晶材质晶体润泽,辟邪神态安然,造型线条自然流畅,舒展有力,其体态劲健,一派遒劲古道之风,非良工而不能为,是件充满灵性之水晶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