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毒流”观:不许别人优秀
文/ 高英
近年来,我比较关注家庭教育,因此对相关内容相对敏感。
周末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类似“公益广告”的声音,主题是让自己快乐,其中说道你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只是学习好而已;你不要羡慕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了更容易出问题。诸如此类,原词记不清了,大意就是那些看着这方面好或那方面好的孩子都有不为人知的缺陷,甚至充满危机,只有“你”足够好。这里的“你”,是泛指之意。
本来,现在的育儿理论中一再强调家长不要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是为了避免家长打击和贬低自家孩子造成孩子的自尊缺失,成长中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无可非议。
可到了电台主持人嘴里,用心灵鸡汤的励志口吻说出来,听着却变了味。“你”发现别人比自己学习好,就想着这个人除了学习好别的方面却一无是处;“你”发现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就想着这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在精神上出问题;“你”发现亲友中有姐妹温柔可人,就想着这个姐妹徒有外表内心不咋地……这哪是励志鸡汤,分明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心理的加倍放大啊!
仅仅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也就罢了,但言辞间流露出一种等着看人笑话的幸灾乐祸情绪,实在是让人觉得充满醋意,多少有点心理扭曲。当然,或许是我太敏感,想多了,但我总觉得里面有一股不许别人优秀的味道在弥漫。
无论如何,凡事过犹不及。当一种理论被无限夸大甚至被滥用时就会走向极端,产生负面作用。
谁能说,学习优秀的孩子肯定别的方面就差强人意?现在因为有了科学育儿观的指导,许多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多才多艺;谁能说,从小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新世纪出生的孩子普遍比旧时代的孩子乖巧懂事了,这是一种和平环境中的自然进化也说不定;谁能说,性情温柔的孩子就肯定是心机婊?许多性情和善的孩子做人、做事都很好。
依照上面幸灾乐祸式的话语逻辑推论,那就意味着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不能学习优秀,不要乖巧懂事,不必温柔可人?否则,就会在长大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有多少事实依据?这又是否真正合乎逻辑?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看到了别人的优秀之处,为了避免产生“羡慕妒忌恨”所带来的失落感,就如此幸灾乐祸地等着看人笑话,肯定是这个人心理健康有问题,那就是非常自卑,不愿意让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像一个学生考了八十分,不想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便继续提升自己,而认为考九十分以上的同学长大了都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心理正常吗?健康吗?
古语说:“见贤思齐。”即使我们不能与“贤”齐,也要有向往之意,有尊重之举,而非产生不是羡慕妒忌恨,就是诅咒别人不会好下去的阴暗心理。最近,某高中寝室内一个考五百多分的学生杀了一个考六百多分的学生的血案,还不足以警醒我们吗?与其说这是教育制度的过,不如说是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之错。
再者说,就社会现阶段而言,任何的选拔,都有名额限制,都需要考试和考核,这就意味着总有成绩高低之分,总有优胜劣汰现象出现。人生在世,必须培养好“可以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自己会时常面临挫败”的心理品质,一个人方能从容地生活下去。
常言说“人无完人”,常言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人都要正视自己的位置,既不可把自己看得太轻,又不可把自己看得过重。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一点,可以向榜样看齐,但自己尽力就好,而非拿着榜样当对手,要把榜样一一干掉——天底下优秀的人多了去了,难不成世上就留你自己?那你孤家寡人一个,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常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常言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优势或者缺点,人和人必然因为各种原因而在长大后各各不同,这样才让人世变得五彩斑斓,能够呈现多元化社会生态。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对于孩子积极认可并多加鼓励,而非通过攀比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某人,造成“某人是自己成功的障碍”的错觉。不要再对孩子说“你看谁谁多好啊,你要像他那样”的话了,而要告诉孩子做好自己就是胜利。
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引导孩子清醒地认识到:接受别人的优秀之处正如接受自己的优秀之处,接受别人的不优秀之处正如接受自己的不优秀之处。既不要对别人的优秀充满敌意,又不可因别人的不优秀而嘲笑贬低。如此,方为健康心理。
希望我所听到的电台主持人能修改一下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话语,例如,可以说“你学习好我踢球好”、“你乖巧懂事我敢于冒险”、“你温柔可人我性情豪放”,“我们如不同的花各有各的美丽”——这样改了,是不是更能带给听众积极意义?
一个人优秀与否,本身都没有任何错,错的是人对此所持的观念和心态。希望社会上悄然兴起的“不许别人优秀”的不正之风就此休矣,不然,这股“毒流”,真的会害人害己。
高英写于2017年3月20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