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赵志 ‖ 东津路上
东津路上
一座三孔石砌的东津大桥,把开元场与沈家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开元场过东津大桥,就是一条1900米长的东津路,把沈家坝分割成两半,直通到沈福街口。“东津”之名可溯千年,“津”为渡口,“东”表示方位,最早来源于唐朝,“东津”意为绵州城东边渡口。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曾任绵州刺史,坐镇绵州,奉命镇守大西南,并修建越王楼。
越王李贞坐镇绵州期间,因前往中原等地的路被芙蓉溪隔断,便在今芙蓉溪李杜祠对岸设立东津渡口,以便两岸联系往来。因此,“东津”二字便出现在历史中。诗圣杜甫流寓绵阳时,曾写下《东津观打渔歌》:
绵州山水之东津,
鲂鱼鱍鱍色胜银。
渔人漾舟沉大网,
截江一拥数百鳞。
再说沈家坝的来历,清康熙年间,江苏人氏沈印之子沈着,领沈枝桂夫妇应诏入蜀,定居于富乐山下。一干人等早出晚归,精耕细作,互敬互爱,繁衍生息。历13代,经200余年演进,形成了绵阳“沈家坝”。沈家坝,从沈氏定居起至今,约有300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沈家坝除了有部分耕地外,其余近千亩都是河滩地,杂草丛生,大都是茅草房屋,背靠着的富乐山也是一座荒山,芙蓉溪两岸无河堤,仅有河道和荒滩,村民居住十分简陋,生活十分困难。“沟渠交错,溪流不断,如遇下雨,便水满为患,成为大片荒芜的沼泽地。”每发一次大洪水,芙蓉溪、涪江水便首当其冲,沈家坝几乎都会遭受洪涝灾害。直到上世纪90年代,绵阳市人民政府投资修建了东津桥、富乐大桥(涪江三桥)、一环路、绵盐公路等,拓宽了沈家坝,修建了大片的小区,从此沈家坝才开始逐渐繁荣了起来。
如今,沈家坝背靠的富乐山,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乐山以高、广、秀、雅著称,被誉为“绵州第一山”,著名景点有“豫州园”“绵州碑林”“富乐阁”“富乐堂”等。据宋《方舆胜览》记载: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昭烈(刘备)入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胜,饮酒乐甚,刘备欢曰:“富哉!今日之乐!”山因之得名。富乐山环境优美,古迹众多,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