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赵英 ‖ 建昌第一大会——德昌虫会初探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德昌古为邛都国地。汉兴置越巂郡,德昌为郡治邛都(今西昌)县地,朝代更替,隶属无定,元代至元年间始有德昌建置。后,或为路、为府,或为所、为镇,多依附西昌而易。民国三十二年(1943)成立德昌设治局,方从西昌分出独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正式建县。清,德昌虫会盛况空前,被誉为建昌之第一大会。“每年谷雨前后,嘉、雅、眉各属商民,齐于德昌贸易。所之男、妇、大、小入虫园摘捡。市满山盈,络绎不绝,为建昌之第一大会。”

德昌虫会(何斯 绘)

何谓建昌?据《德昌县志》记载:唐咸通六年(865)郡地为蒙诏所据,立城曰建昌府,德昌属建昌府地。始有“建昌”之称。五代,后汉天福二年,段思平建大理政权,改建昌府为建昌郡。宋,建昌地区“诸酋争强,分地为四,推段兴为长”。元,建昌归附,至元十二年(1275)设置建昌、德平、定昌、会川四路。明初,沿袭旧制。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德昌路为德昌府,隶建昌卫,属云南布政使司,十月,建昌卫府俱改属四川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月鲁贴木儿乱,到“诸州皆废”。次年废建昌府,建昌卫指挥使司升置为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守御德昌千户所。永乐二年(1404)七月置昌州、普济州、威龙州长官司,隶建昌卫。清初,因明制。顺治十六年(1659),改军为民称建昌卫。雍正六年(1728)裁卫改宁远府,设西昌县,德昌所为西昌附郭。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图片来自网络)

弄清了“德昌”和“建昌”,那么“虫会”的虫,又指的是什么?这里的“虫”即是白蜡虫。白蜡虫是中国特产资源昆虫之一,别名“蜡虫”,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蚧亚目、蚧总科、蜡蚧科、白蜡蚧属,寄生在寄主植物上,雄虫泌蜡,雌虫繁殖后代。白蜡虫的雄成虫体小柔弱,体长2毫米,胸部宽0.5毫米,翅展5毫米,雄虫分泌的蜡称为白蜡,是我国的特产,国际称“中国虫蜡”。白蜡主要产地为四川省,“四川白蜡产量占全国的90%,是传统的出口林产品”,一般被称为虫蜡、白蜡、川蜡、雪蜡或中国蜡,自古以来被人们用来制造蜡烛及作为中药的原辅料。中国人养殖白蜡虫已有上千年历史,“白蜡、五倍子远在唐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约于19世纪中叶传入欧洲,西方世界始知有“中国蜡”。

白蜡虫(图片来源:中国科普网)

白蜡用途很广,主要是应用于医药和工业等领域,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信誉。医药方面:白蜡有止血、止痛、生肌、补虚、促进肌肉生长等功能,可用于伤口愈合、跌打损伤和疮毒收口等疾症的治疗。还可以制造膏药和中西医糖衣片的抛光剂,用作丸药外壳可久不变质。工业方面:白蜡在工业方面用途极广。可用于各种精密机械、仪器及金属器皿的防湿、防锈和润滑剂;同时也是制造汽车蜡、地板蜡、贵重家具、用具抛光剂、各种科学模型、文化教育用品、各种蜡质果品以及儿童玩具及化妆品的原料;在造纸工业方面,用作填充和上光剂,可使纸面光滑;在纺织工业方面,用于着光剂,能增加光泽,使产品色泽美观,提高产品质量。

清“光绪十七至二十四年(1891—1898)间,(四川)平均年出口土货价值729237英镑。出口品种中,传统产品如丝、茧、白蜡、药材等,仍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现代因成本较低的石油蜡的兴起,白蜡已少有市场,挂虫收蜡已成为历史,难以复存。

历史上川蜡主产于嘉定、眉州(现乐山、眉山地区),这些地区蜡园中挂虫所用的蜡虫虫种就是千里迢迢从宁远府(现西昌地区)交易而来。1899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E.H.威尔逊深入中国西部考察,前后4次,历时12年,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并成功地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并以游记形式写成《中国——园林之母》一书,成为20世纪对国际园艺学和植物学影响深远的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威尔逊专门用第三十章介绍了白蜡虫,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同属于嘉定府的峨眉县和洪雅县是白蜡生产的总部,但培育白蜡虫种则在相距约200英里、属宁远府的建昌河谷(即安宁河谷)。只有少数白蜡虫种是在距嘉定府只有一日行程的犍为县附近培育的,但据说其产蜡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如建昌河谷培育的虫种。”而这些虫种又主要产自宁远府的德昌(当时为西昌的一部分)。民国《西昌县志》卷二产业志中记载:“蜡虫之生,未考始于何时,盛产区域,则有县城北山,东西两河,及安宁河以西诸山,以及德昌锦川一带,尤以南路为多,常有一园,岁摘百挑者,昔年每岁可出六万余挑,每挑价值百元左右,诚县中之大富源也。”《德昌所志略》杂货类中记载:“蜡虫(出蜡,浮于西、会、盐、冕,商贩甚多)”。

白蜡虫

综上所述,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历史上德昌这样一个西南横断山区微不足道的小城镇,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这些小小的蜡虫,却在中国白蜡生产史上,乃至当时曾经在中国出口经济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昌虫会的盛况及其在德昌历史上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

据《德昌县志》记载:蜡虫寄生于树,骈聚成团,靠吸食树枝汁液而长大。蜡虫背上起的白毛裹于枝上即蜡花,摘取后入煮釜中去渣,取油液冷凝即得白蜡,蜡花三斤可得纯蜡一斤。产虫之树为冬青树(一名女贞树,俗呼虫树,常绿乔木),辟地播种,长至三四尺高时移植,二三年始放虫,俗谓“试把”。成片种植者号称虫园或虫山,专产幼虫。德昌向为蜡虫产地,县地二半山区气候湿润,风力较河谷弱,尤其利于蜡虫生长,虫业极盛之时有大小虫园近千。

每年谷雨立夏之交,蜡虫虫种发育成熟,纷纷登市。嘉、眉远商先于清明节抵达,深入虫园,预定货源,采购篾篮,“惶惶如釜边热蚁”。届时园户率佣登山,或悬筐攀树,或俯拾遗粒。“一时山市如城,比比相望。日暮鸣钲撤围,火光耀途,喧嚣达阛,称下秤前,百头相攒,筥筐飞舞,囊橐充盈。买者卖者而外,百业孳孳,无贫富,无男女,直接间接,莫不蒙利于此微虫,故曰虫会,县人之所以赖以调剂者也!”(民国三十七年《德昌县志》采访稿)。“虫商购获,立以双层皮纸包之,每包一斤,每六十六包为一挑,价昂之年,每挑售银百两”。届时,众乡场自辟市场交易,除蜡虫买卖之外,其他商品的交易亦十分活跃,蜡虫交易带动百业兴旺。

“将数个满是虫卵的介壳用薄纸包在一起,放在透气的篮子里,有搬运工以最快速度运往洪雅县城,在那里再分发给农户。5月有上百民工专门从事此项运输。幼虫很快孵化出来,特别是季节热得早时,在这种情况下,运输多在夜晚打着灯笼进行。近200英里艰险的山路6天走完。用接力的办法运输蜡虫的民工每天走30—40英里,而在一般情况下,西部的搬运工最多平均每天走20英里。”“虫离树,沙慌欲行,川商途程十余日,不容稍懈,既入篮,必兼程起运,故昂价雇脚力,亦不之惜”(民国三十七年《德昌县志》采访稿)。《德昌县志》(1988年版)记载:长期以来,人力背、扛、挑、抬是民间运输的主要方式。从事挑抬的人被称为“脚夫”或“挑脚”,使用工具有扁担、抬杠、皮绳、背架、背篼、杩叉等。县城钟鼓楼附近和安顺桥有自发形成的运输劳务市场,各有数十人纠集。麻栗、小高、乐跃、锦川、永郎、六所、巴洞、宽裕、茨达等场镇逢集时,场口均有“挑脚”等待雇用。锦川、茨达等场镇逢“虫会”,“挑脚”可逾百人。县城及郊区常年从事挑脚职业的约50人。每人负重约50公斤,挑运一站(30公里左右),所得运费除食宿开支外,可余三分之二养家糊口。川商贩运蜡虫,途程数日,不容稍懈,必兼程起运,故昂价雇脚力亦在所不惜。

收获白蜡虫

虫商雇请挑夫兼程起运,经南方丝绸之路将这些小小的蜡虫虫种带到了嘉、眉各属。“力工自外返县,必携货物,从而促进县地交易,称‘小虫会’。乡村繁荣前后两月,是为一度虫会之终始。邑人有竹枝词云:‘年年虫会候无迁,三月清明谷雨前。遐迩纷纭争赴赶,无人不为利心牵。’”

据《德昌县志》记载:挂蜡之树称蜡树(落叶灌木),冬青树皮色微白,植于田原间者亦用作挂蜡。培植蜡树多用扦插法,至迟二三年即可用于挂蜡。蜡树一年一刈,入冬刈去老枝,翌春更生新条,以树龄20年以内者为佳。放虫一包(旧秤十八两),丰岁平均产蜡四五斤;歉岁可收蜡一二斤。民国三十七(1948)年老碾乡冬青树上蜡平均竞达8斤,民谣“老碾金银窝”即指此利。农历七八月白蜡登市,远商云集,“蜡色与银色交映,洋圆声鏦铮于市厘,而酒肉布盐之贸易攘往熙来,是曰蜡会。”与三四月之虫会争辉。 县内小高、锦川、老碾、纸房、土门子和茨达河流域黄土坡、麻粟坪、宽裕、巴洞均盛产虫、蜡,清光绪年间产蜡虫二百余担。

白蜡(女贞)树

由此,德昌民间商业贸易活跃,清咸(丰)同(治)年间,今县城内即已形成米、柴、布、纸、线、篾货、畜、禽诸市,境内21个乡场多呈前店后宅格局,轮流定期开放,无日不市。蜡虫、杉板、土布、牛羊皮、铁皮锁、生漆、中药材、水牛、板鸭等商品都颇负盛名,行销广远。光绪后机制棉纱传入,手工织布业兴盛,德昌布市遐迩闻名。同治四年(1864)《德昌所志略》载:德昌纵横数百里,田地膏腴,虽遭兵燹,犹蒸蒸然烟火相望,良以五方杂处,生齿浩繁故也。总计德昌所原额、新增共一万五千五百一十户,共十一万零九百丁口。又载:“天下田赋,古称一扬二益,盖蜀地沃饶实过九州,德昌虽地处偏隅,亦肥壤也。民有乐输之忱,官无催科之令,诗歌乐土,良有以也。”

对于白蜡生产,威尔逊曾这样预言:“尽管从外国进口的蜡烛和煤油的消费不断增加,对白蜡的需求仍保持稳定,与之相关的产业没有萎缩的迹象。在中国西部,由于长江上游航行的困难和危险及因此造成昂贵运费,外国商品只能是富人享受的奢侈品。随着铁路的发展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有趣的白蜡产业将来有朝一日可能消亡。”民国七八年后,“道途不靖,商旅日稀,白蜡价跌,虫商不来”, 以致虫园荒芜、虫树枯减,蜡虫生产一蹶不振。加之民国及前亦常有掳掠抢劫之事发生,行商负贩往往需要设哨护送,个别乡场甚至因之衰败,以白蜡生产而带动的德昌盛极一时的虫会和蜡会也随之销声匿迹,威尔逊的预言不幸言中。

通过对历史上德昌虫会的盛衰和规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昌在清朝及民国初期经济一度繁荣兴盛的重要原因,也为我们解开在研究德昌历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诸如现在人们头脑中认为是穷乡僻壤的德昌在清朝为何会拥有全国仅有的供奉仓颉夫子的两座道观之一的仓圣宫?为何会在方圆数百里的地方就有承载中华传统文化中敬天惜字习俗的六座字库塔?为何会成为宁属佛教曹洞宗的发源地,号称“仙佛之乡”?为何会有象征各地文化融合的“九宫十八庙”的存在?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找到了一把解开谜题的钥匙。而透过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我们也似乎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德昌虫会,这一建昌第一大会昔日的辉煌。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总第22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英(凉山州德昌县史志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