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章回:打鸟(作者 马其亚)

我刚能记事不久,就参加了一场由国家发起的运动——除四害,打麻雀。我跟着大人,拿着缠有红布条的小棍,对着空中惊慌失措的麻雀群,不停地挥舞,使劲地呐喊。

那时,麻雀真多,黑压压,密麻麻,呼啦啦,一群接一群,铺天盖地。村子里,田埂上,汪塘边,凡是有树有庄稼的地方,都有人站着,人们敲锣打鼓,挥舞长棍、铁锨、毛巾 ,“嗷嗷嗷”地呼喊。母亲说,所有庄上都有赶麻雀打麻雀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麻雀根本不能停歇,纷纷掉落下来,很快就有人赶上去,用渔网或者木锨、扫帚,把它们抓住拍死。我听见队长向人们宣传:一只麻雀一年就能吃掉十几斤粮食,打死麻雀,咱们就能天天有饭吃。

那时候,老百姓都是住的茅草房。大部分麻雀都在屋檐下打洞做窝。麻雀经常叽叽喳喳,在屋檐下飞来飞去。我叔兄弟胆大麻利,他伙同几个小伙伴把生产队的耙抬来,然后靠在墙上当梯子,他爬上去掏麻雀窝。他把窝里的草拽出来扔了,把麻雀蛋或者幼崽装在兜里拿下来。那幼崽,有的是眼睛没有睁开浑身无毛的肉吧唧,有的是黄口,会跳不会飞。小伙伴们,你摸摸,他摸摸,不大一会,它们就奄奄一息了。那麻雀蛋,若是破了,里面也有尚未成形的小幼崽。大人们更是在队里的统一安排下,把所有能够找到的麻雀窝捣毁。

就是这样,一直到我上中学时,麻雀依然很多。虽没有铺天盖地,却也是成群结队。到了秋天,高粱红了,正是麻雀大显身手的时候。天不亮,就有成群的麻雀飞向高粱地,好几只甚至十几只落在同一株高粱穗上,上窜下跳,尚未成熟的高粱米撒落一地。徬晚,它们又成群结队飞回村庄,躲在屋檐下或者大树上休息。有一年秋天,突然而来的狂风暴雨过后,中学校园里落满了死麻雀。校内高大成林的杨树是麻雀的栖息地。听说供销社食堂捡去几麻袋死麻雀,弄给职工吃了。没有听说社员谁家吃过麻雀的,都是任其腐烂或者埋掉。

那时,不仅麻雀多,其他的鸟儿也很多。除了在动物园,我见过最大的鸟是大雁,最小的鸟叫金丝雀。天气冷了,几乎一天到晚都能看到成群的大雁,排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型,凄凉的叫着向南奋飞。金丝雀跟柳树叶差不多大,如果它站在柳叶上不动,你根本想不到那是小鸟。喜鹊也很多,凡是高大的树梢上,一定有喜鹊窝,人们老远就能听到喜鹊喳喳喳的叫声,老人们说,喜鹊是报喜鸟。还有灰喜鹊、楝雀、黄鹂、斑鸠以及很多我不知道名字的小鸟。叫声最好听的当属画眉、布谷鸟。夏秋季节,我家屋后楮桃树挂满了红红的果实,楮桃,人不能吃,却是鸟的美食。还有小燕子,春暖花开时,除了麻雀,就属小燕子多了。人们经常看到,成千上万只小燕子落在电话线、广播线上,大家会说,小燕子在开大会呢。老百姓都以家有小燕子为荣,一般会在门楣上方留有燕路,便于小燕子出出进进。

我上小学中学时,课业负担很轻,课余时间很多。我经常看到叔兄弟他们拿着弹弓打鸟。叔兄弟打鸟的本领可大了,一打一个准。于是我也学着,去街上皮匠摊,花两毛钱买一支弹弓,去路上找一些石子,或者自己砸石子。时时刻刻下意识地盯树梢,听鸟叫,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从这个庄跑到那个庄,瞅准时机发射石子。记忆中,我竟然没有打下过一只鸟,倒是借此机会跟小伙伴们知道了不少鸟的名字。

我也见过大人打鸟。街上有一位刻章人,小伙伴们说,他打枪可准了。远远看到奔跑的兔子,举枪就打,一枪就能打中。看到他扛着猎枪,腰缠子弹袋,带着狗过来,我们会跟他看热闹。他打兔子,打黄鼠狼,也打大鸟。有一次我在县城菜市场见过有人卖打死的大雁,那大雁跟鹅差不多大,小伙伴说打大雁需要专门的猎枪。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近在咫尺的大雁。

那时的鸟多种多样而且数量很多,没有任何保护鸟类的宣传。不过,人们从来不打小燕子,学校里老师和家里老人都说,小燕子以虫为食,是益鸟。打鸟基本上是玩乐。

大约四十年前,初次听到官方宣传,鸟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保护鸟,与鸟和谐相处。老家附近的侯营小学,还成为省里爱鸟护鸟的先进典型。此时,大家见到的鸟比之前少多了。到了现在,即使在农村,鸟的种类、个数都很少。偶尔还能见到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它们的家肯定不在屋檐下,因为早已没有了草屋。很多年没有看到空中飞过的大雁,春天也是难得见到小燕子,画眉好像绝迹了。高高的树梢上再没有喜鹊的叫声,勤劳的灰喜鹊很难见到,有树木医生之称的啄木鸟没有了踪影。布谷鸟、斑鸠的叫声,也是稀罕了!偶尔见到白鹭,也是屈指可数的一两只。昔日铺天盖地的鸟群,只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最近,我突然喜欢上了“打”鸟,准确地说是拍鸟,用照相机、手机拍鸟的照片。闹市、田野、山区、森林,都去过,能够找到的鸟,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也没有找到鸟窝,不知道那可爱又可怜的鸟儿是在哪里繁衍生息的。有时候拍到斑鸠、白头翁、野鸭,看着千姿百态漂亮的鸟儿,我感到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可是人类却没有好好地保护它们,才四五十年的光景,人类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鸟却遭了殃。

我小时候生活穷,看到的鸟是一群群的;如今孙辈们生活在蜜罐里,看到的鸟成了珍稀动物;等到了孙辈的孙辈,他们还能在自然界看到鸟吗?人类应该深刻反思!

(0)

相关推荐

  • 南何村打鸟

    我跟亮子一人拿着一个弹弓,在村巷和南坡一带转了一整天,除了两三个麻雀以外,啥都没打到.而这两三个仅有的成果,获得的过程,说来也很惭愧. 我跟亮子本来是去打斑鸠的,在关中,斑鸠也叫做"斑斑&q ...

  • 边看边写:鸟事

    鸟事 文/海拔3500米 一只喜鹊.两只喜鹊.三只喜鹊 喳.喳.喳.你一声它一声不停地叫 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 它们并不是来报喜的 它们肯定有需要我帮忙的事情 它们看我的眼神像极了路边求助的那个人 ...

  • 【灵璧故事】掏鸟窝

    掏鸟窝 文/云中漫步 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我是不随便去哪儿的,晕车比有一场大病还难受.2016年12月22日回老家尹集,为了避免在车里吐出来,我坐窗户边的座位,把注意力转移到外面的风景上,这样晕车就会好点 ...

  • 【鸟】/ 畅严

    鸟 畅严 "钓鱼穷三代,养鸟毁一生".这句话应该是生活无趣之人总结的,或者是失败的人总喜欢找个借口. 我不钓鱼,也没养鸟,但我仰慕把日子活的简单而精致.钓鱼也许是我以后的生活,但把 ...

  • 冬季的精灵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雪隆冬万物静",冬季,特别是北方的冬季给大家静谧的感觉,仿佛除了人类这种生物,其他的动物要么已经飞走,要么进入冬眠.其实不然,在 ...

  • 习《诗经》之《国风·召南·雀巢》

    维鹊有巢,维鸠(究)居之. 维:发语词.鹊:喜鹊.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 鸠:一说鸤鸠(shī jiū)(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贵州民间传说斑鸠不筑巢,居其他鸟类筑的巢.居:侵占. [喜鹊 ...

  • 轻抚尘封:逮鸟

    逮鸟 鲁人 儿时,在胶东故乡,逮鸟不单是乐趣,更是清苦生活中对食物的欲望. "逮"鸟的方法挺多.无效的是用筛子扣.扣鸟儿只能在雪天,但我没成功过.可能只有如鲁迅先生在<故乡& ...

  • 外星人:斑鸠的巢

    乌鸫是一种黑色的鸟,江南一带很常见,与乌鸦有些相像,但它的叫声尖亮脆生,不似乌鸦那般枯涩暗哑.乌鸫筑的窝玲珑精巧,丰厚敦实,大多藏在幽暗细矮的密林之中,不易察觉.说到矮,矮到什么地步呢,最近的,也许你 ...

  • 人间章回:母亲带我捡过麦穗(作者 马其亚)

    人民公社时期,大田里的庄稼复收完毕以后,生产队一般不会派人看管.我们这个地方,社员称此种情况为放门.放门以后,常常有许多年老体弱不能参加集体劳动者,再次去大田里寻找可能遗留的庄稼.放在当下,谁会有如此 ...

  • 人间章回:故乡公交咏叹调(作者 马其亚)

    这些天在老家,坐过很多次公交车.我持老年优惠卡,每当看到刷卡机上显示本次乘车"0.50"元时,常常感叹不已.老家如今的公交车真便宜,真方便! 想起四十多年前上大学,乘坐公交车都是五 ...

  • 人间章回:扒大河,一天两斤大米半斤面(作者 马其亚)

    清明前回家第二天,恰遇大雨,不能扫墓踏青.随即,电话邀请高中同学Y在小酒馆喝酒闲聊.Y与我相处快五十年,几个月不见,我们都想念得难受.他老家在黄墩湖里,大运河西岸边.大运河东岸与一望无际的骆马湖相连. ...

  • 人间章回:四十五年前,我光荣入党(作者 马其亚)

    还是在牙牙学语时,我就认识五星红旗,会跟大人学唱<东方红>,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优美旋律,对大爷家中堂画上的毛主席.刘主席特别敬仰,对年画<群英会& ...

  • 人间章回:我曾经见过的逃荒要饭(作者 马其亚)

    一天早上,春寒料峭.我想找堂兄弟祥一起去上学.出门不远,见到大爷双肩套着车袢,双手推着独轮车,车上坐着他的几个孩子.大娘头顶黑纱,领着祥跟在后面.祥跟我一般大. 二大爷上前,问:"断顿啦?& ...

  • 人间章回:爬火车换粮记(作者 马淑宝)

    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深秋,生产队刚分了稻子,本家三叔伙同我和偏柱哥,三人一起扛着米,夹着空麻袋,约好到安徽去换粮食.那几年,虽不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处蹒跚着要饭的,但是粮食还是不 ...

  • 人间章回:那个年月的自行车(作者 马淑宝)

    我每每看到小区门前那排整齐鲜亮的共享单车,就想起了那个年月的自行车,还有那年那月的那些事. 我的幼年和童年正处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除了盼食能果腹衣能遮体外,稍大一些,自行车就成了"我的梦中 ...

  • 人间章回:老窑场(作者 陈晓)

    在母校的东面,约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废弃的旧砖窑.每逢上体育课,老师总让我们以老窑场为目标练习长跑当老师一声令下:目标老窑场,出发!我们就争先恐后地向老窑场疯狂地奔跑.小路旁的杨树探着细小的腰肢拍打着嫩 ...

  • 人间章回:“我饿!”“我要!”、“我不!”(作者 周建义)

    我们这一辈小的时候,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俗话说,"大河无水小河干".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抗美援朝,中苏反目,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啊!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好在是共产党的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