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要学会做互联网时代的新闻
县级融媒体中心即原来的县广播电视台,它是“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产物。他们的采编人员不多,过去主要做一点所谓的时政新闻,其实主要是领导的公务活动报道,内容生产能力较弱。而且市场规模有限,如果没有有线电视网县台是很难经营的。据说当年朱镕基总理曾设想把这些县台砍掉。
我觉得县领导的要求并不过份。尽管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通过智能手机接收信息,但电视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大众媒体,尤其是农村和乡镇。因此拥有一个日播的综合新闻栏目是县里宣传所需求的,然而做惯会议新闻和领导公务活动报道的县台记者,恐怕要学会做服务老百姓的新闻。
我觉得这个县的领导要比该县媒体人更懂新闻,他不让记者做哪些名不符实的时政新闻,哪个地方那个农民种养致富?哪个乡镇农业发展遇到问题?哪个村子好山好水好风光,旧貌换新颜都值得报道,衣食住行都可以拍摄,不一定记者去拍,像广东清远的新闻村官拍的短视频也可以用。
其实,服务百姓的新闻内容广泛、题材很多,社会新闻、农科信息、生活资讯等,既可以做短新闻也可做小专题,转变观念,放开手脚,每天二十分钟完成不是问题。而且这些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喊了多少年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愿通过融媒体建设倒逼新闻改革。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之变》,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传播、消费和运营,甚至新闻的定义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把它归纳为七大变化:一、新闻定义之变;二、新闻信息资源之变;三、新闻业务之变;四、新闻人之变;五、新闻业之变;六、新闻机构之变;七、新闻规制之变。
诚然,县级记者人手少也是一个实际问题,这就要从改变新闻生产方式上想办法,不能百分百的自采自拍,要善于利用别人拍摄的新闻素材。十多年前我有一研究生去搜狐实习,当时整个搜狐做新闻只有一两个人,他们自己没有采拍任何新闻,所有素材都来自于网络。记得我学生曾做过一个反映艺考的新闻专题,点击量高达几百万。
我告诉那位主任,要学会做集成式新闻生产,通过集成和编辑提高新闻产能,多采用其他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影像素材,当然采用网上新闻素材也要把好关。过去有一个城市台协作体就是共享式新闻生产,我建议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组织本省或本市多县协作,互通有无,新闻共享,这样可以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我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编辑记者要升级换代,不能还停留在自产自播的传统新闻生产,要转型成为一个新闻策展人,不能做一个熟悉采写编播评新闻业务的新闻人,还是成为一个懂得策划新闻报道、组织新闻生产、整合新闻资源、策动新闻传播的全能媒体人,成为互联网时代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
从技术层面来说,还可以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组织大规模新闻协作生产,建立“人工智能编辑部”。目前,百度智能云中标央视网项目,双方将探索“媒体+AI”的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集智能分析、智能搜索、智能语音、智能审核于一体的的AI中台,为全国观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和智能化场景服务。
县级融媒体建设不能关门办新闻,更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会议新闻上,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传统的落后的小作坊式的新闻生产转换到服务群众、集成生产、协同创新的社会化新闻生产上来。连接一切,融合创新,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掘新闻资源,通过融合新闻和新闻改革推动媒体转型。
说起县级融媒体抱怨的人不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如何转变县台现有人的思维呢?很多留在县上的,多是年龄较大思维已经形成惯性,能把工作做起来就不错了,要不然就是刚来的年轻人,还不熟悉业务,一旦熟悉业务的,稍微有点能力的人就调离了,所以大多数县上似乎永远是一潭死水。我同意她说的现实但不同意她的结论,时代在前进,不变领导不满意,就要换人了。
诚然,县级融媒体记者不能满足数量要求,还要在质量上尽可能提高。我曾在庆祝记者节的文章《今天的记者需要重新定义——写在第20个中国记者节》中写道:记者需要重新定义,新闻也需要重新定义,新闻业也在重构中。从民生新闻到建设性新闻,在新媒介生态中,记者需要随着新闻业的改变而改变,记者的生存方式也会因些而改变。不在变革中涅磐,就在变革中湮没。
最后,我提出四点建议来解决县级融媒体人才匮乏问题:一是每年我国新闻院校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近年来到基层从事新闻工作的很少,如何像大学生村官那样用政策吸引他们到县里去;二是大型主流媒体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已在做,但还不够);三是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联手开发新闻流量;四是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训基地。多管齐下,共同推动县级融媒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