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劳动是孩子心理教育的核心?(上)

方方们,到底错在哪?

孩子一“网”情深成为手机控,我该怎么办?--小明讲《组织行为学》

从群体心理学效应看,粉丝是如何玩坏了肖战的?(第二期)--小明讲《组织行为学》

肖战如果懂一点群体心理学,事情就会逆转(第一期)——小明讲《组织行为学》

我们今天继续讲组织行为学视角心理学史在中国的发展,谈谈关于改造战俘的这些事儿。

改造战俘的下一个方法,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劳动和学习相结合

其实劳动和学习相结合,以前在我上学的时候都是这样的。班集体要有值日生对吧?还有劳动委员。

我们的小学一直有非常好的这样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其实到现在的小学里面,仍然有多多少少对他们培育劳动的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大家说学习和讨论能够改造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这个好理解,那劳动改造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又是凭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比如说我们现在监狱的犯罪矫正里面也有劳动这一部分。

只不过现在的犯罪矫正除了劳动这一部分以外,更多的加入到其他的,比如说艺术的元素,兴趣爱好的元素,等等等等。

但是很多人对于劳动的理解其实是有一个狭隘的认知,认为劳动仅仅就是让他们经过一个辛苦的工作,对他们有一个锻造,这种理解还是太肤浅了。

我们过去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们会喜欢劳动,会爱劳动,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去想要去劳动。

当然这样社会,目前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还没有到达那一步。现在大家很多还是在逃避劳动对吧?所以大家对劳动的意识没有那么深刻。因为劳动还没有变成一种人的内心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在进行美军战俘的改造里面劳动起到作用是什么呢?这里我要给大家把几个关键词结合到一起,大家要产生关键词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它就是劳动组织行为学里面的分组,以及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组织行为学里面我们会把人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团体,让他们分组。分组的目的其实一个是要打破过去他们从美军那里面得到的整个他们的组织体系。

要把过去的旧的组织体系打破,要重新建立,要产生很多新的劳动小组。在劳动小组里面劳动面前人是公平的,所以这又进一步的强化了公平感。

所以说当我们组织这些不管是在犯罪矫正里面还在战俘改造里面,包括我们现在学校里面使用的就是大家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

其实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仍然有这种劳动的安排。比如说某一个时期,这一块儿打扫卫生是由我们这个班来负责的,其实当时上大学时候还有,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里面有没有了。

其实它非常有价值,为什么呢?

除了劳动可以把我们本来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里面,我们得到的一种原有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可以重新组织以外。也不仅仅是因为在劳动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劳动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很多人完全忽视的,特别是在今天。

这两个重要东西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劳动会创造一种责任感。用劳动,它创造了一种人和人之间参与某件事情的可能,所以参与才会有责任。

☆第二就是劳动会促使一个人实现自我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那么在讲战俘的这个改造之前,我就借这个话题向大家讲讲,现在我们儿童教育里面出现的问题。

同样是这个问题你看,今年我看到国家教委的文件里面已经说了,就是要给小孩儿进行更多的劳动的安排。

在教委组织的整个我们学龄教育里面十年义务制教育里面,以后,我们的学生将要进行更多的学校的劳动,还有很多很多劳动的安排。这种劳动安排也许有学校内的,也许还有学校外的等等等等。

为什么现在开始重视劳动呢?劳动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人的手创造出来的。

—— 高尔基

那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角度来说,劳动很重要。因为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创造工具进行劳动。

那么我们今天再比如说谈谈儿童教育,我们经常会说,现在小朋友好像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学习,他对无论是家庭义务,社会义务,他都没有更深的领悟,原因是什么呢?

比如说你可以看到,如果你们家有个孩子,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对于你家庭里面的所有东西他是不在乎的,他使用起来也是破坏性的。因为他并不珍惜和并不爱惜这些东西。同样在学校里面,那有些孩子对学校的公务他也是不爱惜的。

那么还有一些人呢,甚至对社会他没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到处乱扔垃圾,随意的破坏呀!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在于就是你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家庭义务和社会义务,包括学校义务的建设中去。

而要想让他们参与在里面唯一的方法就是劳动。我举一个绝对的一个极端的一个例子,想象一下:

比如说你们家新买一套房子,这个房子假如说从开始装修设计到最后的很多细节环节,打扫卫生根本就不用说了,更多的一些事情,假如说你的孩子从头到尾都参与了这个过程。那你想想这个房子你们家装修好之后,你孩子是怎么对待这个房子的?他这个房子有的什么?因为他有个参与感,他是有感情付出,才有一种情感的一种依恋和关系在里面。

所以我们经常在说,现在的孩子好像对家庭没有什么依恋感觉,好像更愿意到外面去。

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天性如此,孩子到12岁之后就更喜欢和他同龄在一起,对家庭的确是降低了他的依恋。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没有参与在家庭的建设中。

家庭的建设有很多方面,比如说父母辛苦的工作,挣钱创造这个家庭的物质基础。父母同时进行情感付出来维系家庭之间人和之间的情感纽带对吧?但是你们看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是被动的,他被动参与,他根本都没有主动参与到整个家庭的建设中。

家庭建设中当然就包括我们说的一个是物质的建设,一个就是精神建设,孩子都是被动的。

如果你的孩子主动地参与到你的家庭的建设,那么这孩子就对家庭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他就有那种由参与所产生的对家庭的责任感,如果孩子有了家庭责任感。你想想,假如说你家里的碗都是你的孩子来洗的,那么他一定在使用碗筷的时候会怎么样?他会尽量的节约没错吧?

还有比如说有人说孩子花钱不爱惜,那是因为孩子没有参与到家庭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去。这钱不是他创造的,他怎么会爱惜呢?

所以通过劳动,我们是要让孩子参与在这个家庭的建设中去,有的参与人们才有了责任感。人们才可能会进行更多的情感的付出,这样的话三者亲子之家纽带才会更加连接得紧密。

我在我小的时候,比如说我记得我真的是不太大时候,大概像小学时候家里在一些重要节日的时候孩子都要参与的。

怎么参与啊?参与节日不是参与玩,而是你得参与在其中,你要参与在其中要进行劳动的。

比如说过年时候打扫卫生,对不对?还有就是比如说端午节包粽子,整个过程都要参与。包汤圆,包饺子你都要参与,你虽然做不了太多事情能做什么你要做什么。

那么如果一件活动或者一个节日,包括现在很多人说,家庭要仪式感。

很多不懂什么叫仪式感,仪式感不是靠你说规定在哪年哪月哪日我们干什么,而是要劳动。

没有劳动,他怎么会创造仪式感呢?还是通过劳动。

比如说在你家庭的每次一些重大的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文化节日里面,孩子都参与了整个劳动创造过程,这样才会创造出,还是对于他小时候这段记忆里面深刻的一个烙印。

我们经常说儿童教育到底是干什么?

我告诉你:

儿童教育非常简单。

儿童教育其实就干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大脑里面装下适当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会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的作用,这才叫做儿童教育。

所以给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装下什么记忆就很重要,如果还是在成长过程中参与了很多劳动过程,你看现在孩子他会参与你家里包饺子吗?包汤圆吗?包粽子吗?没有。孩子什么都是现成的,直接吃就行了。他们没有参与怎么会爱惜这一切呢?当然也不可能去爱惜生活。

那么同样这种参与的重要性也在于,比如说我们进行犯罪矫正,还有包括我们进行战俘的改造。战俘通过劳动的目的不是通过劳动去惩罚他,我们给孩子安排劳动也不是通过劳动去惩罚他。

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劳动目的不在于惩罚一个人,而在于劳动创造了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人和人之间在劳动面前是平等的,重新进行了分组。人和人之间会产生新的关系纽带以外,劳动给犯罪矫正和我们进行的战俘的改造里面,劳动给他们重新带的一个新的东西。

就是他们参与了比如说战俘营的很多东西的建设,无论是他们用的衣食住行里面的都有,比如说因为战俘人很多,我们有个很好的制度就是在做饭的时候,要经常进行帮厨。帮厨的时候你能做什么对吧?但不管做了什么,你参与了我们今天吃的食物的一个过程,这个食物对你来说就更有价值了,否则的话你对吃的东西都是敌对的和抵抗的一种关系。

那么很多这些被我们俘虏来的战俘,他们刚开始是属于两军之间对垒的敌对关系,但当我们共同劳动的时候,敌对关系又变成了什么关系啊?变成了共同的创造和生产关系。所以说劳动它重新组织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劳动重新组织人与人的关系在儿童教育里面那就是最重要的,他重新组织了家庭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劳动也会重新创造夫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家在网上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什么情感课,什么家庭教育课,亲子课,他都说不到点儿上去。他说那东西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一些末端的东西,那些东西不会改变本质。

但是我们给大家讲这些东西是改造本质的,如果你们学会了听懂了,你去实施,你会发现那跟你在外面,听到的那些就是好像是心理学,但实际上没啥用的课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这一讲,我们给大家讲的重点记住,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战俘改造中不是一件惩罚,而在于重新组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参与感让这些战俘对战俘营有一种我也是建设者,我也是其中参与者其中的一种责任感。

他从一种敌对关系改造成了一种共同的生产建设关系,这就是我们很了不起的地方。当然还有关于劳动对人在自我价值实现这块儿的战俘改革的作用,我们下讲给大家继续探讨。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文字编辑:徐放蕾

图文编辑:王丽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