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观察 | 长江游轮开启“军备竞赛” 但行业起势不能只靠“等风来”
低迷至今的长江游轮,迎来了久违的产业升级浪潮。
日前,重庆大美长江三峡游轮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华夏神女3”号游轮正式开工,该游轮是目前长江三峡区域规模最大的游轮,预计2021年4月投入使用;稍早前,宜昌交运与长江电力签订协议,合作研发建造纯电动观光游轮,总投资概算约9000万元;而由冠达世纪游轮耗资近3亿元建造的“世纪荣耀”号,已于去年11月下水,其载客规模与“华夏神女3”号同级,预计今年7月正式首航。
伴随新船的密集投产,流域内多地市的游轮母港建设也已同步开启。
去年4月,宜昌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宣布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为60亿元,将打造大三峡区域游船母港基地;重庆方面,去年该市宣称加快推进长江重庆段旅游码头建设,到2020年预计投资20.5亿元新建两个邮轮母港和一般停靠码头,同时对沿线其他8个旅游码头提档;而在长江下游,为了发展游轮入境和出境游,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南京母港建设也在规划中。
受“东方之星”事件影响,长江游轮的发展近年持续萎靡,之所以再现“军备竞赛”盛况,主要源于积极的市场预期。
据相关政府统计,2017年仅长江中下游就有近75万人预订游轮,而其中多数人预定了人均2000以上的豪华游轮出行。售票收入同比增长15%;重庆市旅游协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长江三峡区域坐船游客超过120万人,坐游轮人数达到60万人,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行业触底回暖,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是重要原因。重庆森林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刘铭向闻旅派谈到,因为其纯粹性、没有过多的自费项目,而且新船在逐渐向舒适、高档的趋势发展,未来长江游轮的市场前景仍然向好。
但高涨的预期之下,市场仍在周期性谷底徘徊。与业者谈到去年4到6月份一票难求的热度相比,今年长江游轮三峡段似乎再次降温。刘铭注意到,今年暑期旺季,长江三峡五星涉外游轮很多都在搞内宾降价,除了价格缩水1000多元,甚至还有2大免1小的促销方式,“这在以前从来没有过”。
刘铭觉察到的变化有其根源,从长江游轮的发展历史看,早年入境游是主要的客流来源;而伴随国内消费升级的浪潮迭起和入境游的持续低迷,行业玩家似乎迟迟无法在这种时代变幻中完成转身。
这其中,绕不开行业对固有模式的惯性依赖。
从产业成熟度来看,长江游轮距离世界著名的内河游轮差距明显,体现在供给上,根据重庆旅游协会负责人介绍,三峡区域投入旅游运营的游轮有32艘。对比多瑙河、莱茵河上豪华游轮总计170艘、尼罗河流域游轮200艘,尽管不在一个量级,但如果结合三峡段仅180公里的航线,如此密度引发恶性价格战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受三峡水域通行条件限制,这种一味求大的思维,或将导致片区运营密度进一步恶化。刘铭谈到,目前长江上的黄金系列,世纪、神话系列等等一万多吨级的船已经比较多了,受水位影响,船大了以后很多都开不到重庆来。“特别是枯水期,很多大船只能停靠丰都,再通过汽车运转接驳”。
如果具体分析,域内投产新船出现的求大趋势,应该是出于几重考虑。
从载客量看,投产的这批新船能够放大边际效应,进一步摊薄人均运营成本;从配套上看,小游轮要想“螺蛳壳里做道场”很难落地,丰富的配套体验需以体量为支撑;而站在推广层面,行业目前品牌辨识度低,在运营方看来,大船或许足以成为吸睛的营销卖点。
但从多瑙河、莱茵河的案例来看,贪大求新并不能与行业升级直接划等,全流程覆盖的服务体系、丰富多样的航线、特色的文化体验才是运营方强化品牌认识度、提升产品溢价的根本。而恰恰是这些软件方面的投入,一直为行业所淡漠。
以“华夏神女3”号游轮为例,该游轮打造有“炸裂式玻璃廊桥”,以期成为新船下水后的营销卖点。但从游轮产品本身而言,这类噱头式的娱乐配套,很难成为吸引游客决策的依据,而且从目前的市场热度和复购率来看,此类景区“网红”正在快速降温,参照该游轮2021年投入运营的预期,到时这类配套或将彻底沦为鸡肋。
当然,行业发展受阻原因多样,企业仅仅是其中一环,多位专家表示,长江中下游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且内河游轮企业经营分散,沿线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良性互动,需多方联动协同。而据了解,相应的改变正在发生。
以世纪游轮为例,自与携程成立合资公司后,其部分运营线路已经跳出拥挤的三峡流域、挺进长江中下游。基于华东广阔的市场腹地,其周边游、主题游、定制游等系列产品正逐步面市。或许该公司将历经阶段性的摸索和调整,但其开辟的创新路径,未尝不会引发示范效应,引导行业逐步摆脱三峡化的“囚笼”。
对于长江游轮的未来发展,闻旅派将保持关注。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