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有多难——持仓海康、美的、伟星的感悟 我的第一重仓从时间来说,美的集团还要在伟星新材之前。但实际...
我的第一重仓从时间来说,美的集团还要在伟星新材之前。但实际上,美的带给我的收益很低,因为我在美的股价启动前清了仓。
记得那个时候格力与美的股价齐飞,作为一直相互比照的两只股票,最让人羡慕的是那句“两只我都有”。
那时初学价值投资,我特意去看了各种网购平台,统计了各品类的热门单品销售量。这或许是我股市生涯中唯一一次自己自主统计数据,尽管十分粗糙。
从统计结果来看,那时还是2017、18年,美的其实很占据优势,不仅是大空调,还有各种小家电大部分也是稳居前三(排除了进口商品)。
后来格力出现了董明珠骂股东事件,后来又有了银隆被否事件。其实从当时来说,本来就选择了美的的我更坚信了自己的观点。当时我甚至说“董明珠会毁了格力”(原谅我的无知,反对的人权当我是弱智,但我只是在陈述我当时的观点)。
《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有这么一段话“后者的新产品研制成功后,公司势将踏入与现有事业无关的几个新行业”。包括后来的手机(以潮流为主功能为辅的手机怎么能用人的照片作为开机画面呢)、新能源汽车,以及后来的芯片,我希望格力芯片成功,毕竟中国吃了太多米有高端制造的亏,但从投资来说,我觉得风险太大。
话说回来,即使我看好美的的资本运作,看好未来的前景,但还是没有坚持下去。作为菜鸟,股价一直横盘,美的实体量过大作为我认为的主要原因是我当时清仓的借口,后来它涨了50%。
一、如果开始反思是不是当时的买入决策发生了错误,使得自己有了清仓换股的冲动,那么绝大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股价不涨。
二、其实股价的短期波动甚至中期涨跌毫无逻辑,而人们最擅长的是为股价的涨跌强行找逻辑。
三、从常识来说,公司的体量越大成长的速度就越慢;但又从常识来说,优秀的龙头公司总是更能抗风险。体量要与市场空间相对比,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大市值公司发展就慢。至于股价更是给出了答案,优秀的大市值公司同样能翻倍。
后来也就是今年10月我又开始建仓,结果我还没买多少美的集团连续大涨至6000亿市值。我认为赔率不够高,又转手清仓了。
关于海康威视,也就是单纯的认为安防行业未来会有较大发展,包括什么智慧城市概念等等。稍微看了下财报也就买入了,毕竟是大白马,我最看重的分红融资比也很好,坏账计提也很严格。最主要的是安防行业里,海康是绝对的龙头,大华从太多方面说都逊色不少。
我很幸运地买够了,而且是在关于冯柳消息之前。大概是盈利了30%+。
以及伟星新材,也是持有了很长时间碰到股权激励,股价迎来了快速的上涨。
之所以将海康威视和伟星新材一起说,是因为目前股价有着这么一个比较明显的走势。
首先,两者的估值(单从PE来说),是处于一个较高的分位。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目前也是阴跌了一段时间,萎靡不振。
从概念与热度来说,他们既不像消费股一样深入人心,又不是那种目前有上涨潜力的低估值的银保地板块,它们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另外,海康现在有着冯柳割韭菜的利空面,伟星遇到大股东减持。
事实上,看着它们的K线走势担心怎么上去怎么回来的局面,我曾不只一次想过卖出两者,买入万科招行。
说起来实在可笑,当时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是如此笃定不卖,而现在基本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仅仅因为股价横盘就想推翻自己的想法。
那些敢于持有的人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看到的是星辰大海,他们可以接受利润回吐,当企业的发展真如他们所料时,盈利也不仅区区几倍。而大多数人,则在患得患失中慢慢得卖飞。
四、人们往往在亏损中继续持有,但总会在稍微有些利润的时候匆匆卖出,我觉得并不是研究企业不充分,而是人们更容易被股价所绑架,被心中的惶恐不安而左右。这是人性的弱点,唯有多学习,更冷静地审视自己,切忌做短视之人。
话说回来,这个时候调仓或许真能获得超额收益,不过因人而异,扪心自问,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野心。
我已经做好了坐过山车的准备(或许),在此过程中我要好好学习,培养自己的心态。
说起来十倍股何其多,真正能一直拿着的少之又少,向那些敢于长期持有优质股权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