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善解“中庸”之道
待人持中,做事也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做人处世,无非就是把“中庸”两个字,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也不管遇到何种境地,只是拿出它来以不变应万变。在既不想去克服对方,又不能被对方克服的条件下,调和主客体之间的矛盾除了用“中庸”的艺术以外,似乎别无选择,真正将中庸作为人生的最高艺术推给中国普通百姓的当属孔子。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普通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唯精唯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时时都处于居中的位置。如果说圆为道体、为全部、为和谐、为变通、为灵活性,那么,方则为器用、为局部、为个性、为稳定、为原则性。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就是“中和”、“中庸”和“自然”。圆通之人不可能单刀直入地问人家赞成或反对,因为对方认为有此必要的,自然会主动表示,不必苦苦相逼,而得不到真实的答案。被人家问起赞成或反对时,也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中之一,却大多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尽量加以包容。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看不懂也学不精,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然而一辈子学不会圆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难学,还是要学;难精,必须用心”,大家共勉之。
每日提醒:待人持中,做事也持中,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
人生证悟: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
感悟: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勘破人生红尘纷扰,挣脱烦恼旧樊篱束缚,随顺因缘、掌握因缘、创造因缘。开启人生智慧,净化人们的心灵 ,直达美丽心世界。文/单眼老表
宋代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里的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最和谐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往往很平常,很普通,就像围棋手不紧不慢地下着棋子儿。平常与普通又常常是持中的结果,就像数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似的,越是中间区域概率就越大,事件就越平常。
中庸的另一种说法叫“顺道而行”,顺着自然的法则、规律、趋势去作为。因此顺道而行,一切都是顺道运行,所以也像什么都没有干一样,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无为”。顺道是“圆”的一面,而无为之为则是“方”的一面。因此,和“中和”、“中庸”、“自然”一样,无为也是方圆无碍的一种表现。“方圆无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最高级的战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的人,就绝非是等闲之辈。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要学“圆通”,第一步必须“以圆通代替圆滑”,从此脑海中只有“圆通”的期待,因为它不是“圆滑”的对立词,却是“圆滑”与“不圆滑”这种“二分法”的“二合一”。圆通会有圆滑的成分,同时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学得“圆通”的精髓。
圆通人士,平日携带妻儿拜访朋友、亲戚,为的是联络感情,建立“二合一”的关系。上司部属为求长期合作,往往也追求“通家之好”。 深谙方圆之道的荀子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其实,人生处世的要点,也就在于“执中致和”这一大原则。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和,就是道体的大用。如果通俗浅近地说明它,并把它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相均衡;把它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
每日提醒:顺道是“圆”的一面,而无为之为则是“方”的一面。
人生证悟:“方圆无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人最高的智慧和修养。
感悟:证悟是证明,实证,证实,领悟、感悟、觉悟。智慧是空性的,唯有空性是真实的,能体认这点,即是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证悟。所以,只要真正体会证悟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实、最奥妙的法,往往不是用言语可以解说明白的,反而用譬喻更能够显理,这叫做以事显理;所以,有很多事理看起来很简单,但含意却是非常微妙。因此,我们不要轻视简单的事物,若能有所体会,真正奥妙的道理就在其中。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