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评点‖常州金坛高三学生作文《信仰的传承》批改评点欣赏!

学生作文评点75:

学生作文评点‖常州金坛高三学生作文《信仰的传承》批改评点欣赏!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冯骥才《时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信仰的传承》

释迦牟尼早登极乐,但他所创立的佛教却传承至今,开枝散叶,有了众多流派。(这句话其实抓住了材料主旨“逝去的和留下的”,围绕中心叙述很好!)

有幸踏上这片人间最后的净土——西藏。也许是受氛围所感,心也不自觉地变得虔诚起来,冥冥中似在敬畏着什么。

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于是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信仰的力量。

孩子最容易受到引导。当他们刚刚能站立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如何虔诚地匍匐下身子,敬畏神明。有时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将他们摁在地上,把头按向地面,硬生生地让他们磕一个头。于是,在还不懂得何为宗教,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向谁磕头的年纪,这份信仰已经一点点地渗入骨血,不可分割。

从大昭寺里出来,再看着外面这些磕长头的虔诚的信徒时,心里想着的却是大昭寺内已被磨到反光的地面。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用合十的双手依次碰下额头、嘴唇、胸前,意为身、语、意与佛融为一体,而后双膝跪下、全身伏地、额头触地,双手向前拉直,合十举过头顶。然后起身再拜,依次循环,直到生命终结。(叙写过程形象,有画面感!)

我就这么看呆了。这是一个重复多少遍都无法让人麻木厌倦的动作,就这么看着,我陷入了沉思。

思绪飞到布达拉宫的墙上。曾经有一个青海的女信徒,听说布达拉宫需要翻新墙体,于是她带了整整两大桶自家产的牦牛奶踏上了去西藏的火车。(修墙需要牦牛奶)。她给牦牛奶买了一张卧票。当她还没来得及将牛奶放上去而有人要从牛奶上跨过去时,她请求大家不要这样,不卑不亢。在她的心中,这是圣物。又想到那些磕着长头来朝拜的人,身穿一件长长的非常耐磨的围裙,手上套上如木屐一般的木板,目光坚定,神情淡然,他们将信仰寄托在每一寸雪域的土地上,让大地抚慰着行至疲惫的脚掌。(再次点题)

他们心中永远怀着敬畏,与外界那喧嚣浮华追名逐利的世界格格不入,这才吸引了那么多追寻诗意的人。他们心中永远怀着敬畏,与自然相敬相爱,这才保留了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他们心中永远怀着敬畏,眼中清明澄澈,这才使他们传承了信仰的力量。(最好点出这种信仰是传承而来,会更扣题)

纵使人一代代凋零老去,信仰却坚定不移地保留了下来,如南迦巴瓦峰上的雪山那般纯粹,如布达拉宫里的酥油灯永不熄灭。(结尾再回扣主旨,不错!)

作文评点:

材料主旨理解准确,文笔不错,文章的素材信手拈来,但始终能扣住主旨,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首尾段主体段点题都做的比以前好。

作为考场作文,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实还可以将人逝去但信仰永远传承的主旨做一点议论发挥,如此更会符合考场60-90秒阅卷的要求。最后得分:57

你来试试:

题目在文章中,有兴趣地家长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写写,事非经过不知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