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孤独为伴,把最好的自己遇见

与孤独为伴,把最好的自己遇见

文.图/高英

什么是孤独?百度百科上说:“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这是心理学关于孤独的定义。

我赞同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但并不认可孤独是一种心理疾病,除非是把孤独与孤僻当成同义词来理解。

因为人类是群体性动物,所以具有合群的天性,难免会排斥特立独行的人。于是,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孤独”视为负面评价,如果说一个人很孤独,好像就只能意味着他没有朋友,在做人方面出了问题。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了曾获第3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影片中的布尔就是一个孤独的人,被村里人当成一个古怪的存在。那是因为布尔不但独自居住,而且在日常从不与邻居来往,要不是他在危急关头救了主人公芬奇的孩子,恐怕会被大家一直误解下去。

布尔的生活状态,显然属于孤独之列:他没有任何亲友,很孤单;他从不与外人来往,很孤僻;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待在房间里,很寂寞。这的确是一个孤独的人,里里外外都透露着孤独的气息。

然而,事实证明,这个孤独的人并非要与世隔绝,他本性善良,做人单纯,除了跟孩子们玩点儿小把戏之外,只是不懂得与外人交往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而已。

布尔能够救下芬奇的孩子们,是他早已把孩子们当成了朋友的缘故。布尔的形象,再次说明了人具有合群的社会特性,谁也不愿意全然与他人隔离开。完全的孤独,令正常人无法接受。

不过,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或浓或淡的孤独体验,似乎人生在世,孤独感难以避免。

尽管大家都承受不了全然的孤独,但在日常生活中,孤独就如风吹来的沙尘,仿佛不经意间,就会落在心灵的某个角落,把灵魂沾染成寂寥无限。

有人说,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时的寂寞,而是在热闹的人群中,蓦然生出的孤单感——即使有亲友在身边,也会觉得孤立无援。

例如台湾作家三毛。她曾经在《闹学记》一书中的《求婚》里写了当自己跟一起吃年夜饭的家人说起有人向她求婚的事情时,家人的反应非常淡漠,那一瞬间,三毛的感受是:“我看着眼前这一大群人,突然感到有一种被自己骗了的惊骇,我一直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以为,万一我决定早走一步,他们会受不了……捧着一碗汤,觉得手好累好累。心情,是一只鬼丢上来的灰披风,哗一下罩住了大年夜中的我。”

三毛当时的心情,属于一种即使在这世上拥有好友故交和亲人陪伴,也无法驱散的深刻孤独感——在某些时刻,自己的心根本无人能懂。

布尔的孤独,更倾向于外形上的生活孤独;三毛的孤独,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灵魂孤独。因此,布尔可以通过救人一命获得与外界建立联系并被认可的幸福感来摆脱孤独,三毛却无法通过与亲友们一直存在的亲密关系来消除精神世界的孤独。

或许,人生最为可怕的,就是深陷三毛那样的孤独境地……

对于普通人来说,既不会有布尔那样因离群索居导致的孤独,又不会有三毛那种因特立独行带来的孤独。因此,一般人理解的孤独,常常停留在无人陪伴或无人交流的社交层面。

我恰恰不怕这样的孤独,因为我惯于独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个内向的人。除了上小学的时候,我是个在家外面非常腼腆的女孩,曾让人误以为内向之外,上了初中在外面也开始放得开以后,我就总被评价为是热情开朗的人一个。

毕竟,我的父母都性格外向、待人热心,无论就基因而言,还是就熏陶而言,都注定了我不会是一个内向的人。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我身处什么境遇,都不缺真心朋友的人生经历,也旁证着我绝不孤僻。

那为什么我会惯于独处呢?这自然与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我家地处偏僻,家里就我一个女孩,在哥哥们上学后,并不上育红班(那时的幼儿园别名)的我常常被家长锁在家里,只能自己跟自己玩。

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躺在床上浮想联翩,天马行空地做各种充满孩子气的白日梦;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拿着火柴盒和小锁在桌上玩,把它们想象成人来把故事瞎编;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趴在窗户那里,兴趣盎然地把外面的自然风景一遍遍细看……

就这样,我从小养成了既可以和别人一起玩得很开心,又可以一个人待多久也不嫌烦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成年。

长大以后,惯于独处的我终于把青春期走弯的路通过一个人坚持自学而扭转。

想当初,我是纯属自学,虽然参加的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但是包括后来的考研,都从来没报过任何辅导班,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脑,并没有如今的网络学习这样的便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信息化时代就这样突然来到了身边。

在这个时候,我猛然发现,一个人善于独处俨然成为了优点,而已经惯于独处的我走向善于独处并不艰难。如果说惯于独处只是出于惯性的推动,那么善于独处就成了个人主动的选择。

面对海量的信息,对于缺乏主心骨的人来说,生活在当代社会中,未必是幸事。即使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日常面对那么多喧嚣的诱惑和蜂拥而至的舆论时,也难免乱了心神,变得有所迷茫。这种时候,唯有独处才能让人屏蔽种种困扰,才能让人静心思考和安心做事。

毫无疑问,独处,不仅会被人视为孤独状态,而且自己的确会难免产生落寞感。

然而,不必排斥独处所带来的孤独。对于我而言,正因为孤独,所以才会读书,才会学习,才会思考,才会写作,才会修身养性,努力去把自我不断改善。

当一个人善于独处的时候,就会因内心的充实而乐于和孤独为伴,不再追求那种混迹人群随集体狂欢才能刷出的存在感。

精神充盈的时候,一个人就不再向外求情爱,就不再向外求认可,就不再向外求陪伴。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孤独的感觉。

孤独的时候,意味着无人来打扰自己的心境,可以把人生的经历默默翻看,想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或对在哪边;孤独的时候,意味着无人来分享自己的悲欢,可以练就自我消化各种情绪的本领,懂得了最靠谱的是要把自己珍惜和喜欢;孤独的时候,意味着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世间之事,从而拥有了“旁观者清”的认识和待人处事的淡然。

孤独,可以促使人直面自我,可以促使人的内心日渐强大。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可以把崭新的自我仰仗,再也不怕世态炎凉带来的风刀霜剑。

我喜欢孤独,也就乐于和孤独为伴。终于,不再亟需别人来懂自己,不再需要依赖外界的评价而产生价值感。

花开的时候,那份喜悦就如花一样盛开,不必非得与人分享点滴;风起的时候,那份情愫就如风一样飘荡,不必非得计较吹向哪里;草长的时候,那份渴望就如草一样翠绿,不必非得招人来欣赏自己。

原来,与孤独为伴,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只有排除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一个人才能够认识自我,一个人才能够懂得自己,一个人才能够做好自己。而当自己处于“好”的境地时,所有的烦忧都会如云烟一样自行散去。

难怪陶渊明写出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哲思名句,难怪诸葛亮留给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告诫……

孤独带来宁静,宁静造就胸怀。依然热爱红尘生活的我,就这样欣然与孤独为伴,享受着灵魂的安谧,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把那个最好的自己遇见!

(写于2018年4月21日凌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