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 1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 1
       太极拳重视用腰,认为“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杨少侯),“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王宗岳),要求用腰带动四肢。       太极拳重视小腹,因为“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小腹之内有丹田,“丹田为太极参动之源”(王壮弘),太极拳“所有的动作与呼吸,无一不由丹田主宰,丹田里牵动,丹田里供给”(李雅轩);认为“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陈鑫)。        然而,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腰腹带动全身靠的是地心引力。腰腹接受地心引力中间又隔着骨盆,受着骨盆的调节,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须通过骨盆偏沉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巧妙得于骨盆中,全身运动的内涵深处在于骨盆的偏沉。        骨盆位于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两胯和后面的尾闾联合组成的圆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后上部叫髂骨,后下部叫坐骨,前部叫耻骨。耻骨中会阴穴两侧的部分叫耻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耻骨上支。尾闾上部接腰推的是宽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夹在两髂骨之间,宽度约占骨盆总宽度的三分之一。所以,骨盆综合了裆跨尾闾的全部运动功能,下向腿脚送力,上控腰腹运行。骨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       一、骨盆偏沉与丹田蠕动        骨盆像托着一个大水囊一样托着小腹。小腹内的各种脏器都是柔软的。在小腹放松的状态下练拳,内中柔软的脏器像半囊水似的随着骨盆的运动而蠕动,形成丹田内转。丹田内转是一种行拳的动力,对全身都有带动作用。        丹田产生带动作用的原因有二:       第一,小腹内脏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流动性,蠕动起来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向心力、惯性力和翻滚力;       第二,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行拳,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就在腹内蠕动的脏器之中,随脏器的蠕动而移动。        重心点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运动姿势和平衡关系决定的;反过来,重心点的位移必然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姿势和平衡关系的调整,即引起肢体运动。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太极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运动都要起于丹田,归于丹田,服从丹田,支持丹田。        全身各部位对丹田蠕动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        一是上面横膈膜随呼吸的升降,        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         三是命门的推拉和肚脐的吞吐,        四是左右两胯的虚实升降,        五是下面会阴的提落,        六是后面尾闾的运动。        但不论哪一条,都受骨盆偏沉运动的影响。例如,因为骨盆后侧的尾闾偏沉前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上托内卷,才有肚脐内吸和命门后撑,才有腹肌上提内收,才适于吸气,才有横膈肌的下降,因此也才有丹田的向上翻卷。         所以说,丹田是随着骨盆偏沉而蠕动的。骨盆向哪边偏沉,丹田就向那边流动;骨盆哪边上托,丹田那边就向上翻卷:“这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这边流,那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那边流。偏沉,一点点起来了;偏沉,一点点下去了。"(王壮弘)       骨盆偏沉的部位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一路像钢琴弹滑音似的,虽是一扫而过,但扫过的每个键都会向下按响,不会漏掉、跳过。骨盆依次偏沉的变化路线,既可以是前面耻骨上支与后面尾闾之间的,也可以是左右两胯之间的。左右之间的路线既可以是比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较清晰的。能清晰感觉到的既可以从一胯轴(股骨顶)绕过后面的尾闾到另一胯轴,走个半圆;也可以从一胯(一般是从实胯)的环跳穴经坐骨、裆、另一胯的腹股沟、胯轴到坐骨,走个S线。具体走什么路线,与动作、放松和意念关注都有关联。       意念不能不想,又不能想得太认真,还是勿忘勿助、自然而然好。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同,丹田的蠕动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论向什么方向蠕动,过程都是润滑的、圆转的,所以,丹田蠕动又叫丹田内转。      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论怎么走,第一,每个偏沉点都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来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来的。第二,骨盆与腿之间的关系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随骨盆偏沉变化虚实。即使上体要借腿脚的伸蹬之力时,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劲,上体也只能借腿脚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顶骨盆。      不是腿向骨盆直接送力。即使骨盆如球旋转,也像杂技中人在球中走一样,人脚就是偏沉点,使球通过偏沉点的不断变化而自己转动,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动。不能用两腿的交叉力扭转骨盆。尽管松出动作来比较难,但一定可以。尽管用力做出动作来更习惯、更容易,但一定要避免。练拳要像戒毒一样戒力,功夫才有长进。松出来的动作才具有品质。         二、骨盆偏沉与重心移动        身体重心是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也是身体各部位重量的综合平衡点。重心移动,主要不在于身法的进退顾盼,不在于腿法的伸屈变化,那都是形式,是被动的。重心移动的本源和本意是体腔内重心点的移动。         重心点的位置,一般与骨盆应当偏沉的位置上下相对、相互作用。        练拳时的重心点通过骨盆的偏沉部位向下沉,沉意顺腿贯到脚下。重心点沉到骨盆的什么部位,骨盆的什么部位就向下偏沉。因为重心点的位置总是偏于实脚侧的,所以,总是实脚侧的骨盆向下偏沉。反过来说,骨盆的偏沉也能引导重心点移动。         第一,骨盆向什么方位偏沉,重心点就向什么方向移动,从而带着身体向同一方向移动。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移动带着身体移动。        第二,骨盆靠近哪条腿的部位偏沉,重心点就向哪条腿移动,那条腿就随之气向下沉,松屈变实。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的移动变化着两腿的虚实、伸屈。重心点就是动力点,是地心引力在体内的代表点。全身都应当通过放松,自觉地随着重心点的移动而变化、而动作,也就是随着骨盆的偏沉而变化。         其中,骨盆偏沉的变化是源头,是向腰腿,进而向全身传达重心点变化信息,传递地心引力的源头。骨盆偏沉的位置和分寸正确,全身各部位姿势就容易正确。骨盆偏沉的若是不对,全身上下则对也不对;即使外形像是对,内在劲力也不顺,也不对,拳势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武禹襄)的要求。“腰腿间”就是骨盆,不顺要在骨盆偏沉上找原因。       重心移动是由骨盆偏沉引动的。意念在通过骨盆偏沉引导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更关注的常是左右两胯的依次偏沉,关注原实胯、裆、新实胯的连续偏沉。原实胯偏沉是环跳穴松沉引动,坐骨松沉续动。原实胯坐骨不是正对着脚偏沉,而是向着两脚之间地面的某个点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导重心向两脚中间移动。同时裆部放松,裆走下弧线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过裆后,由渐实一胯底的腹股沟向下放松,以引导重心继续移动,使裆走完下弧线的后半弧。        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新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       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腿桩墩似的扎下去;       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       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尖;       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        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         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        一、实胯坐,虚胯落;         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        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0)

相关推荐

  • 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5)

    腰胯能松.能沉,脊柱上下拉抻的效果就明显,自身重心就能降低,下盘就能稳固,卸对方的力就能顺遂,就能周身协调,得机得势,妙不可言. 松腰胯的质量,对于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自身的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有着 ...

  • 体悟太极拳:身法

    习练太极拳,要先懂规矩,再守规矩,后脱规矩.何为规矩?就是在行拳走架过程中手.眼.身法.步各个部位需要遵循的规矩,其中,首要的是要遵循身法规矩. 身法就是躯干部分遵循的规矩,首先,从骨骼结构看,要调正 ...

  • 太极拳,很多人都练反了!

    太极拳就健身而言,与其它体育运动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屈膝运动,几乎所有动作都是在屈膝状态下完成的,练的时间长了腿自然有劲,对中老年朋友来说,腿有劲走路就利索.二是太极拳讲究"腰为主宰& ...

  • 体悟太极拳:太极拳不传之秘之骨盆力学结构图

    太极拳功架状态下,骨盆力学结构是太极拳基础的基础,既是太极拳入门之门槛,又是功夫进阶的衡量指标. 因为骨盆处于人体敏感位置,不便过多言语,所以古有"教拳不教胯"之说.但如果根据现代 ...

  • 骨盆偏沉 带动全身

    太极拳重视用腰,认为"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杨少侯),"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qu ...

  • 【太极拳理论】偏沉则随 道法自然

      "偏沉则隨,双重则滞",是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的,是物体.人体运动一正一负的一两条运动规律."偏沉侧随"是正向的,是要求我们练拳时通过 ...

  • 太极拳纠偏之“偏沉则随”就是“双重则滞”,辟破旁门,回归正途

    太极拳之走偏时日已久,自是急需纠偏,辟破旁门.回归正途. 若习练者只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也无须费心看太极理论. 若是探讨太极拳真理.欲以吾之本具真心真性情自立于天地之间.养一点太极浩然之气,此文不可 ...

  • ok秘诀-大松大軟,腰脊带动四肢慢慢动,太极拳的全部秘诀。

    太极拳没有秘诀, 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功法. 以腰脊带动四肢慢慢动, 就是全部的秘诀. 大松大軟, 极柔软极坚刚, 静极生气, 就是全部的功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就是太极拳的全部内容. 没有秘诀就是最 ...

  • 太极拳的腰胯带动四肢

    太极拳的腰胯带动四肢

  • [转载]如何看出骨盆与椎体偏歪

    原文地址:如何看出骨盆与椎体偏歪作者:力学疗法 骨盆偏移导致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引起人体左右体态不对称.其表现如下: 1:头型不正或脸型不正. 2:额纹单侧下垂散乱. 3:双眉不等高,一侧眉心出现纵向皱 ...

  • 太极拳松肩、沉肘和裹裆修心秘诀

    松肩:松肩即让肩关节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也不可僵滞,肩松则臂活.肩上之肩井穴,位于肩上凹处,属足少阳胆经,胆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肩井穴又与双足之涌泉穴上下遥遥相对,练拳时应注意让涌泉穴与肩井穴相 ...

  • 从王宗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太极拳技击理念引发的一些思考

    正如<灵枢><素问>在中医学的地位一样,王宗岳对太极拳理法的阐述,在武当.孙.杨.陈.和.吴.武诸家太极流派中同样占领了重要的基础地位,而其中一句"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

  • 练拳秘诀(气沉涌泉)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鹅梨帐中香的前世今生 从气沉丹田到气沉命门(可以看其他日志),从气沉命门到气沉涌泉. 气沉涌泉的时候,气沉的是支撑腿的涌泉,在沉的过程中,从膻中穴,后脊柱中线,沿着下走,汇合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