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诊疗丨舌下神经
科普专业知识,传递专业技术
郑大解剖学
脑神经是什么?
脑神经概述
支配来自大脑、脑干的神经,称为脑神经。脑神经沿着脑脊髓纵轴,由上而下,成对地往外延伸。脑神经共12对,分别从颅底穿过脑膜层,再从各个孔缝穿出颅骨,如动眼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神经纤维
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除了有施万细胞构成的神经膜和髓鞘外,还有结缔组织包绕形成的神经内膜,其内含有纤维样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许多条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其外由较为细密的一层结缔组织包绕,称为神经束膜,神经束膜一般含有15~20层细胞,是代谢活跃的弥散屏障。粗细不等的神经束集中构成神经,其外包绕一层结缔组织构成的神经外膜。
神经纤维
脑神经功能
脑神经具有一般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和特殊感觉,以及运动功能。
功能 |
神经纤维类型 |
分布 |
感觉 |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
皮肤、眼角膜等 头、颈、胸等 视器等 味蕾、嗅器等 |
运动 |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
眼外肌和舌肌 属于交感神经 咀嚼肌、面肌等 |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的纤维性:
神经纤维:一般躯体运动(传出)纤维。
舌下神经的传导通路及功能
延髓→舌下神经管→舌肌。
功能:支配所有舌内肌及四块舌外肌中的三块(颏舌肌、茎突舌肌和舌骨舌肌)。
舌下神经损伤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核下性损害
一侧舌下神经损伤出现核下性舌瘫,呈现同侧舌肌萎缩、舌面凹凸不平、口内舌尖偏对(健)侧(健侧张力强过瘫侧)、伸出口外舌尖偏同(瘫)侧(双侧颏舌肌收缩而使舌前伸,故歪向瘫侧),缩回口中舌尖偏对(健)侧(健侧舌肌,特别是茎突舌肌的作用)、舌尖顶推面颊肌力减弱。
由于舌肌的纤维在中线上互相交织一起,故一侧舌下神经瘫,无明显的舌肌功能(如发音、吞咽)障碍。双侧舌下神经受损的核下性舌瘫,舌不能运动,舌根可后缩(颏舌肌向前牵拉力消失所致)而掩盖喉口使呼吸困难,还有发音、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
在舌下神经纤维出脑处受损,还有延髓锥体损害的征象,即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单独舌下神经受损极少见,常与邻近脑神经同时损害,多见于颅底肿瘤、颈部外伤。
核性损害
其表现基本同核下性舌瘫,尚有瘫侧舌肌的肌束震颤和邻近结构(如锥体)受损的征象。舌下神经核发出纤维,上行至脑桥面神经核,再经面神经支配口轮匝肌,因此,核性病变还可有口轮匝肌的不完全性瘫痪。由于神经核近中线,若此处病变侵犯两侧舌下神经核,则发生核性损害特点的完全性舌瘫。
核上性损害
舌下神经核主要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因而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发生病灶对侧的舌肌瘫痪,仅呈现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
两侧核上性舌瘫见于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假性延髓瘫痪),两侧舌瘫完全而均等,舌不能运动,若两侧舌瘫不完全而又不均等时,伸舌仍偏向一侧。
临床上更常将核性瘫和核下性瘫合称为周围性瘫痪,而核上性瘫名为中枢性瘫痪,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是两者鉴别的主要依据。
舌下神经功能调节
下颌骨下方
患者将头转向健侧,治疗者用示指按在下颌角的后内(口腔底部的后方),若有明显压痛,需进行手法或针刺治疗。
舌
嘱患者将舌伸出,治疗者先用纱布将患者的舌包住,再夹着患者的舌头,缓慢地将舌头往外拉。牵拉过程中若有受限感觉,此时再增加一点牵引的力量,往受限的方向牵拉,直至无牵张感。
适用于:
舌的运动功能障碍、功能性发声障碍、眩晕、上颈椎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