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980年汪永泉对高占魁弟子徒孙们的传授笔录
1980年正月初四,汪师爷对在场的高老师的几个学生讲了一次:
(一)“气宜鼓荡”。指的是身外于对方之间的空气或手与对方之间的空气。(就是指对方身形手式之间的外气激荡,造成的空气振动。功夫不到一定的程度,体会不到这种震动。)
(二)杨式的养生与技击的架子是混在一起的,看你会不会分。
(三)仅中指根那一点出直劲(一寸长),其他都是弧形出手不出劲;且仅到接触点时出劲,如按不能找早出劲,(这是出境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走架子时是打空气。
第一、身体四周都有;
第二、用不着使劲;
第三、自然开合,空气有弹性,所以要带着空气转之感,这样也就不用力了。
(这是一种功夫境界,要仔细体会。)
(五)要从中出手,但不是沉肩追肘、含胸拔背,而要松肩开肘,如提手上势。
(六)中就指出劲点。
(七)要分七步练太极拳。
(八)手指指方向,中指根出劲,此劲乃起到破坏对方平衡作用,往左或右,前或后加劲,杠杠力也。
(九)把对方打来的劲都散开,他就打到棉花堆上了。举了九曲珠的例子。
外九珠:拳,腕,肘,肩,胸,腰,胯,膝,踝。
内九珠:檀中,丹田,左肋,右肋,命门,左肩胛,右肩胛,左云门,右云门。
【生活无处不太极延伸解读】
“气宜鼓荡”
是太极的基本功松、通、空、散,只有这四个阶段的基本功有了,才有体内和体外的气机交换,我亲身实证有太极隐士只要手抱太极式的左右转换,他的胸部空间就能出现翻腾的气流,空气随着气流滚动。(亲眼所见)。
如果两人对待交手,两个身体之间的空气会随着一方的意气运行而有激荡之象。随着接触,而渗透到对方的体内,只要对方意气抓住了你的中,随时可以把你连脚跟提起,勿须使劲用手抓提。
“技击和养生”要求意气要出指尖,而养生则意不出尖。养生以敛气敛神为主,求意气在体内的顺畅贯通,通达四稍,体悟能量的暖意和舒适感。
技击讲劲力的散发,讲究集聚和速度的冲击强度,以给对手有力的打击。它每一次的发放都是能量和脏器的耗损,而养生是蓄意能量和脏器功能的平和,完全相反。
太多高手不能长寿者,丹田之气耗损之过也。
身内之中,在于脊柱,在于中心线的上下贯通。《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正像杨澄甫宗师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因此内家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李亦畲也说“气不足,则神意不交”。
“化劲如如棉花堆”
只有运气如九曲珠,对方的劲才能顺畅的化到肘,“肘化一大片”,化到肩,化到腰,化到胯,化到脚(脚踝一松,劲达脚掌,涌泉能一吸一放,五趾抓地上弯弓)【特别说明五趾抓地,非用力的主动抓紧,而顺其来劲,从小趾到大拇指顺时针接地的一种做法,很多人一说抓就主观认为死劲抓地,本号始终贯一追求体松,怎么会主动用死劲呢?】
三环九转,乱环诀用的好,入侵之力就“空空化为乌有”
太极者唯“一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