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痛失国宝级大师!他的临终遗愿让人泪目......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就在刚刚,
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
中国一位“国宝”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
坚持坐诊到90岁,
可仅仅几个月后,他就......
这位眉发雪白的慈祥老人,
将治病救人这件事,
持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
而临终前,他说的一句话,
让所有人都泪目了.......
他,就是李济仁。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
1931年出生在安徽歙县,
这里青山秀水,
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中医流派:
新安医学。
李元善在浓郁的中医氛围中长大,
他7岁入私塾学习,
然而当亲眼目睹了战乱频发,
民众常受瘟疫折磨,
却又无钱医治的惨痛;
当最疼他的大哥,
因肺结核不幸病逝之时,
李元善决心“弃文从医”:
天下之至变者,病也;
天下之至精者,医也。
当时,
新安医学最大的世医家族是“张一帖”,
张家医学起源于明嘉靖时期名医张守仁,
医术传承400多年,
由于见效快、只服一剂便药到病除,
遂有了“张一帖”之名,
广受老百姓赞誉。
12岁时,李元善慕名拜入了,
“张一帖”第13代传人门下研习中医,
他给自己改名为“济仁”,
仁心仁术、济人济世,
成为他一生的志向和信仰。
李济仁勤学善悟,品行淳良,
多年追随师父风餐露宿抄方巡诊、
爬山下崖采药制药。
师父十分喜欢他,
不光将一身医术倾囊相授,
还把自己的女儿张舜华嫁给他,
由此,李济仁夫妇,
正式成为“张一帖”第14代传承人,
“张冠李戴”,
在当地被传为一桩美谈。
年仅18岁,李济仁已经开业行医,
他年纪不大却医术高明,
久而久之,名气逐渐传播开来。
而从一个乡野郎中,
到成为闻名中外的大国医,
李济仁的这条路,
走了半个世纪之久。
在1965年,
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
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
屡服进口高效安眠药但丝毫不见起色。
遍寻良药无果下,
严凤英来找李济仁看病,
他见严凤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
头昏烦躁。
开出了镇肝益肾、阴阳并调的方子。
服七剂后,严凤英能睡4个小时,
三诊后,患者一切正常,
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疑难杂症,
在李济仁手中总能药到病除。
1981年夏,
53岁的黄某手术后高热达41℃,
致使神志不清,
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热均无效。
当时已是半夜,医院束手无策,
院长说:“只能请李老先生来了。”
李济仁凌晨一点匆匆赶来,
为患者开了解表祛暑、
芳香化湿的方药,
服下不久,患者果然退烧了。
相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15岁的王某四肢痿弱无力经常跌倒。
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基因缺陷疾病,
这样的患者基本没什么医生敢接手,
因为长期服用激素、维生素都无效。
可李济仁敢,
他以中医《内经》理论,
结合中医医术调方数次,
最终患者病情大有好转。
李济仁是中医,可他的医术,
哪怕是在全国最好的西医院,
都是排得上号的。
“北协和,南弋矶”,
是过去人们对全国西医院的最好评价。
而李济仁所在的皖南医学院,
就是弋矶山医院,
这所西医院有吴绍青、沈克非、
陈翠贞等名医就职,
名气这么大的西医院,
李济仁要在这里搞中医,
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可他性格里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执拗,
“西医出书,中医也出书,
西医搞科研,中医一样搞科研。”
多年“角逐”,
李济仁凭借他过人的医术,
跻身皖南医学院“四大支柱”,
弋矶山医院“四大名师”。
一生夙兴夜寐,
他为中医正名。
经多年努力,
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
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
400余部新安医籍。
他是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五老”之一;
他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
他还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这位叱咤中医界的老人,
甚至用中医“征服”了海外。
1992年10月,
李济仁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
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风云人物”,
获得“终身成就金质奖章”;
被美国ABI评为“世界领先500人”,
获得“卓越学术领导金奖”。
2002年,
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临床》杂志,
详介“中国张一帖家系”。
“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
这一句当地的俗语,
足以看出病人络绎不绝,
来找李济仁求医问药的景象。
这不光是因为李济仁夫妻的高明医术,
更在于他们的医德。
李济仁的女儿回忆说,
“打我记事起,不管白天黑夜,
只要有人来求诊,
父亲母亲哪怕正吃着饭,
直接丢下碗筷就走。”
曾经新中国成立不久,
李济仁一下子带了8个徒弟,
人们都说他带这么多“外人”,
一枝单传的规矩不就坏了吗?
李济仁的回答是,
农村缺医少药,
多带一个徒弟就能多看几个病人,
多一个大夫,就能让病患少些苦痛。
他敢“坏规矩”的也不止这一次,
他不被保守传承所束缚,
从没想着把医术“留”在自己手上,
不管子女还是学生,
只要真心学习中医,他都会倾囊相授:
“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
不要保守,让更多人能学会治病,
给更多的人治病,这就是为医的目的。”
1958年,
李济仁夫妻更打破秘方不外传的家规,
把“张一贴”秘方捐献给国家。
这可是秘传了400年的方子,
是他们行医的根基,
可这对夫妻说捐就捐了。
李济仁说:“当时皖浙赣三省的病人,
都来我们这里买药,
献出秘方,会更方便病人购药。”
他还捐出传本极少的医著《神灸经纶》,
他说一枝独秀不如遍地芬芳,
“独本不能流传……
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
捐了方子捐字画。
2009年,
李济仁把安徽省和医院发给他的奖金,
全都捐给了安徽中医药大学。
他年轻时喜欢字画收藏,
可那些名贵的书画,
如著名书画家程邃隶书四条屏等珍品,
他都捐给了歙县档案馆,
及新安国医博物馆。
捐了字画捐医药。
几十年来,李济仁坐镇安徽各大医院,
无论他多忙碌,
每年都会返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
他和妻子,
还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
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捐了医药献自己。
李济仁一直工作到90岁,退而不休,
他的女儿说:“我父亲低血糖,
但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
他经常延长自己的坐诊时间,
每次门诊都要看到下午一两点,
中午简单吃几口。”
看到年迈的父亲疲累无比,
女儿非常心疼,多次劝他早点回家休息,
但李济仁说,
“如果没生病人家也不会来找你,
对待病人的态度一定要好,
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
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
是医院里年纪最大的医生。
献了自己献子女。
李济仁的五个子女,
都是他为国家培养的国医传承者。
长子张其成(随母姓),
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
二女李艳,
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
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三子李梃,
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经营诊所,
继续“张一帖”家传,
只为传承“医在民间”;
四子李标,中科院博士,
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研究;
幼子李梢,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
显赫世医“张一帖”,
不再是一枝单传,
而是李济仁造就的满堂芳菲!
去年疫情,
这位90岁的老人没办法到武汉,
但他满心牵挂着疫情,
弟子谷绍飞前往武汉之前,
他特意喊谷绍飞到自己家里,
细细叮嘱怎么用药,用哪些药更好。
谷绍飞到达武汉后,
李济仁每天坚持通过电子设备,
远程指点支援抗疫的学生。
女儿说,“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坐诊,
一直到去年10月,父亲身体不好,
去北京动手术才停了门诊。”
停门诊仅仅五个月后,
2021年3月11日,
一代国医大师李济仁,
为中医奉献一生的“国宝”人物,
安详逝世。
女儿说,
“父亲这辈子都是一心扑在事业上,
到最后,
他还是在考虑怎么去发展新安医学。”
李济仁的遗愿是,
把自己的一些遗物捐赠出来,
希望在黄山筹建新安医学纪念馆.......
他这一生都给了医学,
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仍然惦记着医学事业,
大国医三个字,他当之无愧。
术著岐黄,心涵雨露,
他活着,
开辟出新安医学新的天空,
带着中医走向世界;
他走了,
为我们留下的是最珍贵的财富:
除了他的五个子女外,
他的弟子仝小林,
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
糖尿病专家;
弟子孙世发,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
方剂学专家;
弟子朱长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博士后......
桃李遍野,旌旗猎猎。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而他,正是这样一位,
如佛如仙的大国医!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今天,
沉痛送别大师李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