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看见》
我读《看见》
清早落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雨,为了免于被浇成落汤鸡,我猫在家里,读宋词,躲雨。早饭是四只炸春卷。雨势像受了早高峰的鼓噪越发欢腾起来,阳台外花架上的麦冬和三叶草也喜得手舞足蹈,在雨水里撒欢儿。文竹隔窗眼巴巴地望着外面的世界:热闹都是你们的,与我无关。我好像听懂了它的心思,立刻将它送到雨中吮吸甘露。手洗了两件衣服,拾掇了厨房和冰箱:准备开启周末模式。我想念小园子里的黄瓜和丝瓜,惦记着挖土豆和拔藠头。还有我家的竹林四贤,尤其是机灵的小花,它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了。
冷落许久的书事总算续上了。从开学至今读完的第十本书是柴静的《看见》。对于一直以来偏好文艺的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这本书不是我的菜。好在柴静的眼光犀利,语言不花哨不卖弄也充满真知灼见,更加之新闻工作者的叙事视角和讲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看待历史和讲述历史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所以,阅读过程还是很享受的,也能给我的历史课堂带来很多启发——冷静,理性,语言不夸张,表情不变形,只叙述事件,不掺杂个人观点,多方取证,多元视角,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与历史课堂的共性何其多也!尤其是目前的历史教学,与我们那个年代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已有天差地别,不是灌输某种看法及观点,而是依据某些史料给出合理解释,从不同路径出发得出的认知都具有合理性,尊重个性的同时,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质疑的能力,从而建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我在柴静的《看见》里感受自己作为教师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老实说,我对社会问题不大关心,总觉得那不是我该操心的事,但也并非完全将自己置身世外,无非是表达和申述的欲望淡漠。谁都想诗意地栖居大地之上,但总有人要负重前行,肩负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使命。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时是以前进两步退后一步的方式实现的,“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这就是柴静的《看见》所具有的无比现实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