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坚守为了驼梁的青山绿水
□本报记者 刘俊科 李坤晓(石家庄日报3.12第五版)
清晨,初升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泛红的微光向天际两端蔓延,缓缓揭开了黑夜的面纱。晨曦、山峦、白雪……此时此刻的驼梁犹如一幅山水画,美丽至极。在美丽的风景之中,在起伏的山峦之间,有一位手拄木杖,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的步行者,他就是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戎喜民。
当地人喜欢叫他“老戎”,也戏称他为“山大王”。
12年冬雪夏阳,老戎就把家安在驼梁山顶,每天都往返于保护区沿途10多个制高点之间,在冰雪未化的季节,他蹚出了数不清的道路。
49岁的老戎身高不到1.7米,工作服上常年带着水渍、泥痕,脸上是如同岩石般的黑色。远远看去,老戎就像一块景区中石头,平凡、普通。但登上驼峰顶端,在晨曦之中,似乎可以看到老戎瘦小身躯中的强大能量,就像厚重的山岳,质朴、坚韧。
老戎的道路
要想懂得老戎的艰辛,首先要从他脚下走过的路开始。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驼梁10月份便开始降雪成冰,直到来年4月份才开始融化。可以说,在一年之中,老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踩在光滑得难以下脚的冰雪之上巡山护林的。
数不清摔过多少个跟头、身上划出多少道口子,十二年来,老戎把捡来的木棍当成手杖,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驼梁上上下下的每一个角落。
“就算是闭着眼,我也认识这里的一草一木!”老戎面带笑容,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而他的自信正是来源于他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
老戎的家在云顶草原,那里的海拔2100米。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几乎每隔20天左右老戎就要下山背一次生活补给。
“夏天的时候,我可以走到半山腰坐索道下山,还算轻松。但到了冬天,就只能一步步走到山下了。”老戎告诉记者。
有一年冬天,老戎和妻子一同来到山下,他们本想多背一些补给上山,但风雪实在太大了!权衡利弊,最终老戎只背了两颗白菜上山。
但,就算是只背了两颗白菜,夫妻二人走得也十分困难。
深山之中,老戎拄着木杖在前探路,妻子则是默默跟在后面。风在耳边呼啸而过,雪没过了两人的大腿根儿,他们每次向前艰难走出一步,还会向后滑出半步。
而且,只要稍不留神,就会一头栽倒到雪中。“摔了跟头就不想起来了,感觉心里似乎有说不完的委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戎的眼圈有些微红,“可是咱还得坚持,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退缩。”
收拾好心情,继续出发。一路上磕磕绊绊,夫妻二人整整花了5个半小时,才回到家中。
“老戎是个爱岗敬业的人,山上的条件十分艰苦,大家都清楚。可唯独老戎在山上一待就是12年,这真是了不起!”说起老戎,景区管理处经理梁计锁直竖大拇指。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很尊敬老戎,都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
老戎的坚守
2005年,为了维持生计,老戎来到驼梁景区工作。刚开始,他给景区职工做饭,日子虽清贫但跟正常村民一样,生活很方便。2009年,景区领导征求老戎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上山做值班员。值班员的驻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当地人称“云顶”。
值班员的工作条件有多艰苦,别说职工,就连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山上没电,没有新鲜蔬菜,吃水还得从远处一担一担挑过来。不过,作为共产党员的老戎有觉悟、有担当,他将这件事告诉妻子施树芳,朴实善良的妻子十分支持他:“不能辜负领导对咱的信任,咱要舍小家顾大家,困难可以克服。”
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老戎服从安排,毅然上山,而他这一待,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先后有41位同事来跟老戎搭档,这些同事最短的在山上待了一个月,最长的待了两年,最后都因为山上条件太艰苦而返回山下从事其他工作。
“我能安心上山工作除了妻子的支持外,还受到同村老大姐戎冠秀的影响。”老戎告诉记者,同村的大姐戎冠秀被称为“人民子弟兵的母亲”,从小听着她的事迹长大,潜移默化中老戎也具备了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品质。十多年的坚守,也让老戎收获一个绰号,他被同事戏称为“山大王”。
老戎的心愿
站在老戎的驻地,面前就是开阔的云顶草原,一条长廊穿梭其中,顺着山势,长廊犹如上下翻腾的长龙,直冲驼峰。冬日的云顶草原一片枯黄,但老戎知道,土壤中正孕育着新的力量,待春日的到来,定会惊艳八方来客。想到驼梁马上就要迎来生机勃勃的场面,老戎内心波涛汹涌,只有他知道,十二次四季安全轮回是如何换来。
由于夜间不能用炉子给房间加温,老戎只能蜷缩睡觉。一夜过去,被子的热气凝结成水,水又被冻成冰,第二天早上醒来,墙面结了一层薄冰,被子都跟墙面粘在了一起。而这些,老戎和妻子都习以为常。
为国家守护资源,替群众守护安全,驼梁植被茂密,冬春气候相对干燥,守山护林工作是重中之重。老戎常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游客的安全、森林资源的安全让他丝毫不敢松懈。
驼梁云顶草原海拔2000米以上,驼峰海拔2281米,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由于每天要巡山值守,山中风大,老戎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甚至脱皮。不过,老戎不怕日晒与劳累,每天坚持巡视检查,从云顶到驼峰,再从驼峰到顶峰,40公里的山路,他坚决不放过一个烟头,一个塑料袋,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优美的旅游环境。
2021年是老戎上山护林的第十三个年头,十几年来,他早已和驼峰有了深深的感情,用他的话说,山上的一草一木就像是他的孩子。
“只有心里充满热爱,所有的苦和累就变成美和甜。”老戎告诉记者,驼梁的生态非常好,这里有花海、有云海,有雪凇、有彩虹,景色十分美丽,自己一边工作一边欣赏这里的美景,让他觉得守护驼梁云顶很值得。“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和妻子一直坚守下去。”老戎的话声小却很有力。
记者手记:
为了采访老戎,记者和他一同从山下爬到山顶,真真切切地走了一遭。
驼梁地理位置特殊,常年覆盖积雪和坚冰。山路崎岖蜿蜒,有积雪覆盖的地方还算好走,因为有些摩擦力。等到了全是坚冰的地方,不穿上冰爪很容易滑倒。待记者换完冰爪准备继续前行时,记者偶然间瞄到了老戎,他早就拄着木杖走在了前头。
老戎说,他不习惯戴这些装备。听到老戎这样说,记者心中一暖却也有些心疼。当时记者心中有两个想法:一是,老戎是个热心人,他怕冰爪不够用。二是,直到去年老戎才知道了“冰爪”这样的装备,或许,是他真的用不惯吧。
终于,花了4个小时左右,记者走到了云顶草原,这里也是老戎和妻子日常生活的地方。到达这里时记者已经喘开了粗气,一旁的老戎却没啥反应。细细看去,老戎黝黑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似乎骄傲地说:“你们这帮后生,还是比不上咱老戎吧!”想了想确实服气,毕竟老戎的身上还背着60来斤的生活补给。
采访之前,记者早已听去过驼梁的同事念叨过:“老戎两口子都是热心肠。”这次记者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在给记者准备饭菜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食物都拿出来。要知道,平日里他们为了节省食物,一天只吃两顿甚至是一顿饭。
等采访完毕吃完饭后,已是16时,此时记者要赶在天黑前下山,便与老戎匆匆道别。下山只花了2个小时,但路却比上山时难走,记者摔了至少4次,手上也划破了不少口子。也许,这也是老戎的日常吧。
返程当中,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老戎的形象始终浮现在记者的脑海之中。细细想来,老戎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坚韧、憨厚、热情、乐观、踏实,这些品质在老戎身上都体现了出来。
一路上,老戎总是说自己是普通人做的也是平凡事儿。可又有哪个普通人,能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连续坚持12年乃至更久呢?
在记者眼中,老戎就像一个“巨人”。驼峰之上,晨曦之中,他的身影伟岸且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