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人士的认知利器,哪怕你知道1条也不会被骗惨|资治通鉴
编者按:任何人都有思维盲点,做决策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漏洞,就必须建立全面的认知格局,格局的粗细、大小、深远,决定了你是收割者还是被收割者。
1
[通鉴简报]
资治通鉴 卷第二 周纪二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将而御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因攻魏师,大破之。
【译文】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譬如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为什么呢?魏国东面是险厄山岭,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它强盛时便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便向东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此时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卫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也派公子卬为将军前来抵抗。
两军对垒,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写道:“当年我与公子您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两方盟誓已毕,正饮酒时,卫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
概括地说一下上面的内容。
得知魏军在马陵之战大败之后(见:孙膑写在树上的兵法:真正的降维,是顺势而为),商鞅(卫鞅,被封商地后,才被称为商鞅,本文照顾大家阅读习惯而用“商鞅”)告诉秦孝公:要趁这个时机把魏国势力从河西之地挤走,搬掉这块堵住秦军东出大门的“石头”,占据天险以图天下。于是秦孝公派商鞅(卫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也派公子卬(áng)前来抵抗。
这段材料讲的就是两军交战前夕,做为魏军统帅的公子卬被作为秦军统帅的老朋友商鞅骗去“喝酒”,自身被囚,全军无主帅而大败。
初看通鉴时,读到这段,感觉公子卬太傻太天真,而商鞅欺友无底线,感叹了一下就匆忙翻过去了。
后来知道了,看待历史材料的目的,是透过表面看到实际,吸取其中的规律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于是,回过头来思考,从中得到启发。
2
[通鉴启发]
这则史料,很短,却很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或者亲历被“骗惨”的事情,其实,能否避坑是由自己的认知能力决定的。
一切骗你的招,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提升认知能力,才是防骗的核心要领。
每个人因为自己的认知深度不同,阶层视角不同,信息占有不同,个人利益不同,信任关系不同,就会形成固有的观点。
对方如果是高认知的人,洞悉了我们的成见,按我们认可的套路出牌,就能让一切看起来都在“情理之中”。
人一旦认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那么就很自然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控,从而做出自以为英明的决策,而高认知的人正好借“情理之中”设局,“意料之外”地收割我们。
如何避免决策掉坑里?
用这四个方法提升认知能力。
1、提前预估,做最坏的打算
一个人在自己固有的认知下,会糊里糊涂地行走在自认为正确的路上,从而错失更好的机会,更多的选择。
所以,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做些挣扎,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看待问题,重新寻找决策依据,以此来修正我们的原有观点、认知。
相信公子卬决定赴宴前,一定也有人劝阻过他,但可惜,他的固有的观点没有被打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视野有可能存在盲点,自然就没有做好极端情况下的预案。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越是关系重大的事情,越要考虑事故的“偶然性”、“极端性”,避免“没想到”的结果。
孔子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遇到事情应谨慎对待,做事要分析、考虑,谋划得充分,在事情发生之前,想得多一点,想得全面一点,做最好的打算,也要为最坏的结果做足预案。
2、寻找案例,吸取历史教训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重来的机会。
在资治通鉴的史料中,历史也没有再给魏国一次重来的机会,魏国从此江河日下,战死的魏武卒断然没有复活的可能,魏国人没有等来战场上归来的亲人。
如何避免以惨痛的损失换取顿悟?
最低成本、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从历史案例中总结规律。
商鞅的欺骗手法,绝不是独创,当然,也不失原创。但如果公子卬真的想找案例参考,无论如何也都可以找到相关事件和做选择的参考,从而得到启发顺利避坑。
从案例中总结规律,能使你大大减少试错成本,在大方向上做出准确地判断。读资治通鉴,就是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儿”,其实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哪怕再匪夷所思,前人可能都遇见过。
3、辨别动机,推测对方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动机,知道了动机才能知道真实的目的。但是,一个人的动机往往不会直接表现出,而是会做掩饰,做铺垫,做表面功夫。
如何推测对方的动机?
我们先不管对方说什么,而是从这个人的“基本立场、底层欲望、利益需求”这些根本的点去推断他的意图,自我利益往往是最强烈的动机。
在很多可能性中进行思考,挖掘对方真实的动机,推理判断对方想什么、要什么。
公子卬如果对商鞅的基本立场和真正的需求有深度的认知,也许会洞悉他邀请自己“乐饮而罢兵”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商鞅此次率秦军与魏国作战,是检验变法成果。
如果秦国的这一次军事行动没有胜利,就会动摇秦孝公对变法的信任,更会成为旧贵族否定变法的理由,很可能被迅速反扑,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的变法将宣告失败,一生之抱负,也将前功尽弃。
所以,商鞅已经没有了退路,在与公子卬的作战中,“只许胜,不许败”,而“兵不厌诈”才是这场胜利最大程度的保障,于是,他选择了对魏国诈骗老朋友公子卬,不惜透支自己的声誉,那怕是断绝后路。
商鞅要的不是“不忍相攻”,不是“为友谊干杯”,不是“利益交换“,不是“留条退路”,商鞅想要的,远不是一场战争的输赢,而是,要站在人生的巅峰,其他的牺牲,包括自己的生死都是垫脚石。
商鞅的绝然,很快遭到了反噬,此战大胜之后,秦孝公兑现“与之分土”的承诺,成就商君的功名,但是不久,秦孝公去世,商鞅在秦被诬陷谋反,逃往魏国,魏国怨恨商鞅的欺诈,没有接纳他的逃亡,后被秦军所杀。
4、耳聪目明,完善情报系统
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信息有真假、片面、异化等问题,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情报信息,才能相互验证,及时、准确地掌握对方的虚实、意图和动向。
信息到位,就容易迅速识别对方用的什么套路,自然能找到应对的策略,彻底而有效地去解决它。
比如刘邦参加鸿门宴,就是因为有了项伯的通风报信,才能在张良的谋划下得以安全脱身。如果公子卬重视情报工作,就可以从秦军的调动、间谍的情报、幕僚的洞察等方方面面综合考量,从而指导决策。
孙子说,不知己知彼,不知敌方情报,“是不仁之至也”,做任何决策,如果不重视情报,压根就没有仁义可言。
在现实生活中,“不仁之至”也能衍生出不同的内涵。
如果你是企业的决策者,不重视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决策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则损失股东的利益,算是不智慧之至;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盲目指挥,则浪费公司的资源,消磨团队的时间和热情,也算是不称职之至。
作为孩子的父母,闭目塞听,不了解成长过程遇到的心理问题,不注重孩子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算是不慈爱之至。
提升认知能力,就要重视信息的收集,建立多条信息渠道,推测将来会发生什么,你就可以随机应变,有备而来。
[总结]
高维度的人,认知能力是标配。
要打破自己固有认知的桎梏,让判断更接近事实,人一旦放下成见,就可以对世事动若观火,对人性明察秋毫,这是做正确决策的基础。
认知能力决定我们能否做正确的事,有了以上四个认知的利器,就能迅速把握住要害,大大提高决策能力,甚至提升人生高度的上限。
—END—
一部千年史学,读成当下通透
深入资治通鉴,抵达智慧心境
阳俊,毕业于湘大广告系,已在广告一线从业14年
曾供职于深圳青铜骑士、风火创意、黑之蛛等公司
任职过文案、文案指导、策略总监、事业部总经理
服务过万科、华侨城、建工、先导控股等众多企业
2011年创办广告公司,7年创业历练沉浮
认知渐次通透,修方寸之心,利他人之悟
点亮“在看”
变通透的你,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