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医养结合的现状与创新路径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没有得到认可,在一些农村地区,乡镇政府设立的养老院,一般都是村里的“五保户”,无人照料的老人.老人被送去养老院被认为是儿女不孝的行为,不仅儿女被邻里邻居指责,老人也会感觉没有面子,因此,养老院的入住率比较低.
(二)养老机构数量匮乏,服务范围窄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少,建设资金不足.县乡地区一般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经济效益低,增长缓慢,而工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数量少,导致财政收入有限.再加上,国家取消农业税等一些减免税收政策,不断增加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付,更是加大了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无法给养老机构足够的资金支持是造成养老机构数量短缺的直接原因.
(三)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医疗水平低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政府重视与高校进行合作,进行护理等专业方面的培训.但是,受到“虹吸”效应的影响,毕业后的专业护理人员即使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也大多选择进入大城市医院,而不愿意屈居较低层次的医院,更不用说农村的乡镇医院.
(四)医养融合度低,政策支持不足
我国尚未全面建立信息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的核心特征就是针对性服务,即针对不同层次的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前提就是需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然后再确定服务的种类.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大多尚未建立,或者仅仅停留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对信息化和智慧化认识不足,导致资源浪费.
(一)创新宣传方式,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仅仅依靠家庭养老不足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要创新养老宣传方式.比如,通过编排含有相关理念的广场舞、二人转等动态宣传方式,还可以采用村里的宣传栏、广播、标语等静态宣传方式,引导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观念,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由仅仅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还可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开展免费组织老年人到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参观,使农村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认同感.
(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
首先,简化审批流程.对于社会力量举办医养融合机构,应该整合审批程序,优先批复,缩短审批时间.
其次,扩大医保定点机构和医保结算范围.医保政策应当适当向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开通快捷绿色通道,设置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定期进行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进行报销.
同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监管,通过定期考评,若查出不符合相关制度的行为,坚决收回医保结算权限.再次,在场地租赁上实行免租或适当收费,充分考虑和满足社会力量的用地需求.
再次,拓宽社会力量的融资渠道.资金始终是困扰社会力量创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瓶颈,政府可以设立农村养老专项基金,为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提供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三)加大农村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促进农村医养结合模式的深入开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专业的相关人才,并且能够真正留在农村地区.首先,培训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医养结合相关专业,通过学校的系统培训,实现校企合作.同时,由政府牵头,选择县级和市级优秀医院设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人才的专业护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稳定来源.
其次,资格认证方面.开展业务资质认证绿色通道,对于在高校或者培训基地培养出的人才要进行资格认证,建立医养结合人才的统一标准,而且要定期认证,促使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加快培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人才.
再次,在人才挽留方面.拓宽人才晋升渠道,提高薪酬待遇,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城市医护人员下乡,制定财政、户口、买房、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实现城乡人才要素适当流动,让农村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智慧养老
首先,在组织体系方面,成立医养结合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制定医养结合领域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指导、服务、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领导小组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对接,养老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签约合作,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其次,在政策规划体系方面,要将医养结合纳入到即将编制的“十四五”规划,从宏观上确定医养结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同时,对医养结合模式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要素补贴,优化医疗和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
再次,支持发展“互联网+医养结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医养融合,可以依靠互联网相关技术,建立医养结合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更好地实现医疗和养老信息的共享,将医疗机构对老人的定期检查情况录入信息化平台,形成电子病历系统,当患者再次就诊时,医疗机构能够掌握就诊信息,提高医治效率.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