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阿根廷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Argentina,República Argentina、西班牙语:República Argentina),简称阿根廷,由23个省和联邦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的总统制联邦共和制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南北长3694公里,东西宽1423公里。陆上边界线长25728公里,海岸线长4725公里。北部属热带气候,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面积278.04万平方公里,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16世纪前居民为印第安人,1536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5月25日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1853年建立联邦共和国,1994年第四次修改后的宪法规定阿根廷为联邦制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

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亦称福克兰群岛)存在主权争议,而此岛属英国实际控制。同时,阿根廷还主张拥有南极大陆上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权。

阿根廷是南美洲国家联盟、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阿根廷是世界上综合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阿根廷也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阿根廷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高文化修养的人民、对外开放政策和多元的经济体,因此阿根廷有一个相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庞大中产阶级。

1、印第安人时期

从阿根廷土地出现人类(新石器时期的公元前8000 至7000年)到16世纪初,阿根廷有着许多印第安部落,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但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这里便失去了昔日的安宁。

西班牙人入侵以前,阿根廷居住着约30万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东北部林区、拉普拉塔河流域、潘帕斯平原、巴塔哥尼亚及火地岛等地。大部分印第安部族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少数部族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在玉米、马铃薯、烟草等的种植,石砌住房、灌溉系统、道路桥梁的修建以及弓箭、戈矛、陶器的制造和纺织诸方面,已经具有一定水平。

2、西班牙的殖民时期

1530年,西班牙人卡波特率领船队到达了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巴拉圭河与比可马约河沿岸。

1535年,西班牙探险家门多萨率领由2500人组成的舰队再次来到这里,并在拉普拉塔河右岸首次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堡,沦为西班牙殖民地,门多萨被任命为西班牙新领土的总督;随后,西班牙将领阿约拉斯和伊雷拉沿巴拉圭河逆流而上,于1537年建立亚松森城,并以此为基点向外发展,又相继建立了圣菲城(1573年)、科连特斯城(1588年)、布宜诺 斯艾利斯城(1580年重建)。

自亚松森城堡建立后,聚集在秘鲁与玻利维亚的西班牙势力便开始了新的征服。由西班牙将领利玛和玻多西率领的西班牙进入阿根廷,先后建立了圣地亚哥一德埃斯持罗城(1553年)门多萨城(1561年)、圣胡安城(1562年)、图库曼城(1565年)、科尔多瓦城(1573 年)、萨尔塔城(1582年)、拉里奥哈城(1591年)和圣路易斯城(1598年)。

16世纪末,在阿根廷形成了两个殖民中心:一个在潘帕斯(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圣菲为中心);另一个在安第斯山麓地带。西班牙殖民者在此建立了与其他殖民地相同的行政组织,在经济方面,设有如封建制度的采邑式的委任制度,该制度形成的特权集团大农场主阶级,便成为殖民地的真正支配者。

1776年,西班牙王室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了直接受王室统辖的拉普拉塔总督。

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极其野蛮的大屠杀,把封建奴役性的“监护制”和“米塔制”强加在印第安人头上,激起印第安人多次起义。17世纪初,阿根廷农业和畜牧业开始有一定发展。到18世纪末,阿根廷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皮货、腌肉和油脂出口显著增长,并出现了纺织业和造船业。

3、独立运动

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不断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抗。土生白人由于受到宗主国的歧视,尤其深受宗主国贸易垄断政策之害,分离行动也日益加剧。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以及导致这些历史事件的、经济思潮的传播,促进了阿根廷独立运动的发展。

1806和1807年,英国两次入侵拉普拉塔地区,均遭失败。抗英斗争的胜利,鼓舞并推动了拉普拉塔地区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

180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西班牙,这成为阿根廷人民争取独立的良好时机。

1810年5月,酝酿已久的独立斗争终于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开始了。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以“火花社”为首的250名起义者,身佩蓝白两色丝带,聚集在市政议会,他们罢免了副王衔总督,并向议会递交了他们对组织本地政府的意见和人员名单。这样,包括现今的乌拉圭、巴拉圭及玻利维亚在内的拉普拉塔临时政府的第一届委员会产生了。萨维德拉被任命为主席,莫雷诺为书记。当年民众集会的广场,称做“五月革命”,5月25日,被定为阿根廷的建国纪念日。

然而,推翻了殖民统治,却并非意味着和平与建设的开始。阿根廷国内对立的局面日趋严重,特别是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各省之间,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经常发生纷争与冲突,致使阿根廷首都在最初6年之内,更换了12次,国家长期得不到稳定和统一。就在阿根廷的地方派主张不宜太快成立中央政府,以及中央集权派主张强化暂定评议会的时候,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乌拉圭的分离主义者,却纷纷起义,脱离了阿根廷新联邦。

1810年5月25日,阿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

1812年,民族英雄圣马丁率领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军,为保卫阿根廷的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西班牙调集殖民军向拉普拉塔爱国军民反扑。1812年 9月24日,贝尔格拉诺率领北方军在图库曼城下击败殖民军。

1813年2月3日,J.de圣马丁指挥的骑兵团在圣洛伦索战役中击败殖民军对拉普拉塔地区爱国军的进攻。

1816年3月 25日,拉普拉塔省代表大会终于在图库曼开幕。

1816年7月9日,爱国者在图库曼召开国民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

4、内部纷争和统一

1820年,集权派和联邦派的斗争达到高峰。此后,阿根廷政局动荡,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内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825~1828年与巴西进行争夺乌拉圭的战争。

182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又改组为阿根廷联邦共和国。里瓦达维亚任第一届总统(1826—1827年执政),并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然而,国内各派间的矛盾,最终使罗沙斯掌握了政权,在这位独裁者执政的23年中,对外采取领土扩张、对内采用极端的恐怖政策。他大肆宣扬个人崇拜,屠杀印第安人,并到处掠夺土地和财富。此后阿长期处于动乱和分裂状态。

1826年12月24日,议会通过促进国家统一、反映集权派主张的宪法,但遭到联邦派的激烈反对。

1827年6月28日,里瓦达维亚被迫辞职。

1852 年2月3日,他的政权终于被推翻。同年5月1日,乌尔基萨将军召开圣菲制宪会议,并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宪法,成立了新的联邦共和国,乌尔基萨任总统。

1853年,乌尔基萨将军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国,乌成为阿制宪后第一任总统。

1854年2月13日,他被选为阿根廷邦联总统,不久把首都迁往巴拉那。布宜诺斯艾利斯集权派拒不承认巴拉那政权,于是阿根廷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861年,集权派首领B.米特雷率军打败乌尔基萨。

1862年,联邦各省推选米特雷为总统,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临时首都,从此,结束了独立后的阿根廷长期 动乱和分裂的局面,成为正式统一的国家。

1865~1870年,阿根廷与巴西、乌拉圭 3国联盟,进行反对巴拉圭的战争。

1868年D.F.萨米恩托当选总统。他致力于全国团结,既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也尊重各省自治,并鼓励外国移民迁入阿根廷。在他执政 6年中移民达30万人,这对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萨米恩托政府努力发展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并大力发展科学和文化教育事业。

1874年,N.de阿韦利亚内达当选总统。

5、发展(1880~1945)

1880年9月,议会通过法案,把布宜诺斯艾利斯定为共和国永久首都。

1880年以后,阿根廷政局渐趋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畜牧业和农业,牛、羊饲养量激增;19世纪70年代中期停止进口小麦,开始向欧洲输出小麦和玉米。与此同时,肉类冷藏、纺织、制革等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也随之发展,而外国资本特别是英国资本则大量渗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1916年,激进公民联盟领袖H.伊里戈延当选总统。他力求巩固资产阶级法制,广泛利用宪法中关于干预各省事务的条款,制止某些省份破坏国家法律的行径,并进行大学改革,限制天主教会的特权。伊里戈延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放松对阿根廷控制的时机,鼓励发展民族经济。他执政期间,纺织、水泥、电力、冶金、石油开采等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小麦和肉类输出量大为增加。另一方面,他对工人罢工实行镇压,造成1919年1月“悲惨的一周”流血事件。

1930年9月6日,J.F.乌里武鲁推翻伊里戈延。对反对党进行严酷的镇压,从那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根廷先后更换了4届总统,出现了军人和文人交替执政的局面。乌里武鲁(1930~1932在任)和他的继任者A.P.胡斯托(1932~1938在任)、R.奥尔蒂斯(1938~1940在任)、R.S.卡斯蒂略(1940~1943在任)统治期间,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不稳。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大批移民进入阿根廷境内。在米特雷之后的萨米思托和阿维利亚内达执政时期,实行旨在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使阿根廷经济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起色。然而,阿根廷的独立并未给国家带来安全与稳定。对外同巴拉圭的战争,对内与印第安人就土地资源的争夺,使得国内战火不断。与此同时,英国资本开始大量侵入阿根廷。他们修建铁路,兴建农场和牧场,到1909年,英国在阿根廷的投资已达87.5亿法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根廷军事独裁政权保持中立,但同情轴心国,并给其物质等方面的支持,阿根廷遂成为纳粹分子在美洲最大的基地之一。阿根廷利用其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促进了畜牧业、农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45%增加到1945年的52%。1945年3月27日,在纳粹德国崩溃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阿根廷才对德、日宣战。1944年初,以J.D.庇隆为首的“上校集团”取代“联合军官团”。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阿根廷

1946年2月,正义运动领袖庇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提出了以“社会正义、主权、经济独立”为口号的庇隆主义。从1946年起,他的政府制订了发展本国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石油、纺织、煤炭等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在社会福利方面,庇隆采取了一些改良主义措施,提出“劳资两利”、“公道主义”等口号。1955年9月,庇隆在三军叛乱中被推翻。领导叛乱的洛纳迪将军就任总统。同年11月,洛纳迪又被另一位军事领袖阿兰布鲁推翻,从那时起到1972年,阿根廷又先后更换了6任总统。

1947年,庇隆成立统一革命党,后改称正义党(见阿根廷正义党)。庇隆提出“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的口号,赢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1946和1951年庇隆两次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对内实行一党专政,采取增加工人工资和福利等措施,并将部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发展民族经济。在对外政策方面,他奉行与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等距离的所谓第三立场,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1958年2月不妥协激进公民联盟主席A.弗朗迪西当选总统。

1973年3月正义党在大选中获胜,H.J.坎波拉就任总统。同年6月,庇隆流亡18年后回国,9月再次举行大选,庇隆和其夫人M.E.M.de庇隆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曾一度流亡国外的庇隆再度执政。他试图着手抑制通货膨胀,重建阿根廷经济,但壮志未酬,便于1974年7月病逝。

庇隆第三次执政期间国内局势异常复杂,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他提出的“团结、和解、复兴国家”的口号未能成为现实。1974年7月他病逝后,副总统庇隆夫人根据宪法继任总统。全国处于严重混乱之中,正义党内部进一步分裂,经济遇到严重困难。此时,阿根廷国内形势愈加混乱。

1981年12月,加尔铁里出任总统。

1982年 4月,阿根廷与英国之间爆发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阿根廷战败后,军政府被迫提前交权,军政府倒台。各界人民要求恢复宪政运动日益高涨,军人执政委员会于1983年10月30日举行大选。结果,激进公民联盟主席R.阿方辛当选总统,结束了历时7年多的军事独裁统治。阿方辛执政后,对内广泛开放民主,鼓励发展经济;对外把发展与拉美国家关系放在首位,促进拉美一体化与相互合作。

1983年,激进党候选人阿方辛就任新总统,他一边加强政府对的控制,一边强调全国团结,开放民主,恢复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民主政体逐渐巩固。

1989年5月,正义党候选人 梅内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梅内姆总统为进一步实现国内稳定和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89年起,正义党领袖梅内姆连续执政十年,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阿经济一度有较大发展。梅执政后期,阿经济转入衰退,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1992年阿政府抓紧落实改革开放,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使经济在持续稳定中出现增长势头,政局继续保持稳定。

1999年,激进党人德拉鲁阿当选总统后,未能遏止持续三年的经济衰退。

2001年12月,阿爆发严重的xx、经济和社会危机,德被迫辞职。此后阿形势严重动荡,十日之内数易总统。

2002年1月1日,正义党人杜阿尔德被国会推举为总统。

2003年5月,正义党人基什内尔就任总统后,阿经济快速复苏,政局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回升。

2007年10月,基什内尔总统夫人克里斯蒂娜作为中左翼跨党派联盟“胜利阵线”候选人赢得大选,成为阿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性总统。克执政后,基本承袭基什内尔政府各项内外政策, 并于2011年10月成功连任。

(0)

相关推荐

  • 二战期间阿根廷对德国宣战,但为何大批德国战犯在战后逃到阿根廷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提到阿根廷,大家就会想到足球和英阿马岛战争.然而,二战期间的阿根廷却做了一件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的事情:194 ...

  • 乌拉圭:夹在阿根廷和巴西的小国,是怎样避免被吞并的?

    大国缓冲国 作者|雄鹰 责编|Thomas 在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是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大国之间还夹着一个面积只有17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也是乌拉圭仅有的两个邻国. ▲乌拉圭 ...

  • 阿根廷违约史:从富国到破产“九次”

    阿根廷处于南美洲南部,国土面积达到278万平方公里,人口四千五百万人,属于拉美第三经济体.阿根廷于1816年脱离西班牙独立,早期拥有富饶资源和出口带动,出现了经济上繁荣,到1913年已然成为世界十大人 ...

  • 纳米比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纳米比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Namibia),简称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国土面积824,269平方公里,居非洲第 ...

  • 科摩罗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科摩罗联盟(法语:Union des Comores:阿拉伯语:الاتّحاد القمريّ‎ ),被称月亮之国.香料之国,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西部岛国,位于非洲东侧莫桑比克海峡北端入口处,由 ...

  • 斯威士兰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斯威士兰王国(英语:The Kingdom of Swaziland),简称斯威士兰(台译史瓦济兰).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北.西.南三面为南非所环抱,东与莫桑比克为邻.国土总面积17363平方公里 ...

  • 莱索托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莱索托王国(英语:Kingdom of Lesotho,意为"说索托语的人们"),简称莱索托,原名巴苏陀兰,位于非洲东南部,地处南非高原东缘德拉肯斯山西坡,为内陆国家,因其国土完全 ...

  • 马拉维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马拉维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 ...

  • 安哥拉历史发展阶段简介,你了解这段历史吗?

    安哥拉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Angola),简称安哥拉,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非洲西南部,南纬5-18度,东经11-24度,北面是刚果共和国,东与赞比亚接壤,南邻纳米比亚,东北部与 ...

  • 赞比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你了解过吗?

    赞比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ambia)是非洲中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北靠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邻坦桑尼亚,东面和马拉维接壤,东南和莫桑比克相连,南接津巴布韦.博茨 ...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ncipe).简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位于非洲中西侧几内亚湾东南部的岛国,东距非洲大 ...

  • 赤道几内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赤道几内亚(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由大陆上的木尼河地区和几内亚湾内的比奥科.安诺本.科里斯科等岛屿组成.西临大西洋,北邻喀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