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没用,还容易被敌军当靶子,二战日军为何要在步枪挂太阳旗?

二战最有辨识度的军队一定是日本军队,“猪耳朵”军帽,小皮包,装刺刀的38步枪,以及悬挂在步枪上的“膏药旗”,都是日本陆军必备的装备。

在整个二战里,日本曾三次更换自己的军装,但是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制式武器和军队的编制。日军无论走到哪里,指挥官都带着武士刀,而几个军曹或伍长的枪上悬挂着国旗,这个特点在全世界再找不出第二家。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军队未能缴获一面日本联队军旗,但是这种膏药旗却多得数不清。从中国到苏联,美国,英国,所有跟日本打过仗的国家,博物馆中都有这种战利品。

在战场上,什么身份的日军才能在枪上挂国旗呢?这种习惯来源于哪里?它在战场上有什么效果呢?

一、插旗,日本武士的古老习惯

日本军队对“旗”的喜爱由来已久,在日本战国时期,各地大名的军队就背旗作战。

在日本的战争片中,后背插着战旗,脸上戴着面具,手里挥舞着薙刀才是一个日本武士的真正形象。这些旗子往往颜色鲜艳,上面画着武将的“家徽”,有的还写着口号,战绩,甚至佛经。古代日本人背旗帜打仗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区分自己阵营的因素,也有彰显自己的武勇,震慑敌人的意味在其中。

背着旗子的日本士兵往往是军队的小队长,在战场承担起战术任务,他们背上的旗子比人高出一倍,以方便士兵辨识。古代的战场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双方约定俗成有颜色区分,古代士兵穿甲率很低,有皮甲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大部分人的装备差不多,打着打着容易混乱,这时候抬头看一眼自己方的军旗在哪,展现自然就能稳定下来。

到了近代,日本废除传统的军事制度,全面学习西方的军队体制和战术,军旗这种装备撤出了战术武器序列,成为部队的吉祥物。日本的联队,大队,小队都有自己的旗帜,有些甚至的天皇御赐的,但是一般不直接出现在战场上。

日军步枪上的这种国旗不算军旗,严格来说应该是“战术旗”,和日军班排战术有关。而上面偶尔出现名字或者祝福语,则深深扎根于日本的文化。

二、一切为白刃战服务

在武器上插旗子,其实全世界都有这个习惯。

在早期的欧洲,军队的主体是骑兵,火枪兵和长矛兵。其中骑兵独来独往,而火枪兵和长矛兵是一起行动的,火枪兵射击完毕后装填子弹,长矛兵就为他们打掩护,防止敌人突进。但是后来法国人发明了刺刀,长枪加刺刀填补了火枪兵的进展缺陷,直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事,于是长矛兵就减少了数量。欧洲军队开始在长矛上挂上军旗,用来区分部队,也配合指挥官引导士兵。

二战日军挂在枪上的“膏药旗”,其实跟长矛兵的军旗有点类似,它们都是用来指挥小股士兵的。

进入20世纪30年代,西方各大列强的军队都已经“鸟枪换炮”,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火炮,坦克,飞机上面,苏德两国的坦克吨位达到了20吨以上,但是日军却依然坚守类似一战的步炮协同战斗。日本陆军实行“精兵政策”,士兵的射击和拼刺是拿手本领,炮兵开路,步兵进攻,白刃战结束战斗是日本百试不爽的战术,在完全由轻步兵组成的中国军队时,日本就用这“三板斧”啃下大半个华夏。

在中国军队的记忆里,日本人的白刃战极为恐怖,38大盖加上30年式刺刀长达1米6,简直是一根长矛。而日军不仅拼刺能力强,战术也非常精妙。

在白刃战中,站着不动就是等死,士兵都是冲刺进攻。而在快速运动中,日本士兵总是能抱团,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在运动中不断消灭我军。

日军在白刃战中队形严密,靠的就是这面“膏药旗”。日军最小配置为“分队”,下面有十几个人,队长为“军曹”。在战斗之中,一个日军分队会分成三个部分,互相配合作战,每个部分的领导者为“伍长”。这些老兵在战斗中是主心骨,士兵以他手上的军旗为核心,白刃战中拼刺-靠拢-拼刺,以免单打独斗,提高白刃战的胜率。

二战日军之所以战斗力强悍,富有经验的军曹和伍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几个人一组的小部队,哪怕在敌后被包围都能顽抗一番,外国军队跟日军近战很难占便宜。

三、日本士兵的精神寄托

除了战术目的之外,日本伍长手上的国旗还是日军的一种精神寄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已经用军国主义思想对国民进行了洗脑,全民上下都渴望战争,并且随时准备为其献身。日军在1937年有20多个师团,100万士兵,在三年后就扩充到了300多万人,加上预备役达到500多万,几乎所有适龄青年都要参加征兵体检。

日本士兵大多是农民出身,把当兵视为无上荣誉,当他们通过军队的体检即将出征时,本村村民就会聚集在一起准备欢送仪式。

日本人会找一面国旗,在国旗上写下“武运昌隆”,“旗开得胜”之类的祝福语,还有当地神社的祝词,佛经的经文等,一起送给士兵。到了前线之后,国旗上还会写下同队士兵的名字,代表同生共死。当士兵牺牲后,新加入部队的士兵会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去,国旗上的字越多,代表这支部队的历史越长,荣誉越多。

伍长的军旗某种程度上就是本队伍的精神寄托,一旦在前线牺牲,写满名字的国旗就会被送回家乡,代表魂归故里。

另外,配备国旗也是日军给伍长的一种荣誉,伍长在西方军队中相当于“下士”,是最小的士官,所以他们不像军曹那样能配备军刀,军装也跟士兵无二。但是伍长毕竟是老兵,在讲究身份地位的军队里,需要有起码的身份识别,带国旗是伍长身份的象征,普通士兵看到他们枪上的国旗,自然毕恭毕敬。

日本伍长身上带着国旗,荣誉感自然加满,但是危险也随之而来。在侵华战争进行一两年后,中国军队就已经知道了日军军队基层以“旗子兵”为核心的战术,每次开战之初都对日军“伍长”重点照顾,导致这一岗位的伤亡率攀升。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白刃战在美军火力优势下变成自杀行为,日军就减少了大规模的“万岁冲锋”,伍长手上的国旗也就渐渐减少了。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长沙会战差点被夺?日本陆军军旗为何极难缴获?》 ,吴京昂

2、《日军白刃战为何这么厉害》,为道日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