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那些过于大度的人,几乎没有朋友
前言: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认为与厚黑学和伪命题有些关系,但事实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是基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得出的观点。
在我们日常社会交往中,一段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是生活幸福感突破的关键,朋友之间的社交使我们有了很强的社会融入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看起来总是很大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好,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简言之就是没有像看起来那般好人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社会心理学家在进行了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身边那些很大度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朋友。
1.不懂拒绝的'老好人',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在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是典型的'老好人',凡事不懂得拒绝,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事情永远要比自己的更重要。
总是借给朋友的钱,又碍于面子不和朋友要,这就是典型的'老好人',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人。因为自己做了点小买卖,经济状况相对很好,她身边的一些朋友遇到借钱的事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
我的这位朋友为人很慷慨,她总说,别人一定是真的有困难才和她开口,哪有什么不借的道理。有些朋友确实按照约定的时间还给她钱了,但有些朋友过了很多年也始终闭口不提还钱的事。
前段时间朋友的生意出了点问题,需要资金周转,于是这些年一直不催促其他朋友还钱的她,给那些还欠她欠的人发了微信,有的人阴阳怪气说'不就是和你借了点钱吗,至于那么着急?'还有的人早就把她拉黑了。
朋友很伤心,没想到自己的慷慨到头来非但没有被感谢,还被人觉得是抠门。甚至还有朋友因为钱把她拉黑了,如果不是生意的问题,她也从没想过要主动去要钱。
朋友觉得自己真的很可悲,一直以来都把别人当做很好的朋友,不管是谁有困难,自己能帮都会帮一把,也从未想过什么回报,没想到最后自己还落得个如此的下场。
从心理角度来说,在人际交往中,一味迁就和取悦他人所建立的关系,一旦遇到冲突和矛盾,的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脆弱。就像我朋友,明明是自己慷慨借钱,只是因为急用而询问还钱,却被误会成抠门,这样的朋友真的也不必要交往下去。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正常情况之下,我们向对方提要求,即使朋友拒绝了我们的要求,我们不会生气,但是如果一个从不拒绝朋友任何要求的人,若是某一次没有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就会被认为是拒绝。长此以往的理所当然,正是那些'老好人'
2.遇事太过中立,缺少主见,输了人心
那些所谓大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宽容体谅别人。
当面对两方激烈竞争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中立,因为他们不喜欢参与冲突。因此,当人们需要就重大选择向他们征求意见时,一般都不会问这些大度的人,因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在立场上总是保持中立的,两方均不得罪,因此就很难给出客观真实的意见。
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而保持中立,会让人觉得没有主见,不仅不会收获真正的友谊,还会失去人心,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不可深交的人,甚至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人。
3.可以忍,但不代表委曲求全
大度的人往往是最有耐心,最能忍的人,他们总是对别人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无论对方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但是这背后隐藏的却是他们的委曲求全。
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忍让是一种美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模糊这个概念的界限。近年来的一些校园霸凌事件,就和无底线地忍让,委曲求全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曾说过:'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面,我们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学会愤怒。'我们不应该让忍让成为别人伤害我们的利器,那些欺负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耐心而尊重你。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贬低自己,宽容他人。适度的宽宏大量是保持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但过度地忍让则会引起反作用。
综述:
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大度没有错,但大度总要讲个'度',适当的大度会收获友谊,过度的大度换来的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痛。愿你成为一个善良有度的人,而不必为了所谓的大度去取悦别人。
今日话题: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充当着老好人呢?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作者|姜庸子
编辑|姜庸子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