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博览︱周晓燕:“后浪”流行体现语言时代性
01
—
“后浪”一词从2020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开始走红,以丰富的语义内涵、生动的语用效果,表达了对新生力量的肯定、鼓励和赞美。例如:
(1)他们用行动证明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他们是奔涌的“后浪”,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国新闻网2020年5月22日)
(2)作为互联网巨头中的“后浪”,字节跳动在快速发展中无疑可以借鉴“前浪”们的经验和教训,而在近来字节跳动的扩张方式和手段上,也看到了一些转变。(《南方日报》2020年5月22日)
(3)虽然没有传统车企的生产经验,但后浪汹涌,造车新势力终究会在自建工厂这条路上前赴后继。(《北京商报》2020年5月20日)
(4)市场风云变幻,“后浪”更新迭代。(《国际金融报》2020年5月18日)
“后浪”主要用来比喻“90后”青年群体,如例(1);
也可以指称处于扩张或上升期的企业或团队,如例(2);
还可以喻指行业新生力量或新出现的某种趋势,如例(3)(4)。
通过语料分析可知,“后浪”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比喻相应的现象,表达抽象意义。此外,“后浪”具有类别属性,分类标准主要是年龄,也可以是新鲜度、活跃度等特征。
02
—
“后浪”常见于诗文和谚语。
如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增广贤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毛泽东《七律·洪都》:“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谚语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根据表达的需要,后半句也可改为“一代新人换旧人”“一浪更比一浪强”等。
无论是诗文还是谚语,均体现了新老交替、后生可畏的社会发展观和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在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中,以“后浪”喻新生力量,在语言使用者中逐渐形成共识,这为其成词、流行奠定了大众认知基础。
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亲缘和交往结成种种社会关系,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扮演种种角色。通过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定位的主观认知,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人划分为一类,并按照一定的“词语模”来类推命名,例如“影迷”“戏迷”“过客”“旅客”“作家”“商家”等。
时间先后也常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观察角度,如“前×”格式的有“前辈、前夫、前人、前任、前贤”等;“后×”格式的有“后辈、后代、后人、后任、后生、后起之秀”等。“前浪”和“后浪”的运用与传播,离不开类推作用的影响。
“前浪”和“后浪”之间具有接续、替代、赶超等语义关系。在新的语境下,它们用来隐喻人的年龄、资历、经验、发展趋势及后发优势等。隐喻是人们在认知领域对本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和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感受。
“前浪”和“后浪”将水面上一浪叠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的周期性起伏运动投射到了人类社会。与“奇葩”“极品”等新兴指称词评价人的性格、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特征类似,“后浪”通过隐喻的方式描述人的年龄,评价人或现象。
新生势力崭露头角并逐渐成长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历来为人们所肯定和称颂。对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表达,如《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另一方面,以水喻人、以水论道、以水论政是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之一。老子赞赏水的刚柔并济,认为“上善若水”;孔子也在水边悟道,强调“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水可疏、可导,不可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等顺水势而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以“前浪”“后浪”来喻人,契合文化传统,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含蓄精炼、耐人寻味。随着“后浪”体的流行,以浪喻人、以浪喻事的文学性表达更加常见,例如:
(5)《美食江湖浪逐浪 风味套路还能奔涌多久》(《北京青年报》2020年5月15日)
(6)搏杀残酷激烈,没有哪朵浪花可以永立潮头,市场活力发轫于此。(《北京商报》2020年5月12日)
03
—
新媒体背景下,新词语“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不断选择更有传播力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观点、诠释思想。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代际更迭此起彼伏的社会发展潮流中,“年轻人”“后生”“后辈”“继任”这些常规直白的表达已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青年一代”的评价、肯定与期许。
“后浪”的广泛流行,既有使用者求新求异的主观因素,又与语言的内部理据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第一,“后浪”具有丰富、细腻的表达效果。
借波涛奔涌、海浪相接来喻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代际接续,凸显了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态性特征,具体形象、生动传神。独特的语义表达,给读者带来了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启发读者进行相似联想,增强了读者的心理参与感。
第二,“后浪”节引自为人熟知的谚语诗句,具有较高的语义透明度。
创造性地改造和加工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新鲜的语义内容,既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又便于人们理解接受。在隐喻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后浪”契合读者的文化认知与心理认知,可以迅速激发阅读兴趣。
第三,“后浪”体现了迎难而上、拼搏奋进的社会文化心理。
勇挑重担、开拓创新者历来被认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脊梁,他们孜孜不倦、逆风前行,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后浪”所蕴含的挑战、奋斗、超越的语义内涵,是对拼搏进取者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激励与期许,这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主题交相辉映。
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后浪”反映出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不但承载了传统文化基因,而且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理想色彩。
此外,“后浪”的发展源点、衍生条件与认知机制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后浪”缘起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通过诗文和谚语中的比喻用法而扩展出指人的新义,新义依赖本义,新义与本义共存。本义为大众提供了鲜活的认知图式,人们自觉地运用隐喻理解能力,认同了新义,并且迅速将其传播。从新时代语境下的使用趋势来看,“后浪”呈现出明显的词汇化趋势,极有可能固化成词。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