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最近,陕西富县出名了。

只是,这个名出得有点尴尬。该县“一把手”在《延安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欲明人者先自明 欲正人者先正己》的署名文章,因内容与新华社两年前发表的时评文章有800余字相同,被网友质疑涉嫌抄袭。

“一把手”公开发表文章很好,这是以上率下、学习理论、指导工作的重要实践。但是,大把的内容与新华社文章雷同,就不好了。要知道,现在是网络时代,任何事情都会有“互联网记忆”,吃瓜群众不仅爱看热闹,眼睛也是雪亮的,企图通过百度一下+复制粘贴来完成一篇原创文章,是绝对行不通的。

不管这篇文章是否他人“代笔”,不管本人是否“被抄袭”,这位领导的形象受损是板上钉钉了。新闻说:日前,在该县开展的民主生活会上,富县县委书记就“被抄袭”事件做了检讨,并表示“深感痛心和内疚,要以此为戒,深刻反思,老老实实学习,老老实实干事”。

事已至此,围观人群可以散去了。虽然“抄袭”一事要给差评,但其直面错误、勇于承担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对当事人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对其他人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就从读史的角度,来看看“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件事。

先秦的《礼·曲礼》有云:“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曰:“剿,犹掣也。取人之说为己说。”就是抄袭和剽窃之意。

抄袭或剽窃有程度之分,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把“偷”诗划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仿效别人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

先说“偷意”与“偷势”,如有对原作的融会贯通、另有创造,则为借鉴和升华。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出镜率非常高的一句名诗,同学聚会或毕业留念时的首选。但是,在此之前,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写了“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是不是相似度很高?你能说王维抄袭吗?

显然不能。因为他的改写清新脱俗,升华了诗意。

比如,宋代诗人林逋写过一首《山园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但在他之前,南唐诗人江为就写了“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是将“竹影”改成“疏影”,“桂香”改成“暗香”,你能说林逋抄袭吗?

我看也不能。化实为虚,变化意境,只改二字,尽得风流。

再说第一种“偷语”。古代剽窃者,有的虚冒姓氏,有的公然劫夺,有的移花接木。更有甚者,为了一两句诗的创作权,不仅不要脸,甚至还要人命。

唐初,有个叫张怀庆的武官,文学水平不高却喜欢附庸风雅。为了追求虚名,他常常把别人的好诗句改头换面后说成是自己的“原创”。

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每句加上两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后,哗然大笑。

除了偷李义府,张怀庆还特别喜欢抄袭张昌龄和郭正一,这二人都是当时文词闻名、妙笔生花的朝中要人。因张怀庆经常抄袭他们,江湖上有人送他一句话:“生吞张昌龄,活剥郭正一。”

这就是“生吞活剥”一词的由来。

初唐诗人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合称“沈宋”。他有个外甥叫刘希夷,也是当时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刘希夷苦吟得一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见之,十分喜爱,知刘希夷未曾示人,便“恳求”刘希夷割爱给他,想靠这两句诗扬名后世。

刘希夷碍于舅舅情面口头答应,后又反悔不给。没想到,宋之问“怒其之逛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 为了两句好诗,不惜残害自己外甥的性命,可谓是剽窃史上骇人听闻的恶行。

此后,每次提及抄袭,宋之问总会被拎出来接受一番道德拷问。史书记载,宋之问仪表堂堂,才艺上佳,然人品卑劣,失分不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史为鉴,值得天下写字作文之人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