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互联网,家里最好的家用电器就是电子管收音机,可以收听小喇叭和少先队节目。相比之下,电影能看到故事情节连贯的影像,对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的吸引力就相当大了。所以,看电影成了当时小孩子们课余生活中最期盼的事情。 那时父亲厂里隔三差五就放映一场电影,每当看到要放电影的海报就激动不已,特别是那些战斗片,最激起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的观看热情。但是,看电影要买票的,在那个困难时期家家户户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钱供你看电影。所以,只有那些单身职工才能有买电影票的余钱。大多数孩子们想看电影也没钱买票。 那时放电影是在父亲厂里的大食堂兼礼堂里。银幕挂在礼堂的舞台上,大家坐在食堂吃饭的长条凳上看。虽然没钱买票,小孩子们为了能看上喜欢的电影,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那时买票看电影的叔叔阿姨可以带一个免票小孩进场。所以那些头脑机灵,嘴巴甜的小伙伴就会瞅准机会,在叔叔阿姨刚要进场时,甜甜的叫一声叔叔阿姨带我进去吧。一般情况下大人们都会答应孩子的请求,获得允许的小伙伴就蹦蹦跳跳的随大人进去了。但也有不愿意带的,无论怎样央求都不答应。时间长了,孩子们也有了经验,在寻找目标时尽量挑那些看起来慈眉善目好说话的人带,以增加成功率。如果电影已经开演,还没有进去的小孩子们就开始着急了,因为电影对我们这些小孩的诱惑力太大了,怎么想方设法都得进去。怎样才能进去呢?一种方法就是趁着收票的人不注意钻进去。电影开演后,还是有来晚的人进场的,那收票的人也想看电影,就会坐在椅子上边收票放人边看,由于收票人坐的椅子很高,(坐低了因为前面有站着看电影的人挡着视线看不见屏幕)这就给身材矮小且动作灵活的小孩子们提供了便利。只要收票的人一不留神,动作敏捷的孩子蹭的就钻了进去。但是这种办法往往成功率比较低,很容易被收票的人拽住。实在进不去,最后的一招就是钻窗户进去。那时礼堂的窗户是木头的,两扇对开,一般都是在里面用插销锁死的,外边打不开。怎么进去,孩子们采用的方法是里应外合。先进去的小孩在着黑暗中偷偷的打开窗户,把要好的伙伴放进来,其余的孩子们也会趁机不断爬进去,直到被管理人员发现为止。当然最后那个被管理人员发现时正在往里钻的孩子就倒霉了,被训斥一通,押解出场。
随着钻窗户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日益增多,管理人员实在没有别的好办法来阻止孩子钻窗户,就想出来最后一招,把窗户用钉子订死,叫你钻不了。有倒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电影的无穷魅力吸引着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来。你把窗户订死,我就卸玻璃。方法是,先用小刀刮掉固定玻璃的腻子,起掉固定玻璃的小钉,然后卸掉一块玻璃,这样就可以钻进去了。(因为那时吃不饱饭,孩子都偏瘦,所以一块玻璃的空挡,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的是可以不太费劲钻进去的。)如果还有一层纱窗就在用小刀慢慢的割掉窗纱。反正只要电影没演完,就想方设法的进去,哪怕是看最后几分钟,也要进去。哈哈,那时孩子们看电影的精神头是不是特别大啊。 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不只是身体在成长,还有学识的增长。看电影就成了我们那一代孩子在获得课外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但是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人们最关心的是能否填饱肚子,穿暖衣服,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晴朗天空:本名董杰,1953年赤峰生人,承德某企业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