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家佛画精品集萃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二人其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中国的寒山拾得题材的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后经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一脉相延,是绘画艺术家们最注重表现的佛教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幅被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的《寒山拾得图》亦是中国宋代早期仿李公麟风格的白描画,也是目前存世作品中最早的寒山拾得图。所谓时移世易,艺文代变,不同时代的寒山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这幅早期的寒山拾得图中,可以看到寒山拾得的形象与后期南宋梁楷及元代因陀罗所绘的寒山拾得形象有所不同。
画面中,寒山持杖前立,拾得似躲在寒山身后,含笑注视着右前方。面相憨厚,神态逼真。此画是传世的寒山拾得图中较为细腻、工整淡雅的一幅。
【寒山与拾得】
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
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
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玄妙对谈】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哪个辨?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宋 贾师古 大士像 立轴,绢本,设色,纵42.2厘米,横2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善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颇得闲逸自在之状。梁楷为其高足,名过其师。
此图中绘观音大士秀发披垂,斜倚山石,手中宝瓶倾斜,琼液垂流,涌现一朵白莲。在众多以观音为题的绘画作品中,贾师古的这一幅可谓是殊异绝伦、超凡脱俗。他以墨笔钩勒、皴擦以成山石;以白描的手法写观音,衣褶如行书草笔,写意简洁,却用极工细的笔触描绘观音的发髻面容,柔美秀润,工写对照之间,气韵顿生。又以山石之粗糙厚重衬托出观音的空灵白晰之容、闲适自在之态,让人叹为观止。
宋代 西方三圣行云图轴
宋 刘松年 《罗汉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一位佛道、人物、山水、界画兼善的画家。
这幅《罗汉图》构图严谨,笔法精妙,形象生动,艺术水平较高。其中人物衣纹用铁线描,笔笔中锋。面部及肌肉用线条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树石多用中锋之笔勾划轮廓,然后用干笔皴擦点染。枝叶疏密得体,笔法爽朗劲健,层次鲜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时人称其画为“院人中绝品也”。
宋 刘松年 罗汉图绢本,设色,纵117.2厘米,横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石恪 《二祖调心图》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郫县)人。他为人古怪、滑稽玩世,敢于冲破传统,以强劲狂放的笔势,简练夸张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现主观感情、意趣作为绘画的主要目的
《二祖调心图》是石恪重要的代表作,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伏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无边。前者突出一个'静'字,后者突出一个'酣'字。
在画法上,简化了笔法,发挥水墨效果,体现了画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石恪以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到了“传神”的高度。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对南宋梁楷及以后减笔人物画家颇有影响。此图经日本学者论证为宋末元初摹本。
宋 释迦三尊像:此图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二菩萨组成的华严三圣,南宋时期输往日本。
宋 张思恭 《猴侍水星神图》绢本设色 纵121.4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张思恭,生卒不详,南宋佛画家。他有许多作品均输往日本,现在日本尚有不少作品保存下来。《猴侍水星图》在十九世纪晚期由威廉从日本购得,运往美国,原被作为佛画来加以对待的,后经考证为中国五星神像,是张思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画绘一娇柔美女斜卧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握纸,一副沉思之状。水星神右边的猴子奋力举着石砚,供水星神着墨。图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绘出,造型准确,线条师法吴道子,流畅自如,有意动韵飞之感。
此圖畫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朝拜佛祖的形象。佛祖高坐蓮台,諸番王作禮拜、貢獻之狀,服飾皆異域裝束。畫面氣勢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異,生動自然,是宋代人物畫的一幅傑作。
南宋 法常 观音图绢本,墨笔淡彩,纵172.2厘米,横97.6厘米。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法常(?-1281):南宋画家。其人擅画龙虎猿鹤、花木禽鸟、人物山水。笔墨萧散虚和,亦作泼墨山水,或用蔗渣草结,随笔点墨,不费妆缀,意趣盎然。他继承发扬了石恪、梁楷之水墨简笔法,对沈周、徐渭、八大、“扬州八怪”等均有影响。虽在生时受冷遇,却开后世文士禅僧墨戏之先河,并对日本水墨画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端坐于巨石上冥思的观世音菩萨的的形象,菩萨面容端庄虔诚,衣纹墨线粗劲流畅,与头部的细致描绘形成鲜明对比。背景以水墨渲染出云雾缥缈之状,山石的厚重坚实衬出观音素袍清影的姿态。
南宋 华严三圣 南宋时期中国佛画大量输往日本。此为其中一幅。毗卢遮那佛的手印为宋代独有。
南宋 极乐世界图 藏于日本国。
南宋 释迦三尊之释迦如:藏于日本
南宋 释迦三尊像之文殊普贤: 藏于日本
南宋 释迦如来: 此幅为释迦三尊中之一释迦如来。藏日本。
南宋 梁楷 《布袋和尚图》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24.5厘米。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 今杭州 ) 。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布袋和尚图》为梁楷所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用笔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山石般的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若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却用细腻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纸本,水墨画,纵:48.7公分,横:27.7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要说泼墨人物写意画,古往今来,当属南宋宁宗时期梁楷了。他的《泼墨仙人图》画作,描绘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的形象。
《泼墨仙人图》极为生动地抓取了人物的表情神态,而不在意人物描绘中的太多细节,用中国绘画中称为“写意”或“泼墨”这种自由潇洒的画法,着力抓取人物的神韵,例如“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就把人物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的飞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简洁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仙人飘逸的气质。
不拘形似的画法,表露出了画家创意的奔放,也为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他的画完成于瞬间,却体现了画家一生绘画技巧经过千锤百炼的高超功力。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最真实地展现了自我。
南宋 梁楷《六祖斫竹图》 纸本墨笔 纵73厘米 横31.8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梁楷 释迦出山图绢本设色,纵119、横52厘米。日本日野原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