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与行为表现特征:
1.否定性
a)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评判性
a)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
b)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对抗性
a)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冷漠性
a)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阶段性
a)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
b)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二、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1.逆反心理的形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1)人格因素分析。
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有很敏感的认知能力,也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极强,自我控制力弱。人格和心理意识较多倾向于自我作出的评价而非他人作出的评价。人格的成长将是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人格的独立是自然人成熟与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必然带来对依赖和管束的排斥。人们对排斥的理解常常以叛逆来形容和解释;正常的人格的独立,没有对依赖和管束的排斥是无法完成的;问题是在实施教育和管束的一方过多的将这种独立过程所表现的排斥过度敏感和实施抑制反而强化了独立人格的排斥力;青少年的人格认知和世界观评判还相当幼稚和肤浅;当独立人格的排斥力大于学校教育力和家长管束力时,青少年的感性对抗将超出他们本身的控制力;此时的排斥和叛逆心理需要理解和引导来化解,决不能强制管束和硬性压制。强制管束和硬性压制容易出现感性对抗。一旦感性对抗出现,过激行为常常伴随出现。出走、叛逆自暴自弃或者其它恶性事件将随时发生。所以,过度的压抑和管束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的成长是有害的。自我认知和评判对人格与心理的独立与成熟所产生的排斥力会因科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引导而转化为成长。
(2)教育因素分析。
现代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的知识呈爆炸式的发展。信息教育的能量远远超过课堂教育的能量。当现代教育还在固守着固化了的教育模式。一些教育机构的弊端和作风将会使得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对自己持有的观点寻求正确论证。学生会使用现代的学校并未传授的知识评价教育,会在学校范围之外的角度比较和判别校方的制度和规范;比如从未成年保护法律和个人自由等观念抨击学校不准留长发的规定等。
某些教育机构的弊端和不良作风不会因学生的正确评价和论证而改变,而学生会因对某些教育机构的弊端和不良作风而反感,观念受到压抑而产生叛逆,自我行为受到制裁而强化敌对心态。
(3)家庭因素分析。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
由于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长期收到压抑的子女一旦他们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心理发展高峰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如与相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就易模仿爆发心理叛逆,有人称之为“同伴效应”。家长如反对学生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常常遭到叛逆者的抵抗,因为在叛逆青少年的心目中,否定同伴就是否定自己,因为他们对同伴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
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家庭问题导致叛逆的案例:某女学生,13岁,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多年自觉与父亲感情淡漠。中学后与班上男同学产生好感。妈妈多次规劝,就是不听。面对妈妈的哭泣该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对妈妈的哭泣表示没有感觉,妈妈更是伤心。只是觉得现在的老师、家长父母没有一个关心她的人,班里的那位男同学就让她感到愉快和安心。老师的话和妈妈的话听烦了,就知道让我学习,什么都不管我。让我学,我偏不学。
(3)社会因素分析。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现实社会的节奏和压力不言而喻。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负面的某种社会现象影响了青少年,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
社会压力影响案例:某男学生,15岁。妈妈对其管教严厉,他一惯是妈妈的乖乖仔。上了城中以后开始不听妈妈的话。妈妈更加严格,不断用上学成绩不好,就要没有饭吃,没有出路来教育孩子。将社会生存压力让孩子理解和感受。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让妈妈知道,规定的时间必须到家,老师最近反映该生常常神不守舍,上课睡觉,昏昏沉沉。成绩下降很快。妈妈闻知大怒,棍棒手脚齐上,无奈儿子已经长大,叛逆心理严重,执意违拗就是不听。还要离家出走。某晚上已经出走因为没有钱只得打电话爸爸前往接回;妈妈四处探查,发现儿子因一女生而出现以上问题。气上心来,对儿子又掐又拧,儿子又要离家,妈妈又痛又怒无法自制。儿子依然不听,不让离家就用头撞墙。
事实上,以上的案例中都能够明显的看到学生成长和人格独立的影子,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人格独立时期将为更为突出和明显。叛逆心理的出现是一种标志,一种心理成长的一种标志和信号。家长、教师看到学生出现叛逆行为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我们如何面对和认识叛逆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肯定某些叛逆的合理性,更要肯定青少年叛逆的客观性。要从青少年的内心去体会和理解与他们,去关心,去爱护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的方法去教育和管束。更不能强硬的实施压制的方法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
叛逆的背后是成长的需要,是寻求关注的需要。是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尊,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理智成长的空间和通道。人格的形成与独立以排斥管束的方法来实现,心理的成长以自尊、认知和对青少年的硬性压制、家长的打骂,某些学校的硬性处理和批评等,那样事情只能是越来越糟糕。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充满爱的地方,是安全舒适的避风港。面对青少年的叛逆和出走,是否引起我们的思考,在家那个地方,是否缺少了这些东西?
我们的压制和不当的教育,是否在产生着与我们的意愿相反地东西?
坚持我们的作法,学生的出走、反抗将是否会越来越升级?
叛逆和对抗最后的结果将是对叛逆的青少年心理产生一生难以愈合的伤害,对社会和家庭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上所举的学生的案例,都已经得到了了好的处理。通过心理咨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通过家长对家庭教育和自身不良行为的改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成长动机,调适了人格心态。使得叛逆和对立在充分沟通和尊重的前提下化解,叛逆事件演绎成为他们人格成长,心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