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木兰水镇

 ◆ ◆

文 | 王治海

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四),趁着春节休假,我一家再次到木兰水镇观光游览去。抵达木兰水镇后,我发现偌大的停车场上车辆爆满,高大的门楼前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们顺着次序从检票口进入景区,迎面是一座用石块堆砌起来的假山,假山造型美观,构建呈“山”字形,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影。假山背后是一条宽约20余米的小河,十多只鸭子在河水里扑腾、嬉戏,有时还跳上岸来,围着游客打转、逗乐。
小河上有一座弯弯曲曲的小桥,桥两边竖有古铜颜色的栏杆。小桥右方有一亭翼然临于河上,赭红的楼阁,粉白的廊柱,琉璃瓦面,色彩亮丽。亭里有长背靠椅,可供游客歇息。
我们站在亭前,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又折回来踏上那九曲回环的小桥,继续前行。抵达小桥尽头,走过一段约50米的草坪,我们又踏上一座横跨于小河两岸的石拱桥。石拱桥造型奇特,借鉴了苏州河石拱桥造型的特点,富有江南水乡之情调,为木兰水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拱桥正前方,建有一排仿古建筑的房屋,每间房屋大门两侧飞檐翘出,白色的墙壁,青黛色的琉璃瓦面,显得古朴典雅。
我信步走进国防教育陈列馆,观瞻了土地革命时期直至建国后,人民军队军事建设发展的一系列图片及实物模型展览,深感我党从建立之初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深悟“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至理名言的分量。在这儿,我还看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王家河“石丘惨案”那一幕惨绝人寰的图片,图片中高高耸立的“石丘惨案纪念碑”,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国防教育课。
步出陈列馆后的途中,我们又见识了几十年前的农村一系列用作碾米的用具:碾盘、碾滚、风斗等。我尝试着推动那尊摆放在碾盘上套着杠杆的碾滚,觉得甚是费力。
水镇剧场坐落在城门潭处的一座山丘下(疫情期间歌舞表演暂停),舞台设计极具现代化,无论是灯光效果还是音响配备堪称上乘。舞台下方有好几百个座位,清一色的大红靠背座椅。整个剧场上方全用塑胶板作顶棚,既挡日晒,也防雨淋。这是我在游览过的众多景点里所见到的设施最完备、最富有人性化的露天剧场。
剧场左前方是那条自进口处延伸过来的小河,河面上有几艘载有游客的游船在漂移,船上的游人操着浆,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好一幅怡然自得的画面。
小河的尽头是一堵山梁,将小河和前方的滠水隔断。山梁上搭建有近百米长的长廊,长廊上方挂有一长溜古代名人的诗词字画。长廊两边有供游客休憩的长靠背木椅。长廊的北面靠近山梁处是二龙戏水的塑像,龙身金碧辉煌,栩栩如生。长廊的南面是穿越城门潭的黄陂母亲河——滠水。滠水岸边,停泊着十多艘大型游船,有几艘正在滠水中劈波斩浪,高歌猛进。
沿着山道继续前行,我们抵达城门潭处,在岸边看到了那横跨滠水两岸的索道及人行吊桥、高高耸立的摩天轮、回环奔驰的空中列车、前后左右摇晃的海盗船等等。
城门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江汉考古》记载:城门潭遗址在王家河街道东南5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采集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有蓝纹、弦纹、刻画纹及缕孔。器形有鼎、豆、壶及器盖等。属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自北向南奔流的滠水在城门潭处转了一个大弯,长堰河也在此注入滠水。滠水两岸形成连山弯,因地质构造发生断裂层,形成落差约10多米高的峡谷。
20世纪70年代城门潭曾建过小型发电站。在那个物资匮乏,机械设备极其落后的年代,这座发电站完全是靠人工开凿出来的,那座横跨滠水两岸的桥梁,就是历史的见证。
城门潭的东面,现建有一西游洞,洞的上方立有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雕像,形神兼备。洞里有“三打白骨精”故事情节的打斗场面,十分精彩,引人入胜。
花开两朵,另掐一枝。如果说城门潭东面是木兰水镇景区的人文景点,那么它的西面则是军事设施及娱乐场地。
我们从城门潭东岸沿着石阶下到河谷,踏上横跨滠水两岸的塑胶浮桥抵达河西。上岸后,我们稍作短暂的停留,然后沿着一条林荫小道迤逦前行。小道前方约300米处有一遛马场,场地上有好几拨游客在骑马蹓跶呢。遛马的既有儿童,也有青年男女。儿童骑坐在马背上,由场地的工作人员牵着马的缰绳在缓慢地蹓跶;年轻人则用双腿夹紧马身,时不时提起缰绳,吆喝一声,让马儿一阵小跑。
遛马场的前方是一儿童游乐场,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驾驶着碰碰车前驱后赶,相互撞击,场上不时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游乐场前面约200米处的场地上,摆放着一辆仿真坦克、一架直升机和一架战斗机的模型,好多游客正在和这些实物拍照呢。
游乐场的左边是一偌大的足球场,足球场已经初具规模,正期待游客前去演练。足球场的正前方是一座大型的游乐场,场里设施齐全,有供游客休憩的桌凳、吊篮、秋千······有供儿童、少年上下攀爬的吊环、滑梯、钻进钻出的塑胶隧道等等。
步出游乐场,我们径直来到滠水西岸的凉亭里小憩。遥看对岸那座临近滠水的山岭,就是传说中的“三姑井”古城遗址。据记载:“三姑井”古城遗址位于王家河街道吴正口村,属汉代遗址,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铁铲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附加推纹。器形有豆、罐及筒瓦、板瓦、瓦当等。
“三姑井”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某年大旱,吴正口村一带村民既无水吃,又没水浇灌庄稼。当年曾有三位仙女在此山上的一间房屋里修炼,一夜之间修成一口井。当地村民发现三个姑娘不见了之后,房里大澡盆下盖有一口井。井里的水源源不断,既解决了吴正口村这一带村民的饮用水,又缓解了附近数百亩农田的旱情。为了纪念这三位仙女,这井被命名为“三姑井”。
滠水沿着“三姑井”西面那陡峭的山崖自北向南滚滚流过,“三姑井”北面的裴家田湾众多楼房高耸,白墙红瓦掩映在绿树丛中,颇为靓丽。湾北面那条流向滠水的长堰河的上方,有一座横跨南北的水泥桥,那也称得上是“天堑变通途”了。
沿着滠水堤岸继续向北行走约1000米,又来到了刚才自东向西跨越滠水浮桥上岸的所在。这次,我们顺着台阶下到河谷,再次踏上浮桥,自西向东渡过滠水,沿着通向城门潭水电站的山道,步出木兰水镇景区的后门,算是完成了2021年春节的一次观光旅游。
本文作者王治海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王治海,男,黄陂王家河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怡情于山水,钟情于文学创作。自号曰:甘露山人。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