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兰汤村,未曾相遇早相识
一意旅行 公众号 yylx526
云深处 民宿里 一意陪你喝茶听风景
如果你喜欢旅行 或者愿意把日子过成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喝茶 读书 旅行 拍摄
为你而写第648篇原创
图文 似水若烟
茶足饭未饱,五点出发,于网上搜得一家口碑极好的本地菜,到的时候,厨师正在吃饭,稍等片刻,上了第一道菜,老板说先试试口味,如果有什么偏差,可以随时调味。让人有一种吃上私家菜的尊荣感。所以第二天我们继续选择这家,来的时候,老板笑道:“还是昨天的位子?”可见他对每一位客人都很用心。如此经营,怎能不蒸蒸日上呢?
武夷山下,也就是大王峰路最为繁华。而大王峰我又把它叫成“大王蜂”觉得顺口。我们呆了两天,基本周围的路都经过,尽管武夷山两天是远远不够的,单单景区就够你玩上三天的,更何况爱茶的人到了产茶的地方,天生就有一种好感,每一家店面都与茶有关,看到茶,仿如看到自己。
吃过饭,尚早。其实此行我来武夷山的其中一个目的便是兰汤村。初听这句,便牢牢记住,当年是从《远方的家》获识,有这么一个小村落,有这么一个美若兰雅似茶的名字。此处制茶人家甚多,精品民宿也不少。两年前,以兰汤村为背景,我还写了一篇小说,至今依旧珍藏着不舍得拿出来面世。去年重读,竟然有些被自己所感动,更是有些不知要将它置于何处的茫然感。上个月9号,武夷大雨,兰汤被淹,所以此行不敢抱太大期望,就当是饭后消食,散步罢了。
大王峰下,崇阳溪边,兰汤桥旁,几笼翠竹,大片草坪,还有高大香樟树相夹的一条浓荫马路从门前横贯而过。这是我心目中的兰汤,又不似我小说里的小山村。写小说一直是我的短板,不会编故事。但好多年前只因看了一本旅游宣传册《乌镇的似水年华》对乌镇无限向往,写了一篇古典小说《此情已自成追忆,缘浅情深》被有人心人推荐到《格言》并被收录在十年经典文章里。后来,去了乌镇,看到我心中笔下“白素与乌君相识的地方”似曾相识又分明不是想象中的模样的乌镇。但乌镇没有让我失望,它真的很美,一旦来过,便未曾离开。
但对于兰汤,我更加寄望的是它的宁静与出尘,安宁与出世。有茶的典雅与留白,有兰的幽静与若谷。村子背后应该就是大王峰,村子经雨,有些雨水浸泡的痕迹,再加上高温与烈日,有了些许残旧与沧桑,但这都不是它的瑕疵。它不如我想象的那么默默无闻,却也没有我润色过的幽雅清净;它没有那么端庄大气,也不似我担心的僻静落后。就是一个有些商业气息却又不怎么注重外表的以茶之名的民宿村。
其实喝茶的人都不想把茶看成是一门生意,但制茶的人却希望可以把茶推广并且高价销售出去。真正爱茶的人做不了茶的生意,会做茶生意的人并不是真的爱茶。爱茶如命的人把茶看成是茶,把茶当命的人把茶看成是钱。虽然一个制茶,一个喝茶,看似同道中人,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层次与境界。特别是后来我们住的民宿别墅主人,一如民宿的装修,高档别致却缺乏灵魂与主题。一位把民宿当成卖茶场的美女掌柜,把客人当成顾客推销茶品的老板,就千万别玷污了做民宿的情怀二字。就因为不是同道中人,所以我与之无缘,哪怕交谈几句都不曾得。
高温,夕阳,兰汤村。匆匆逛了一圈,还要去下梅古村落,所以没有多做停留,但隐隐觉得,武夷山,我也许还会再来一趟。换一种心境,怀另一种闲情,再来一趟,尝一下茶农自制的茶,观摩别人的茶经,找一家喜欢的民宿,小住几日,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赶到下梅乡,已经快要华灯初上了。在我们停好车,走进古村的时候,一位骑摩托车的当地人匆匆而过的时候说:“多拍几张吧,已经快要拆了,再晚些就看不到了”我心里暗叫一声庆幸,幸好来的时候,它还在。
下梅古民居,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保存着明清风格的古民居,有砖雕、石雕、木雕的艺术,古朴,乡土,充满烟火气息。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的民情风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大概是洪水冲刷的缘故,许多木楼都成了危房了。不管是拆迁还是重修,都不会是现在的旧模样了。以后来的时候,不是修缮一新,换汤换药不换碗,或许就是连碗也换了,再没有木头经霜沐雨后的斑驳故事感,就是焕然一新已经不记得当初的淳朴样子了。那里还有几户人家,烧火煮饭,甚至也还有做着小吃,但已经没有游客光顾了。有一座祠堂,看着是徽派建筑,应该就是邹氏祠堂。因为时间的关系,记挂着要看《印象大红袍》再加上天气已晚,我们灯笼渐亮的时候匆匆离开了古村落。
自驾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随心所欲,哪怕只有半小时,也可以说走就走,哪怕这条路来来回回要多走几遍,也没什么所谓。小小总结一下经验,如果不是自驾,住的地方要找离景区近,吃也方便的;如果自驾,就不用考虑地理问题,而是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喜欢的,多了一份自由与随意。如果习惯了自驾,别的旅游方式都只能是将就了。
晚上的大红袍是重头戏,碰巧的是,还淋了一会雨,而幸运的是,还居然喝上小姐姐捧上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