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换,为何一直没能统一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为何始终没能统一?为何一直处于大分裂状态无法统一?

两汉之后,三国鼎立半个世纪,方才一统华夏。但晋的辉煌实在短暂。随着西晋的崩溃,中华大地就再度分裂,延续将近300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算是这个王朝最后的闪光点了。其实在史家的眼里,如果吴能多撑两年,也许先崩溃的就是西晋。

因为当时南下灭吴的西晋军队首脑内部就矛盾重重,贾充为代表的士族和张华王濬等寒族高士之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但吴没挺住。11年之后,八王之乱;13年后,304年,刘渊建立赵汉,华夏再次陷入分裂。

学术上定义的南北朝起于420年,刘裕代晋。但依我看来,从刘渊建立赵汉开始,南北朝分立的情况就已经存在,所以南北朝应该从304年开始。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从此刻开始,华夏在短短24年的统一之后,拜西晋朝廷的一通神操作之后,如立白痴司马衷为帝,为获取士族代表贾充等的支持,娶丑女毒女贾南风为太子妃并为皇后开始,整个西晋就开始了作死之路。司马伦、司马颖等八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直至中原板荡,神州陆沉,生灵涂炭。奈何奈何。

群雄逐鹿,重现三国分立之局面,一直到580年,杨坚建立大隋,589年,隋灭南陈,华夏才重归一统。这其中南北分立的局面长达将近300年。可以说,面对纷繁芜杂的乱世,南北朝的重归一统的难度应该是华夏有史以来第一。

近300年的东晋南北朝历史,一直都没有趋于统一的状态。有那么几次差一点就可以完成统一,却因为各种人为原因,最终导致失败。那么这300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几次可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呢?他们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致命的阻挠?

最不牢靠的南征,前秦苻坚南征东晋王朝。

苻坚是个优秀的领导,在他的努力下,一统整个大北方。眼看着就要饮马长江,夺取东晋的天下了,可是这个时候前秦内部却出现了问题。其实前秦这个王朝,成立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整个帝国从创立基业到灭亡,只不过才44年。而这44年中,大一统北方的时间就更短了,只有在苻坚登基以后,才实现了一统北方的志愿。

所以说在南征之前的前秦,其实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政权。苻坚杀了荒淫无道的堂兄苻生以后,自立为大秦天王。在这之后苻坚开始重用王猛治理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问题,而自己则带领大军开启了一系列灭国之战。

公元370年,苻坚灭亡前燕。第二年灭亡仇池氐杨氏。公元373年,苻坚攻下东晋的梁州和益州,实力大增。公元376年,苻坚灭亡前凉张氏,同年灭亡代。公元382年苻坚派人驻守西域。至此苻坚的大秦帝国达到了巅峰,整个北方统一了不说,连益州也成为了苻坚的地盘,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状态了。

当时的东晋只有东南地区这一小块地盘,实在是窝囊。但是苻坚此刻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军中的统帅,基本都是亡国之君的后人或者下属,自己培养出来的力量并不多。虽然体现了苻坚兼容并包的豪情,却给他的南征之战蒙上了隐患。

王猛是非常反对苻坚南征的,因为他认为苻坚将诸胡迁入关中,使得后方极有可能紊乱,军中将领有皆有叛乱的可能。可是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却积极支持苻坚南征,因为他们想要复国。

最终南征之战失败,东晋谢安调和谢家和桓家的矛盾,矛头统一对外,击败了内部紊乱的苻坚集团。以慕容垂和姚苌为首的各族领袖纷纷自立,这一场战争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点击加载图片

最可惜的北伐之战,刘裕北伐。

刘裕是个传奇人物,刘宋王朝的代言人。当时东晋王朝内乱不断,桓家造反以后,东晋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北府兵领袖的刘裕,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他逐一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以后,将东晋王朝重新收拾了起来。

不过他的志向远不只有如此,在这个时候他果断选择北伐。因为当时后秦正好在权力交接的时候,老皇帝刚死,新皇帝上台地位不稳。这个过程中也是艰险重重,因为北魏并没有打算让刘裕这么容易就灭了后秦。

多方夹击之下,刘裕分兵北上,派遣王镇恶攻取洛阳,自己的大军直奔长安而来。攻打长安的过程也比较艰难,刘裕分兵沈田子、王镇恶三路围攻,最终击败后秦最后的一道防线。

这个时候刘裕已经彻底征服了长安,如果再往北打,那一统天下可就指日可待了。其实刘裕这个时候完全有机会一统天下。但是恰好在这个时候,他的诸葛亮刘穆之在后方病死了。

刘穆之作为刘裕的头号助手,不仅帮刘裕稳定东晋后方的政治,还帮刘裕输送粮草兵源,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类似刘备征汉中时期,诸葛亮所担当的职责。刘穆之的死,使得刘裕彻底放弃了北伐之战,因为他必须要回去稳定局势。

否则自己在北伐的时候,南方出现混乱,可就彻底完蛋了。为此刘裕放弃了北伐,回家以后取代了东晋王朝,开创了刘宋帝国。虽然他做了皇帝,却也错失了一次绝妙的一统天下的机会。

最无奈的南征,拓跋焘饮马长江。

刘裕放弃了北伐,而打下的长安城也因为将领们的内乱,逐渐脱离了刘宋王朝的控制。所以基本上刘宋王朝传给刘义符的时候,也只有黄河南方大部分地区。刘义符被废了以后,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登基。这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皇帝,辛弃疾有一句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的元嘉就是刘义符的年号。

他是参与了父亲北伐战争的,当时留守彭城的就是刘义隆。所以刘义隆心中一直有一个北伐梦想,但是在这之前,他必须要稳定内部的经济和政治。而趁此机会,北方另外一个帝国北魏帝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一统天下之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他常有一统天下,混一戎华的志向。光有志向还不够,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出众,多次亲征,相继灭亡了胡夏、北燕、北凉等诸侯国。将吐谷浑赶出境内,同时将刘宋王朝的河南地区占领。大一统北方以后,拓跋焘也有南下的打算。可与此同时,刘义隆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北伐战争。

为了应付刘义隆的大军,拓跋焘甚至开始打造战船,准备迎敌。结果拓跋焘亲率大军击败了刘义隆两次。不仅如此,刘义隆大军彻底退回了长江以南地区。而拓跋焘的大军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实现了自己饮马长江的理想。同时整个长江以北的地区,都成了北魏的势力范围。

这个时候拓跋焘的确有南征的打算,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北魏的水师力量远不是刘宋王朝的对手。南方的水师战船,经过三国东吴、东晋王朝等时期的发展,早就成为了天下最强大的水师。为此拓跋焘只好止步于此。

点击加载图片

而细究根本,南北之所以分离如此长时间,主要原因还在于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乃至南北朝这段时间,是华夏大地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时期。而其矛盾主要有三:一、民族矛盾非常严重;二、掌权的鲜卑氐羌等的军事贵族与中原的士族门阀矛盾严重;三、皇权与士族门阀的矛盾重重;四、旧军事贵族与皇权的矛盾

这些矛盾,任何一个处理不好就能要了一个王朝的命。这个东西要展开了说,可能得写一本书,显然不现实。我们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看看其中蕴含的危机究竟有多严重。这样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因为更直观。

首先,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是这长达约300年的乱世前期最主要的矛盾。这个矛盾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直接要了已经统治华夏半壁江山的前秦的命!大家知道,前秦是由氐族的苻氏所建,开疆立土的为苻洪,集大成者为苻坚。而苻坚的直接死因虽然是淝水之战的大败,但其诱因却是如何处理国内的民族矛盾问题。

在苻坚先后攻灭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代国的拓跋什翼健,消灭羌族的姚襄另立姚苌,灭前燕收慕容垂以后,除了后赵的石勒,五胡乱华的几个主角都拢在了苻坚的麾下。如何处置这些豪酋就成了让苻坚头痛的问题。

苻坚之所以不顾国内重臣的反对而攻晋,除了想一统华夏以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攻晋而消解民族难题,有那么点借刀杀人的意思。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慕容垂姚苌等人虽知道苻坚另有目的,却积极支持攻晋。在淝水之战败后,毫发无损的慕容垂建立后燕,姚苌据关中建后秦并缢死苻坚,北方重新乱成一团。

385年苻坚死后,北魏经过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人前赴后继,在先后消灭后燕、北燕、赫连夏、沮渠氏的北凉,13次出击漠北打击柔然,最终在439年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这个过程有多艰辛,可想而知。在这以后,五胡乱华所产生的背景民族矛盾开始简化,矛盾缓和,整个过程从316年西晋灭亡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历时123年,极为艰辛。

其次,则是鲜卑、氐、羌等的军事贵族与中原的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再次,则是皇权与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里本来应该分成两块分别论述,但是实际上当事的另一方都是中原的世家大族,两种矛盾之间存在很深的牵连,所以我们就放在一起来说。

根据魏书的记载,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总体可控,但最终还是爆发了,并且酿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集中体现在公元450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发生的“国史之狱”。

整个国史案,号称北魏第一谋主,太武帝拓跋焘的子房崔浩及其修史的同僚、姻亲被杀无数,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崔浩被杀时,“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几十个卫士朝崔浩脸上撒尿,可谓是屈辱至极。宰辅被杀的,没有比崔浩更惨的。

虽然由头是因为崔浩在《国书》中秉笔直书,叙述了早期拓跋鲜卑一些不为人道的隐事、秘事和不为人道的丑事,但实际上是因为崔浩作为当时的世家门阀的代表,试图“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也就是说,重整世家门阀,来统治天下。

这种复辟魏晋统治方式的手段,显然触及到了敏感地带,侵犯了鲜卑军事贵族和皇权,这才是崔浩惹来杀身之祸的根源。因为你试图以门阀来统治天下,鲜卑军事贵族的利益如何保证?辛辛苦苦打天下却让你来坐龙庭?这种矛盾也可以视作是民族矛盾的延续。

其次,崔浩试图“明辨姓族”,重整门阀,与世家门阀共治天下,那么皇权呢?你把皇帝,把太武帝拓跋焘往哪里摆?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太武帝拓跋焘和鲜卑军事贵族借国史案发威,将清河崔氏等灭族而告终。矛盾大不大?杀得是尸横遍野。

最后,则是鲜卑军事贵族和皇权世家门阀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鲜卑军事贵族是一方,另一方则是皇权和世家门阀。在这里,皇权和世家门阀结成了同盟。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北魏末年的“六镇之乱”。六镇之乱直接敲响了北魏的丧钟,导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并导致拓跋氏皇权旁落,宇文氏的关陇贵族和高欢的武川镇军阀崛起,最终让杨坚摘了桃子,建立大隋,重新统一华夏。整个过程才告一段落。这个过程持续近300年!

所谓的六镇之乱,其实就是鲜卑军事贵族与皇权世家门阀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孝文帝即位后,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推出三长制、均田制,并在494年借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正式开始了北魏的汉化改革进程。整个过程是五胡乱华民族融合的高潮,在这之后,民族矛盾已经基本可控,民族融合基本完成。

但是,由于孝文帝改革忽视了其传统军事力量,即以沃野镇为代表的六镇鲜卑军事贵族和汉族豪宗的利益,拉大了他们与中原门阀士族的待遇差距。原本作为北魏国之干城的六镇却迅速沦为了二等公民甚至贱民。

这种不公迅速酿成大乱,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北魏分崩离析。有点讽刺的是,最终这场叛乱是在北魏的死敌柔然的帮助下,北魏才平定这场叛乱的。而六镇本为防范柔然而设。历史至此,算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但叛乱虽然平定,出身于怀朔镇的高欢,和出身于武川镇的宇文泰及其关陇贵族却趁机分别攥取了东魏和西魏的政权,先后建立北齐和北周,在宇文邕统一北方并早逝后,最后由杨坚摘了桃子,统一了华夏。

至此,以上的四大矛盾才得到基本解决,不再为祸。矛盾一旦解决,华夏也就重归一统,隋唐继之而兴。细细想来,哪一个矛盾的解决不是伴随着血雨腥风?300年能解决,也算是万幸。

一统天下之路,万分艰难。不论是南征,还是北伐。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各路诸侯都想要中原逐鹿,成为一统天下的人。可是这条路非常艰难,尤其是同时期出现多位有相同志向的诸侯时,更加艰难。

三国时期,曹操完全有能力一统天下,可遇到了刘备和孙权这种相同档次的诸侯,他也只能止步。同样的道理,南北朝时期的诸侯,若不是遇到相对的对手,那就是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苻坚遇到了谢安,刘裕碰到了刘穆之的死,而拓跋焘则因为遇上了刘义隆。

(0)

相关推荐

  • 北魏王朝的崛起——几代人征战四方,鲜卑人拓跋氏的铁血辉煌

    鲜卑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名字似乎很陌生,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它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拓跋氏从最初的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跃而成为在南北朝乱世之中统一中国北方的强 ...

  •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大一统--三足鼎立--短暂统一--大分裂--南北割据--大一统.下面,燕过紫禁城简单为您梳理一下历史发展脉络: 三足鼎立: 东汉中后期 ...

  • UC头条:五代十国时期, 先后诞生过多少政权? 有多混乱?

    说到五代十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所谓"五代十国",主要是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的又一个乱世,因当时中原地区五个政权相互更替,中原以外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魏(公元220-公元265年) 1.世祖(文帝)曹丕(公元220-公元226年) 黄初(公元220-226年) 2.烈祖(明帝)曹叡(公元226-公元239年) 太和(公元227-233年)    青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二)

    晋[西晋](公元265-公元316年) 1.世祖(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公元290年) 泰始(公元265-274年)    咸宁(公元275-280年) 太康(公元280-289年)    太熙(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三)

    拓跋鲜卑(约汉元帝时-公元315年) 1.成帝拓跋毛(约汉元帝时) 2.节帝拓跋贷(约汉成帝时) 3.庄帝拓跋观(约汉哀帝时) 4.明帝拓跋楼(约汉平帝.孺子时) 5.安帝拓跋越(约新建兴帝时) 6.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四)

    乞伏[陇西]鲜卑(汉桓帝时-公元385年) 1.乞伏纥干(约汉桓帝.灵帝时) 2.不详(公元?-公元?年) 3.不详(公元?-公元?年) 4.不详(公元?-公元?年) 5.乞伏祐邻(约公元265-公元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五)

    大成[汉](公元303-公元347年) 1.景王(景帝)李特(公元303年) 建初(公元303年) 2.秦文王李流(公元303年) 3.太宗(武帝)李雄(公元303-公元334年) 建兴(公元304-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六)

    凉[前凉](公元317-公元376年) 1.高祖(昭公.昭王)张寔(公元317-公元320年) 建兴(永安)(公元315-320年) 2.太宗(成公.成王)张茂(公元320-公元324年) 建兴(永元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七)

    燕[后燕](公元384-公元407年) 1.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公元396年) 燕元(公元384-386年)    建兴(公元386-396年) 2.烈宗(惠愍帝)慕容宝(公元396-公 ...

  • 历代政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八)

    凉[后凉](公元386-公元403年) 1.太祖(懿武帝.武王)吕光(公元386-公元399年) 太安(大安)(公元386-389年)    麟嘉(公元389-396年) 龙飞(公元396-3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