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信河街真有七十二条巷?为何它是温州古城桥梁最多的一条街?

三十六坊君近日了解到,松台山历史文化提升工程今年已经初步启动,预计5月份整体项目将全面开工。工程将重点打造永嘉大师、张璁、二十八宿井等文化,重现来福古街、三牌坊古巷繁华街区等。随着松台山历史文化提升工程的启动,下一步还将启动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

本期,三十六坊君与读者分享松台山前的千年古街——信河街的故事。

近期,温州三十六坊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挖掘、传播松台山相关历史文化,也欢迎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清时信河街

细数温州古城的著名街道,如果说五马街最有“商味”,公园路最有“文化味”,信河街就是最有“市井烟火味”的一条老街

向外地朋友介绍信河街时,老温州最津津乐道的是“七十二条半巷”的传说,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这半条巷到底是哪一条。

这么多巷弄,自然就有这么多居住在巷弄中的人——说它有烟火味,还因为信河街一带是古城“西居”所在,是明清时期白鹿城内人口最为稠密的街区。温州古城历经千年,至今依然较好地保存着“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历史功能格局,西居便是古人生活居住中心。北宋温州三十六坊中,约五分之一就分布在信河街两侧,如甘泉坊、遗爱坊等。

八字桥,南和信河街相连,旧称德新坊。

有了流水、人家,怎能少了小桥?除了巷弄多,信河街还是古城桥梁最多的一条老街,明万历年间信河上的桥有17座,到了清光绪八年,“城市坊巷图”中标识这里共有横跨东西的桥梁23座。

旧时信河街一坊一巷,桥梁众多

这样一条钟灵毓秀的古街,自然也吸引和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信河街曾有一个明朝名人群体,他们与这条古街有着深厚的缘分。

街名由来:
开国勋将、信国公汤和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洪武三年(1370)论功封中山侯,十一年(1378)封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1395)病逝,因抗击倭寇功绩显著,被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信河街本是一条河,为五代(907-960)吴越王钱缪统治温州时所开。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子韩彦直任温州知州时重新疏浚,百姓感恩其德政,取名“新河”。

清光绪八年温州的城池坊巷图

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海防来温,见温州城区河道淤塞,建议重开城内诸河,“新河”也得以重浚,这不但有利于城防,也极大改善当时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河道周围经济的发展。

为了纪念汤和的功绩,温州人将“新河”改称为“信河”,并在河边为他立碑树传,还在百里坊建德新坊以颂之。随着人口的发展,沿着信河边逐渐形成了一条街道,就是“信河街”。

信河街从古城南城墙起,到北延伸到瓯江边,是古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干道,自然也就成了交通要道,桥梁越建越多,明弘治年间就有17座桥梁,最多时有27座,光绪年间有23座。

汤和庙

汤和为永固海防,规划督导沿江军民,在浙东、浙西沿海修筑卫所59座,并募兵6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其中,温州有金乡卫、温州卫、盘石卫,以及蒲门、钱仓、平阳、海安、宁村、盘石后、蒲岐等千户所,有力地防御了倭寇的窜犯。

嘉靖七年(1528),温州百姓在宁村所城(今龙湾宁村)城内建庙纪念汤和,每年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称“宁城庙会”。2008年,龙湾宁村“汤和信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湾宁村举行的汤和文化节

痕迹最深:
明代内阁首辅、改革家张璁

要说信河街上留下痕迹最深的明代名人,非温州人熟悉的张璁张阁老莫属:

信河街西侧的“宝纶大厦”、“大士门大厦”,以及“张府基”、“三牌坊”、“大士门”、“妆楼下”等地名,都与张璁府第遗址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原来位于信河街的张璁碑亭,从松台山北面的张氏家庙,移到了人民路妙果寺旁。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温州府永嘉县(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张璁少时便聪敏异常,胸怀大志,明正德十六年(1521),张璁47岁时考中进士。张璁帮助嘉靖帝在“议大礼”斗争中获胜,深得皇帝的信任。

张璁从此一再升官,从南京刑部主事升文渊阁大学士,直至入内阁任首辅、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张璁在阁十年,任首辅六年,鼎新革政,严以治律,是明代著名改革家,为嘉靖中兴作出了难得的贡献。《明史·张璁传》评价他“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持身特廉,痛恶脏吏,一时苞苴路绝”。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牌坊 邵度摄影

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皇帝钦命敕建,在其家乡松台山脚下为张璁建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府第。据记载,张璁府第方围里许,大门中央署“大学士”三字匾额,左右悬“中兴贤相”、“佐命中兴”两横匾。府第内有含春堂、妆楼、慕恩亭、四召亭等建筑。府第南面是一个长形大池,池前有赉贤、柱国、元辅三座石碑坊,也就是后来温州人熟悉的“三牌坊”,竖立在进第大道上。府第前建有“宝纶楼”,由嘉靖帝赐名,取意“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楼中藏有嘉靖帝写给张璁的御扎及诗文等。

三牌坊

嘉靖十四年(1535),张璁称病告老还乡后,还用四年时间还为家乡纂修嘉靖《温州府志》。后人评价这是一部有自己特色并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地方志书。

除了汤和、张璁之外,明代信河街上还住了不少名人,信河街七十二条巷弄中,不少巷子就因这些名人而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比如因黄淮而得名的黄府巷、因周旋而得名的状元里、周宅祠巷等。

那么,信河街真的有七十二条巷弄吗?据老人说,信河街东西两侧的大巷子、小巷子,加上连接各巷之间的小巷弄,算起来刚好七十二条。信河街东侧与旧时温州城府衙相邻,这里的街巷名称往往体现出政治、军事等人文现象,如倪衙巷、侯衙巷、黄府巷、府城殿巷、扬名坊等;西侧则充满生活气息,如庆年坊、放生池、里瑞巷等。

也有学者认为,古人视“七十二”为吉祥数字,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就提到黄帝七十二战而后斩蚩尤,孔子有七十二弟子等等。七十二条巷弄和三十六坊之说,与斗城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黄府巷:
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黄淮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

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时期的重臣。建文四年(1402),黄淮入直文渊阁,专主制敕,与名臣解缙等随侍明成祖朱棣左右,得到十二年多的重用。

黄淮一生历事四朝,六次监国,明成祖赞其“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明史》本传赞他“性明果,达于治体”,去世后敕按一品礼制葬于茶山南柳村黄府山,谥文简,赠太保。

《明史》

黄淮出生在永嘉城厢育材坊(今府学巷),1岁时阖家迁居巾湖里。黄淮住宅所在本名孝廉坊,因北宋孝子仰忻居此而得名,南侧原有小河,因形似幞巾故称幞头河,又名巾湖里。后因是黄淮居处,民间便改称其为黄府巷。

黄淮墨迹

黄府巷东起城西街,西至信河街,介于沧河巷、金锁匙巷之间。据记载,黄府巷原有“奎文亭”、“御书楼”等建筑,亭中立有明宣宗《御赐黄淮归永嘉》诗碑,御书楼用以存放敕谕文书。

状元里与周宅祠巷:
明代温州唯一文状元周旋

周旋(1397—1454),字仲规,号畏庵,永嘉城区人(今鹿城区)。

周旋出身寒门,5岁丧父、11岁时失母,但他勤奋好学,诗文俱佳,二十岁时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可惜此后五试不第,所幸受到当时的温州知府何文渊的悉心培养,终于在明正统元年(1436年),被明英宗钦点为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后官至左春坊庶子。

何文渊

周旋才思聪敏,擅长为文,近代文史学者、孙诒让之子孙延钊曾评价周旋“论者谓永嘉学术,在明代继黄淮后者旋也”。

信河街和松台山之间曾有一条名叫状元里的小巷,因状元周旋的故宅在此处而得名。禅街附近、信河街东侧的周宅祠巷,曾是周旋后裔建宅聚居之所,清代周氏将家宅改为宗祠,巷子因而得名。

丰和巷:
著名宫廷画家谢庭循

谢庭循(1377—1452),名环,字庭循(廷循),号乐静、梦吟,以字行,永嘉县鹤盛镇鹤垟(旧称鹤阳)村人,相传他是谢灵运后裔。

少年时,谢庭循随父亲迁居郡城丰和里(即丰和坊),与黄淮是少年之交。丰和坊是北宋三十六坊之一,在信河街西侧,东起天窗巷,西至油车巷,清代改称丰和巷。

谢庭循幼承家学,多才多艺,永乐三年(1405),谢庭循在黄淮推荐下被征辟到(南)京,供职于内廷。

他是艺术史意义上的宫廷画家,被赞“诗书画三绝”,受到明宣宗宠遇,被赐封锦衣卫千户,宣宗甚至亲制“笔精入神”图章赐给他。

谢庭循擅长山水和人物、走兽,至今已发现存世的实物作品有七件,其中,藏于镇江博物馆的《杏园雅集图》最为著名。他还是中国赏石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式人物、温州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奇石收藏家。

镇江本《杏园雅集图》

2014年9月,大英博物馆举办“明:盛世皇朝50年”文物展,向全世界推介1400-1450年这段最辉煌的“改变中国历史的50年”,展品中就有温州明代宫廷画家谢庭循的《杏园雅集图》长卷。

正因为有这么多明朝大人物与信河街有关,三十六坊君了解到,此次松台山历史文化提升工程中,将打造一个明朝文化人物长廊,展示纪念与温州有重要关系的明代历史人物。除了汤和、张璁、黄淮、周旋、谢庭循之外,人物长廊计划将展示刘基、卓敬、章伦、王瓒、姜立纲等。

刘伯温:
文成走出的“帝师”、“王佐”

谈论明代温州最传奇的历史人物,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誉的刘基自然是首屈一指。他是温州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刘基(1311-1375),字伯温,今温州文成南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封爵诚意伯,谥号文成。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人称“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后人比之诸葛武侯。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1358年,刘基弃官隐居家乡南田镇,写下不朽名著《郁离子》,借用寓言的形式,抨击揭露元统治的腐败和黑暗,许多篇章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出自该书《卖柑者言》。

百里坊

位于飞云江中上游的文成县,就是以刘基的谥号“文成”作为县名。在温州市区信河街附近的百里坊,也留下了刘基的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攻打温州时,久攻不下,军士伤亡甚多。他大怒道:“攻占温州之日,定要把百里之内的人杀戮殆尽。”军师刘基为拯救乡帮父老,在军队进城前,连夜叫石匠刻凿了一块“百里”的石碑,立在城市西北方一条街上。军队进城后,杀戮了一段路后,看到石碑。刘基立即派人奏报朱元璋:已到“百里”之地,应立即停止杀戮。为纪念刘基的恩德,老百姓就把此地称为“百里坊”。

章纶:
明朝名臣、藏书家

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又号戆夫,乐清仙溪南閤村人,明朝名臣、藏书家。

宣德八年(1433),何文渊为教化温州属县僻远地区人民,招收良家俊秀子弟入府学学习,20岁的章纶入选成为府学生。在何文渊的悉心教育下,明正统四年(1439),章纶高中进士,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官至礼部左侍郎。

章纶是著名的“直臣”,为官秉性刚直,敢于犯颜直谏,经常慷慨上书论事。他一生经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礼部侍郎位二十年不得升迁。成化十二年(1476),章纶辞官回乡,次年在家乡南閤办学,筑藏书楼。

南閣“会魁”牌楼

成化十九年(1483)章纶。明宪宗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恭毅”,又赐“忠节名臣”匾额,还赠“笃忠”为其堂名。

章纶平生著述甚丰,治家有方,后人名官辈出,被称为“明代南閤文化现象”。他的家乡南閤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存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南閤明代牌楼群。

卓敬:
因忠烈流芳百世

卓敬(1348-1402),字惟恭,号海幢,瑞安卓岙人。

他少时聪颖绝伦,曾求学于宝香书院。洪武二十一年(1388),卓敬榜眼及第,授官给事中,后官至户部右侍郎。

卓敬智虑深远,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卓敬宁死不屈,为明成祖所朱棣杀,灭三族。

卓敬被杀后,负责抄家的官员发现其官宅家徒四壁,惟有几幅书画。朱棣见到查抄清单后感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

卓敬后来被万历皇帝平反。江心屿文公祠边上原有卓公祠,现江心屿建有卓公亭。

江心屿卓公亭

王瓒:
学冠一时“榜眼王”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殿前村人。

王瓒青年时曾寄宿郡城开元寺僧舍苦读,留下“开元寺里木芙蓉,八月花开五月红”的佳话。明弘治九年(1496),王瓒高中进士,为殿试第二名,人称“榜眼王”。

王瓒自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间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及礼部任职,官至礼部左侍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他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撰修国史,侍讲经筵,对文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

王瓒一生著作等身,他与蔡芳合撰的(弘治)《温州府志》保存了大量失佚的温州古史资料,在温州历代方志中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原公安路和五马街一带曾立有榜眼坊、尚书坊和祭酒坊三座牌坊,都是为了纪念王瓒。

白岩宫王瓒书院

姜立纲:
“一代书宗”名扬海内外

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正庵,又号东溪,瑞安府德政乡东溪(今龙湾区海城街道)人,人称姜太仆,明代书法家。

姜立纲幼承家学,幼年即能作径尺大字,7岁以能书入翰林院充秀才。他一生经历明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为官数十载,官职从中书舍人至太仆寺少卿。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当时凡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多出自其手,被誉为“一代书宗”。

明代初期的书法,“台阁体”书法独领风骚。姜立纲集古出新,在明代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他不仅以“善书”闻名海内外,书论及书写技法论更是声名远播。

姜立纲的书法在日本同样享有很高名气。明代何乔远《名山藏》记载,姜立纲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

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的御碑,其中体积最大的一块碑成化碑,近年来据后人考证,认为是姜立纲所书。

曲阜孔庙成化碑

参考材料:

《弘治温州府志》王瓒、蔡芳编纂

《温州郡城规划文化解读》 章禾 著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编辑:汤琰琰

(0)

相关推荐

  • 讲究!每座牌坊都大有学问——潮州牌坊街的故事

    "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牌坊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一种标志. ApXahren 陆旭 - 还是会想你 潮州自宋至清共 ...

  • 鸿 沟

    责任编辑: 山水 信息来源: 时间:2015-01-19 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

  • 悟医道真(七十二)

    达乎道则明于理 健康的本质是生命各系统的平衡协调.生病就是各系统出现不平衡和不协调. 机体有了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机体自己有办法.有能力自我平衡.另一种可能是机体内部防卫能力出 ...

  •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你能从民国老地图上找到安阳县前街吗?

    位于安阳市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县前街.(王建安   摄影) 彰德府老城县前街北口的标牌.(王建安   摄影) 辛丑牛年的新春佳节,县前街的游客人潮涌动.(王建安   摄影) 辛丑牛年的新春佳 ...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之一百七十二

    (地球村部聊天室记事VIII) 172. 阅读照亮人生 彼岸花:海兄在干吗? 海之角:学习虚拟语气. 彼岸花:你也虚拟上啦,不太好掌握吧? 海之角:起始有些难,见多不怪啦.一次不贪多,关键多造句. 彼 ...

  • 自古婚嫁都是大事,清朝皇帝咋选老婆?真能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皇帝的女人 皇帝的后宫,永远都是古代社会一个谈之色变的话题,莫要说平民了,即便是皇子之类的都不能有任何染指,不仅是指行为上,就是连思想上的一点点想法被知道了,那也是杀头灭族之罪.1912年的清帝退位事 ...

  • 鬼谷子七十二术,真乃绝学啊![赞]

    鬼谷子七十二术,真乃绝学啊![赞]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二千年前的“创造性破坏”—“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七十二

    二千年前的"创造性破坏" 王莽因为匈奴屡屡侵扰边境,不得根治,又加上立须卜当为单于的计谋败露,因此重新提出要兴兵三十万征讨匈奴. 这次征讨除了征兵征粮的工作外,王莽又发布告示,选拔 ...

  • 悟医道真(七十)

    达乎道则明于理 医生治病,是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如果治病只是为了单纯驱除躯体的病灶.病原和病理而断送了病人的生命,那么错误的根本在于治病的理念. 如果死亡已成为必然,那么延续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依靠药 ...

  • 悟医道真(七十五)

    达乎道则明于理 生命体需要自我防卫,也会出现防卫过当.有了自觉症状去求医,不是为了阻挡自我防卫,而是为了避免防卫过当. 何谓防卫过当?比如生命体为了排毒发出腹泻的指令,排出毒素后仍然在执行,运转机能停 ...

  • 悟医道真(七十六)

    达乎道则明于理 在用药时,往往容易只注重个体的同一性,而忽略了个体的特异性和唯一性.只要出现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西药,就必然制造出一种新的流行病. 逢药三分毒,长期服用等于慢性中毒.激素的使用并没有提高西 ...